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修哲 《现代传播》2006,(1):107-109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有关导致这个超级大国解体的原因的分析文章确实是页繁卷浩。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在众多因素中,舆论失控被认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它不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是促成这个庞然大物垮台的催化剂。历史上,苏共一直重视抓意识形态工作。在保卫和建设苏联这个世界强国的过程中,活跃的宣传鼓动工作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对意识形态领域控制得太紧,条条框框过多,加上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化,有时也会起消极作用。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人们对改革…  相似文献   

2.
传媒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和传播的主渠道。在苏联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中,传媒被推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传媒意识形态的变迁成为了国家意识形态蜕变的前奏,经历了从僵化到否定化、虚无化、到多元化和彻底西化的发展历程。媒体舆论失控对苏共、传媒、公众和社会舆论场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进程,为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3.
传播失灵指特定社会系统下由于结构性功能缺失引起的资讯短缺及信息传递失真、扭曲,进而导致沟通不畅,资源配置无效率的状况.它表现为信息进入交流序列后出现的变异与扭曲.传播失灵与市场失灵及政府失灵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表里.传播失灵、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失灵是一种鼎足而立的三角关系.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都是造成传播失灵的重要因素,但在不同的社会体制下其表现有所不同.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传播失灵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结果,但在社会主义等实施媒体国有化的国家,传播失灵则主要是政府失灵的结果.传播失灵也是导致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内在因素.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通过找出或设计一种“说真话机制”,能够改善传播失灵并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这也将带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改善,增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4.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兴亡历程在世界近代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共对于新闻的公开性把握的尺度问题上出现的失误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舆论伏笔。苏联作为实践社会主义的制度的先行者,它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反思。我国在大力推进社会民主进程,捍卫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防止这种权利的滥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我国媒体与政府间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二者间貌似广为熟知的关系重新解读,认为媒体与政府的关系长期为大家误读。提出二者间关系并非传统的"宣传工具"、"喉舌",亦非"伙伴",而是政府利用媒体传播准确信息,保障公民知情权,从而实现社会长治久安;而媒体则是准确传播和解读政府所发布的信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引导舆论,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张亮 《新闻实践》2011,(2):35-37
"围观改变中国",成了当下的流行语。它说明了网络热点对于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力。新的传播态势,让主流媒体面临着选择,似乎不参与到"围观"中,就会与社会热点脱节,而仅仅是参与"围观",又会被网络舆论所左右,丧失话语权和存在的独特价值。主流媒体要引导网络热点,  相似文献   

7.
李雪娇 《大观周刊》2011,(17):31-32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顶降落下来,宣告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不复存在。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有制度性因素,有外部因素,有民族政策的失误,等等。其中戈尔巴乔夫偏离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诱发了社会的全面危机,直接促成了苏共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  相似文献   

8.
论苏联解体前后新闻控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宁 《新闻大学》2003,(2):38-41
1991年12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原有的15个加盟共和国成为15个独立的国家。苏联从立国到解体,成为20世纪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共产党领导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一朝覆亡了呢?在其政权更迭过程中,苏联的大众传媒起了什么作用?特别值得研究的是,在叶利钦执政后,俄罗斯媒体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其中,新闻媒体所受到的控制是如何演变的?这是本文着重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苏联军工业又称作"国防工业",由于受到保密制度制约,它就像一潭深不可测的湖水,外界很难了解里面到底藏着多少秘密。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后,为保密起见,苏联报纸在介绍空战时根本不写本国飞机的型号,全部用"我们的雄鹰"、"红星歼击机"或"斯大林的勇士"来代替,结果苏联人只听说过德国容克轰炸机与梅塞施米特战斗机,却不知道本国的"米格"、"雅克"等系列战机。随着苏联解体,蒙在"国防工业"  相似文献   

10.
丁永丽 《新闻窗》2012,(2):120-120
新闻失实的定义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当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信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和苏联解体一样,原苏联莫斯科国家历史档案学院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严格地说,这种变化早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发生了。早在1986年底,在激进的改革者尤里·阿法纳西耶夫担任了莫斯科国家历史档案学院院长之后,就彻底改变了该学院的办学方向。  相似文献   

12.
杨亚萍 《新闻世界》2011,(7):297-298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出现不少媒体将一些负面报道过分放大化的现象,也即"被传播"现象。由此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带来了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也损害了媒体自身的公信力。这主要是受媒体间恶性竞争的驱使和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影响。本文针对"被传播"现象的出现,提出了媒体舆论引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龙海 《新闻世界》2010,(10):127-129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二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人数已达到3.84亿人。"①网络媒体为公众建构了"公共话语空间",信息的汇聚和信息传播的分权的两大特征为网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起到了其它媒体所难以企及的优势。网络传播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民愈来愈懂得利用网络传播舆论,监视我们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健康的发展。本文从网络的两个最重要特征出发分析网络传播在舆论监督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琰 《新闻世界》2013,(12):86-87
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由于其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越来越强,成为社会舆情传播的新途径和集聚地,打破了原有舆论格局中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形成"新的舆论中心"。随着媒体微博向新闻舆论领域的纵深发展,它在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对当前媒体微博舆论引导方式的分析,可以为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报刊失控是苏联公开性改革失控的一个重要方面,报刊在改革初期发生了积极变化,后期则走向了失控。报刊失控主要表现在:苏共报刊管理权的丧失,新闻自由发展过度,反对党派成为办报的主导;这对苏共政权造成了重大影响:苏共深陷舆论危机,继而引发政权危机。苏共报刊失控及其影响给我们提供了以下思考:第一,新闻改革要适合本国国情;第二,新闻自由要兼顾社会责任;第三,改革离不开报刊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媒体的"法"力在于媒体具有强大的告知功能,它能使舆论对事物或者现象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关注态势,从而影响乃至左右大众的心理判断。马克思认为舆论是"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伏尔泰也称舆论为"世界之王",  相似文献   

17.
李赛可  陈卓 《青年记者》2007,(11):68-70
1989年,苏联剧变发生。在新闻领域,众多新闻学者探讨了苏联大众传媒在苏联解体中所起的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从新闻体制本身分析。以一种系统的观点来看,新闻传播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到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同时又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其他社会系统。因而本文试图以社会学理论中的社会冲突理论与安全阀体制说为理论视角,透视书报检查制度与苏联剧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不仅仅是人们重要的通信工具,还是有很强覆盖力的传播载体,因此,手机被称为新兴的"第五媒体",并且以这一媒体为载体的文学称为"手机文学"。手机文学改变了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全媒体传播、全球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当下媒体紧迫的现实需求。面对港澳地区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作为国家对港澳广播的主流媒体,中央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依托华夏之声、香港之声两套频率,不断探索中央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优势与规律,坚持"一点两翼"的国家形象塑造策略,即以"核心价值观传播"为中心点,注重"精品节目的精准传播"和"多种平台的有效推广",使国家形象传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0.
苏联的兴亡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影响至巨的大事件,它直接改变了世界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大格局。如今,苏联的兴亡史,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及其后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理论工作者研究社会主义前景和实践的重要课题。雷日科夫是苏联解体前的部长会议主席,亲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对彼时的真实景况和内幕有非他人能比的了解和洞悉,雷日科夫的著述因而就多了更深一层的价值和意义。书中除了叙述苏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