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秀忠 《甘肃教育》2010,(14):45-45
教案也叫课时计划,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以及对教材的组织等。一般情况下,教案只供授课教师本人使用。会用英语写教案,并能正确使用教案术语是英语教师的基本素质。笔者听一些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竞赛课和汇报课时,发现很多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安排和设计。和日常教案相比,公开课教案一般还要提供给听课者,以便让听课者准确了解执教者的教学目标、大致流程、设计意图、习题安排等,并可作为教学资源长期留存、借鉴。笔者在平日举行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公开课教案撰写常存在一些问题,或简繁失当,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案撰写是英语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然而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无论是区级公开课还是市级公开课,老师们撰写的教案总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课常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十分突出.一方面,教师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学生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说不上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教师在教案中精心预设,尤其是某些公开课的示范课,其精彩程度令人佩服至极.  相似文献   

5.
一、课时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偏差及原因。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听了不少课,涉及市、区、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课。翻阅发给听课教师的教案,发现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的阐述竟然往往占了整个教案篇幅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尤其在"教学目标"方面,授课教师更是重点"打造",而对教学过程的展示却往往惜墨如金。请看公开课《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案中制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师该把注意力放在哪儿?学生,知识传授还是教案?我们常常会思考这个问题,但在课堂进行中就会不知不觉把精力放到了教案上。尤其是在展示课、公开课上,追求课堂教学环节的完整,心中总惦记着下一环节应该教什么,不敢疏忽,不敢去推敲学生的回答,怕节外生枝,结果一些能使课堂精彩闪亮的回答往往被忽视。教案像是一只无形的手牵制着教师在课堂上沿着一条早已规划好的安全路线行走着。  相似文献   

7.
我们听过不少的公开课,却感到公开课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难学,也学不到什么。有很多公开课都是按某一时期的某种评价标准“做”出来的,而且做得很精致,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球:“曲率半径处处相等,摩擦系数点点为零。”即使我们都是那不完美的苍蝇,面对一个个无缝的鸡蛋,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每一节公开课,尤其是大型的公开课,都要经过集体(校长、教师、教研员等)备课,事先把要问的问题以及期待的回答都作详尽的安排,教案改了又改,试讲讲了又讲。于是,我们听到的公开课,上课教师往往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心的教学设计、滴水…  相似文献   

8.
体育公开课上任课教师是否可以看教案?围绕这个问题的讨论从公开课现场延伸到网络之中。通过对不同场合、不同评论者观点的整理与分析,逐渐厘清"体育公开课上看教案"这一行为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校一位语文教师的阅读公开课,犹如一枚石子抛进了平静的湖面,在校园里激起了一圈语文教改的涟漪,引发了全校语文教师的大讨论.这节公开课是由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为了帮助这位青年教师上好这节公开课,课前学校的多位语文教学骨干参与了备课,教案写成后,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还听了该教师的说课.为了上好这节公开课,这位年轻教师自己也是颇下了些功夫的,他在网络上查询了不少图文资料,花了很多精力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从课题的导入,到生字的书写,到重点片断的动画演示,一直到配乐朗读,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完美.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教师却在教学课件和教案的双重束缚下显得很拘谨,一切按部就班、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10.
卢莉 《教学月刊》2003,(6):28-30
任务型教学如今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已不再是陌生的新事物,我刊早在2001年就曾对任务型教学进行了多方位的介绍。此后,我刊还陆陆续续刊登了一线教师的实践性文章。为了让一线教师更直观地了解任务型教学,本刊特刊登卢莉和诸才章两位老师的任务型教学教案。这两个教案都曾在浙江省的全省公开课上实践过,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1.
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面对这一课题,教师是以“预设”掩盖生成,一味“走教案”,还是敏锐地捕捉“生成性”的资源,使之成为新的课程资源?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善待“生成”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对某几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是视而不见的。他们真的没看见吗?不是。因为这些教师有不得已的苦衷:平时这些孩子就爱打“横炮”,让他们发言,如果自己在公开课上处理不当就会很尴尬,还是“目中无人”为好。这恰恰反映了教师“走教案”的僵化课堂观。他们怕打乱既定的教学程序,只好让“死”的“教案”限制和支配“活”的学生,害怕“生成…  相似文献   

12.
公开课是相对传统常规课而言的一种教学示范课,是教师间进行交流学习,展示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因此,教师应重视公开课的开展与实施,历史科目的公开示范课更是如此。上好历史公开课对历史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讲过一节公开课,接受任务后就开始备课,几天后校领导听课。领导提出改进意见后,我就开始充实、修改教案,第二次试讲。校领导基本满意后,请来乡领导听课,乡领导又提出改进意见,我还要修改教案、改进教法、完善教具。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每天都在为这节课忙碌,还有一些教师帮我画画,做幻灯片,做课件。我每天都在演练学生、演练自己,争取在公开课的公开表演中不负众望。当这节课大家都基本满意时,请来局领导听课。按照局领导的意思对教案稍作改动后,终于可以上公开课了。  相似文献   

14.
曾经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不听公开课,那全是假的。”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也不鲜见对公开课下这样的定义——公开课即表演课。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师在上公开课前都要进行充分和精心的准备,讲课的水平较高,甚至有作秀的嫌疑。剔除掉那些真正是作表演的公开课,对于其他公开课,笔者想问一句:“教师上课前作精心准备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遇见这样一些事情:在较忙的情况下,有些教师首先削减的是备课时间,甚至少数教师只是在上课前看看原来的笔记或现成的教案,也就去上课了,试想一下:这种“靠天吃饭”式的教学,其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们评价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通常有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即看其教案的设计是否有清晰完整的教学过程以及与整个教学过程相匹配的课件。我对这一标准不完全认同.因为在这一标准里.太多地突出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控制作用。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虽具有可控制性.但其不确定性是绝不容忽视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朱小燕 《中学教育》2006,(11):21-21
我在师徒结队,帮助教师设计课堂教案时,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为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我提出在教案中安排一些诸如“奖励学生小红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课上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却遭到教师的反对和怀疑,担心这样会有表演作秀之嫌。对此。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教师的疑虑不无道理,应当承认,当前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表演作秀的现象的确存在,令人反感。但老师们在课堂上稍有异举就被斥之为表演作秀,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何为表演?  相似文献   

17.
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要在学校上公开课,他拿来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课件给我看,让我指点一二。这是七年级的一节文言文课《孙权劝学》。我不能不佩服他的仔细与用功,单教案,就写了四页;前面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高中学生"怕"写作文,高中语文教师"怕"教作文.笔者在平时的调研中,进行了数据的统计:2008年共听课120节左右,其中写作课不到10节,区域层面的公开课不到3节.高中教师的备课笔记中,绝大多数都是阅读教学的教案,写作教学教案极少,且不规范,缺乏整个学期或学年的写作计划.  相似文献   

19.
教师研制教案,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另一方面也是一个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对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而言,教案对其专业成长起一种助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课堂板书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板书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好的板书能使教师保持清晰的教学思路,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启发作用。所以,板书有时被人们喻为微型教案,启发思维的“催化剂”。但笔者在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完全忽视黑板板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