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老子是我国古代阐道、弘道、体道的伟大思想家.老子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使道获得了本原、本体和社会人生终极依托的玄机,.道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能被感知,确不可得.老子"道"之永恒理念值得当代人认真研究,深入思考,以挖掘其价值所在.不仅如此,老子"道"还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的终极追求,体现了东西方对于生命价值的定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老子和圣经中的"道",阐述"道"不但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孕育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法度,同时也是精神世界的最高范畴,是文化道德的灵魂,其目的是在这大道隐没的时代,思考及探索处于精神困境的东西方文化发展方向和个体生灵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自从《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以来,一直为很多人所误解,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他们经常认为老子所提出的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社会理想。但是,纵观《老子》这本书,其主要内容是"道",而小国寡民也是在老子讲"道"时所构建的社会蓝图。无论从天地之大道、规律之道还是生活准则之道来看,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并没有将人们带回远古时代,它只是老子为统治者所设计的政治蓝图。在今天,虽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空想,但依然有其积极意义在内。  相似文献   

6.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对"反者,道之动"中"反"义的阐释,是理解老子道实质的关键。学界多认为"反"有正反之"反"与返回之"反"两义。"反"具有"相反"(即"正反")之义欠妥。"相反"涵盖了"相生"和"转化",是相对立的双方具有的不同运动方式。但转化(包括强弱转化、祸福转化等)却不是老子之道。老子之道以相生抑制转化,其实质是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10.
近年公开发表的有关《老子》的出土文献,为老子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从出土文献来看,《老子》上、下篇的划分并非是依据其思想内容确定的,其八十一章的分法亦是后来形成的。老子以"道"为其思想的核心,阐发了"道"与"德"的关系是体与用、隐与显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八章提出的"下德"即"仁、义、礼",仍属于"德"的范畴,只是未能像"上德"那样完美。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与德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 :“历史不能只记载一个行动 ,而必须记载一个时期 ,即这个时期内所发生的涉及一个人或一些人的所有事件。”因此 ,我们看一个人和他的著作 ,首先应该将其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对老子及其《老子》也应该这样。老子思想的产生有广阔的社会背景。老子生逢春秋末期 ,大约生活于周灵王二年 (公元前 5 70年 )至周敬王四十年 (公元前 4 80年左右 )之间。这在《史记》中有记载 ,且较为可信。《左传》、《礼记》、《孔子家语》、《庄子》、《列子》等书亦有片断记载。春秋末期社会变革急剧。周天子衰微已久 ,其王…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从"自然无为"生态关学原则、"天人合一"生态平等思想以及生态和谐共生意识等方面表达了对生态问题的深刻见解.老子美学思想成为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当今生态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韩非的"道"在老子的"道"的基础上,降低了两个层面,使老子的"道"的"博大"、"玄远"、"形上"、"神秘"等色彩统统退去了。韩非就是这样改造降格,将老子的"道"纳入了自己的政治哲学,并为其服务。  相似文献   

14.
史料记录的不甚全面,以及历史上多个版本的描述,使得人们对于《老子》一书产生了诸多疑问,由此产生了战国派和春秋派,围绕《老子》一书的思想、语词以及所涉及的历史史实等对其所产生的年代进行了争论,这些争论表面上是对史实的争论,但同时表现出了争论者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启示人们对于史实的证明要从实际出发,多方求证,务必得出全面合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16.
《老子》对“欲”的理解包括满足人的生存之欲及去除贪欲。《老子》所谓“无欲”,不是完全没有欲望,而是肯定人衣食住行的应当之欲,满足于人的真实需要,反对的是不知足的贪欲。《老子》的欲望叙述为我们构建和谐人生提供了一种智慧策略。  相似文献   

17.
《老子》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哲学基础是“道”,总体原则是无为而无不为,主要内容是人本管理、柔性管理和人尽其用的人才观。挖掘老子管理思想的现代意义,有助于我们加强和深化现代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领导学著作。书中蕴涵的关于领导素质、领导行为及领导权变等方面的丰富思想,是现代领导学所倡导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为当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老子》有多种注释,但在该书的谋篇布局上,至今缺乏可信的解释.《老子》在谋篇上有特别的结构,呈现出比较独特的"三一结构".《老子》既不主张柔性的教育,也不主张刚性的教育.《老子》坚持文明与野蛮、人为与自然的中庸之道.人从野蛮的动物状态走向文明之后,必须在文明与野蛮之间或人为与自然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是要培养“得道”之人。围绕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充分肯定了老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具有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