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宝廷是晚清著名满族诗人,一生不管是政治上还是诗歌创作上,都留下赫赫名声。其诗歌创作中,不仅有个人独特的体验,也折射出晚清社会文化心态之变化,不管在艺术上还是研究晚清士人心态的资源上,都极有价值。本文正是以此分析宝廷的贫病愁老来凸显其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2.
同光“清流四谏”之一的宝廷,被誉为“晚清八旗诗人,当推第一”。实际上,其诗歌影响,并不限于八旗,而有关他诗学的解读,也未切中肯綮。宝廷降诗为“书画之流”,表现出传统诗歌欲摆脱“礼乐”教化体系走向“艺”之自觉的发展趋向,而他论诗不再关注一般、习见的“诗教”与“性情”矛盾问题,而将“诗教”与“工拙”对举,实有整合古代两大诗论生成系统,重新界定“诗之为诗”的要素、标准之意,体现出传统诗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可能性趋势,对探究“诗之为诗”的本体论意义有重要启示。宝廷深刻的诗学识见,不仅源于他诗人兼理学家的独特敏感和“名士兼名臣”的志趣追求,也是同治中兴时代传统学术集成出新的历史产物。只有结合其人其字及他论诗的语境,才能恰当地理解和把握他的诗学。  相似文献   

3.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晚清诗歌革新的“难度”,新名词、新事物的书写只是诗歌意象系统的调整,晚清诗歌革新包括颇有新形式试验特征的“杂歌谣”的搁浅是因为强大的古典成规的牵引,古典成规是诗歌书写中的深度“装置”。  相似文献   

5.
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夜雨秋灯录》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国晚清社会的民生百态:反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揭示世风的污浊和道德的沦丧,颂扬善行美德和良知侠举;揭露封建礼教对广大女性的残酷桎梏,发掘女性身上的人性美、道德美,赞颂她们的义、侠、智、勇;披露当时社会上各种旧俗陋习,揭示邪教的虚伪本质,讽刺"时文"和官场的阿谀奉承。  相似文献   

6.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迅猛发展,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清廷为了维持它的统治,于宣统三年四月宣布成立13人“责任内阁”: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协理大臣徐世昌(汉族)、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宗室)、学务大臣唐景崇(汉人)、陆军大臣荫昌(满族)、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宗室)、司法大臣绍昌(觉罗)、农工商大臣贝子溥伦(宗室)、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理藩大臣寿耆(宗室)。由于在13名内阁成员中,宗室即占了半数,舆论大哗,被讥之为“皇族内阁”。但“皇族内阁”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8.
昌耀作为西部高原哺育的“诗人中的诗人”,他的诗歌处处显示出一种力量美,这种力量既可以是外在的.又可以是内在的。通过力量我们可以领会苦难的诗人置身苦难的世界中的那种苦难的生命意识,进而了解诗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生追求和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9.
晚清闽南著名诗人林鹤年的《福雅堂诗钞》中有大量吟咏家乡安溪胪传乡的诗歌,这些乡园诗歌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诗歌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家乡的风物、人情,展现了山乡特有的风俗之美,充满了闽南浓厚的生活气息;诗歌分别写于诗人生活的不同阶段,展现了诗人一生的主要心路旅程,映射了一个传统文人在晚清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中的真实心理,具有时代深刻的印记;诗歌以家乡景致和乡民形象创造出来的独具个性的意象群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也大大增加了乡园诗歌的情感厚度。  相似文献   

10.
诗学汉魏六朝的王阉运,和取法唐宋的同光派诗人交往密切,他们共同创造了晚清诗歌的繁荣;同时诗学观的差异又使晚清的诗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他们的相同点是厚植学养以摹仿古人,不同点是取法汉魏六朝还是唐宋诸贤。  相似文献   

11.
一、何谓清流。所谓“清流”人士,便是指咸丰至光绪时期那一批翰林院讲官(如侍读、侍讲)和监台御史,平时不避权势、正直敢言,又属清才硕望之列的几位名翰林而言。其中佼佼者如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黄体芳,便是指摘朝政,纠弹贪渎,铁面无私,刚正敢言的朝臣,时称“四谏”;张之洞外调疆吏之后,宗室宝廷补  相似文献   

12.
理查德·奥尔丁顿是英国诗人、小说家,意象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晚》表现了其意象派写作风格,体现了主客观的结合、精确性和暗示性的结合。在《晚》中,诗人深深地怀念传统文明,大胆讽刺现代文明的腐朽和衰败,形象地刻画了传统文化所遭受的重创以及普通人观念的变化。当今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解读《晚》,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浓厚的生态意识,可以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陶澍知识渊博,学养深厚.收录在<陶澍集>中的1000多首诗歌,不仅内容深刻,是研究陶澍和晚清社会的重要资料;而且极具艺术特色.其诗作衔华佩实,功力纯熟,既雄豪又清新,重风度而不尚秾缛,堪称有清一代诗歌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4.
韩丽霞 《文教资料》2015,(2):5-6,16
清代中期满族诗人福增格,铁保称其为清代北方诗派的代表诗人。福增格有《酌雅斋诗集》,顾国泰称其诗作"光明磊落,雅健沉雄"。对他的诗作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看出,福增格诗歌风格时而豪放、时而清旷、时而悲壮,体现了清代上升时期的民族气象,是清代中期满族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是一个满汉联合,但又以满族亲贵为主的专制王朝。因而,从它一建立,就充满着民族矛盾和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在进入晚清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但没有缓和和解决,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表现得尤为激烈和复杂,进而对整个晚清政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清王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满汉之间的矛盾一直持续不断.到了晚清,矛盾呈现出了新的特点.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晚清政府对待汉族地主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政策.由此,也深刻地影响了晚清的政局.  相似文献   

17.
桐城诗派源远流长,甚受学人推重,在晚清民国亦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从地域渊源上看,清代桐城诗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无疑是民国桐城诗派取法的诗学资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吴闿生、曾克耑等人采取较为保守的文学立场,除了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桐城诗派的传承与扩散外,尤其着力于对桐城派诗人谱系的建构。而在诗歌创作上,民国时期的桐城派追求雄放奇崛的诗歌风格,这丰富了民国旧体诗的多样性,展示了古典诗歌在艰危苦难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李希圣是晚清时"晚唐诗派"的代表,以诗歌神似李商隐而著称于近代诗坛;郑孝胥、陈三立同为"同光体"的代表诗人,而"同光体"是继"湖湘派"之后兴起的一个晚清诗坛的主流诗派。李希圣交游广泛,曾与郑孝胥、陈三立交往密切。因此考辨李希圣与郑孝胥、陈三立的交游情况,对廓清李希圣与近代诗坛的关系,以及了解其在近代诗坛的地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个特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翻译国外诗歌之时的文体选择、语言态度等,包含着他们对于异域文化的理解,并同样映射出他们对于本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理解。经由一则晚清诗歌翻译的著名案例,可以看出,虽然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承认了西方在物质和制度层面的优越性,但在晚清人心中,依旧存有强烈的文化中央之国梦想。是否承认中国中心地位的失去是因为面对一个现代的世界,而并非传统中央之国的暂时没落,可以作为管窥中国现代性发端的一个开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晚清学者孙诒让的诗文集<经微室遗集>中的诗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解读文本来挖掘孙诒让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情感构成孙诒让诗歌情感世界的主旋律,帮助我们了解这个伟大学者的人品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