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先生其独特的“散步式美学”方式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游”这一审美范畴作出了富有现代性意义的诠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本文从对“游”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内涵的探析出发,并结合宗白华的“散步式美学”对于“游”的审美意蕴的发挥,为现代人达到审美的生存寻求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悟”是中国古代诗学审美体验的核心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再向文艺美学范畴的深刻嬗变过程。其中,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是其很重要的哲学基础,魏晋之际,“悟”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在南宋时则成为一个文艺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4.
妙是中国文化、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文学艺术中富于民族艺术精神的审美范畴。妙在文化、哲学、文学、书法、绘画、审美等方面,表现出其自身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5.
首先要说明的是“语言审美”这个词是作者提出来的。叶朗认为:“审美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审美范畴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长期以来文化被认为是无处不在的,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被笼统的当作‘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沉积物’;‘价值观念体系’……乃至‘艺术、政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可见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审美对象中重要的范畴。当然语言与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文化与语言不同,它没有适用于任何人的固定规则或模式,而是作为一种倾向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与思维,文化具有复杂的内涵和外延。Levin和Adelman(1993)认为“文化是一座冰川”,一小部分裸露在水面,而大部分却泡在水里。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手段,因此语言审美对于整个审美体系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我们从文字、语音、文体修辞和文化几个方面分别来探讨语言的审美。  相似文献   

6.
试论“淡”美的生成及美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 ,其生成于中国传统一定的民族思维基础、文化思想基础和审美心理基础之上。当“淡”超越了感官化的本义 ,升华成一个集中表现民族审美精神的审美范畴 ,它包含了清淡求质的艺术表现、冲淡见味的审美境界、恬淡明志的人生追求等多层次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7.
“游”本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审美体验的实质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审美体验论的实质。郝经继往开来,进一步提出“内游”概念,把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体验的认识推上了顶峰。“内游”具有四种特性:内在性、情感性、超越性和直觉性。郝经的“内游”说将儒、释、道三家关于“游”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审美体验作了一次完备的界说和阐述,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8.
“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自先秦以来就为各个时代的人所关注。《庄子》一书绝大多数篇目写于先秦,全书竟然没有使用一个“兴”及与之相关的“比”。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考察庄子一书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的影响,将会发现“兴”与庄子塑造的审美境界“游”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游”字在先秦典籍和后世文化诸多领域出现 ,文章通过探讨“游”语词的文化内涵 ,进而揭示其由自然的语词层面进入到审美领域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远游》与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题旨相异,而其中“游”之范畴,是全诗的内核。结合屈原《远游》创作时的贬谪背景,从“游”之源起、途径、困境,以至旨归,来说明诗人的“游”论及其审美,阐述《远游》申述去、隐的身“游”并心“游”。  相似文献   

11.
论"含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多方面理论意义,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审美理想、艺术作品特征、审美创造方法、审美风格等方面。“含蓄”具有意蕴深厚、委婉曲折、意味悠远等特点,其功能在于能给欣赏者无尽的审美趣味,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含蓄”的成因既有浅层的艺术因素,又有深层的文化性格因素。“含蓄”这一古代美学范畴已融入当代审美理论之中,并被广泛运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评论。  相似文献   

12.
审美范畴是特定美学体系的组织细胞。“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的范畴之一,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然而,在当下消费型的审美文化中,“仿像”却对它进行着不断的消解。在“意象”与“仿像”的比较中来谈两种不同的审美活动给审美主体所带来的境遇上的转变,并从中思考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唐代人们的审美文化意识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对形式美的大张其帜之后,达到了形意融合、一片天然化机的“神”的层位,而到了宋代,超越甚至否定形似,重在表现主体脱略凡庸、高远淡泊之情怀的“逸”则逐渐成为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及至元人则将高扬主体情志之“逸”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本文揭示了唐宋之际由“神”到“逸”的审美文化意识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味”成为古典诗论审美范畴有其现实与历史人文的必然性,现实世界本身的丰富性,及审美关系中主体赋予超过客体自性的丰富性。为用“味”概括艺术表现现实的审美层面提供了原发性潜质。言意关系及其极大艺术表现为“味”用于诗论审美提供了表现中介。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结构与文化思维取向等民族历史文化渊源,则决定了“味”意蕴由生理向精神、审美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写人记事类散文、写景记游类散文、说理类散文都是各类散文中的典范,他的散文所呈现出的“真”、“美”、“散”的审美特征可以映照出中国现代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6.
因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媒介科技的推动,及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传播,"审美泛化"现象不仅是当下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存在,也是生活美学的主要研究范畴。本文将"审美泛化"现象置于较为宽泛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探讨"审美泛化"现象在生产生活领域所形成的"好用"与"好看"的特征,美食、美服、美宅在消费领域的呈现等具体表征进行论述,并对"审美泛化"现象在经济力量、媒介科技、消费文化等成因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和”是中国古代审美艺术辨证之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审美范畴。“和”字初有“盉”、“龢”、“和”三字,三字内在结构、文化意蕴虽有不同,但又有必然的联系。其实“和”的美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可从汉字“盉”、“龢”、“和”的结构生发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8.
“游”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从庄子的“逍遥游”、“游心”,到晋代陆机的“心游万仞”,再到南朝刘勰的“神与物游”,“游”完成了从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的最终转换。“游”不仅代表着一种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生命状态,也表现为审美创造时想像力极其丰富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9.
“雅”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它的产生是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长期浸染、熏陶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我们理解“雅”的审美内涵,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否则就难以真正把握“雅”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世纪之交审美文化研究的视界与策略(笔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中国丰富、复杂的审美文化现象显示了审美文化研究勃兴的意义 ,从而促进了美学研究从观念体系到话语方式的转型。如何把握当代审美文化的功能及其实践方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复杂问题 ,因为创造者和欣赏者的“角色感”都有着微妙的变化 ,审美文化活动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 ,审美文化活动的“平民化”色彩逐渐浓厚。因此 ,在现实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娱乐功能和交流功能 ,在超越层面上应重视审美文化的情感体验功能和人格提升功能 ,摆正创作与欣赏、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明确双主体的建设机制 ,摆正适应与征服的关系 ,追求审美深度 ,提高艺术品位 ,摆正娱乐性与发展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