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李太白全集》中,关涉邠州的诗篇共四首,其中三首写于邠州,这些诗歌均没有注解.那么李白何时来到邠州,所作诗篇如何理解?笔者不揣浅陋,作一番解析.  相似文献   

2.
长安杂记     
正李白说: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于是,长安穿越大唐皎白的月光,破空而来。~~01在一万首唐诗之中,押着汉字的韵脚,作痛饮状的长安,今夜,不再集体邀月,不再集体开怀。不再把散失到白露里的秋兴,由我一个人苍凉地继续下去。就像我不能闲散于关中道上,却开口吟着精神深处的诗篇。长安是一万首唐诗的直接失语者。我是一万  相似文献   

3.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745年写的,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千二百多年了,这首诗又叫《别东鲁诸公》。当时李白正要离开山东,到南方的吴越去游历。在这以前,李白曾经在长安做官。在那里,他不仅亲眼看到了上层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而且因为自己不愿趋奉权贵,遭到了权臣和宦官的排挤。离开长安以后,李白心中充满苦闷,因此他就寄情于求仙访道,想用这个办法来追求解脱。但是,李白并没有  相似文献   

4.
李白一生,曾先后四次游越,对越乡剡中具有浓郁的情结。现存涉及到越乡剡中的诗,约有五十首左右。这些诗篇,充分显示了李白对于充满河山之美和人物之秀的这块宝地的热烈向往。  相似文献   

5.
李白与金陵的渊源深如桃花潭水,可以说他一生行程主要是围绕着长安和金陵两地,一处政治天堂,想入而难入;一处失意地府,苦旅之后的暂栖所。李白的干云豪气在自身和国家的两处悲情中激荡勃发,造就了他形似奇瑰实则苦楚的辉煌诗篇。其诗尚存900余首,其中至少80余首与金陵有关。李白初出茅庐之时,就开始壮游天下,这在唐时文人尚属平常,一利于开阔眼界,识天下形势,二利于博取名誉,为日后干禄、考功名建立人脉。不过,李白与另一诗圣杜甫不谋而合,都去了唐人眼中的吊古圣地——吴京江宁,似乎没有伤感之旅就不得窥朝堂之资格。此为李白孕育长安、金陵两地情结的发端。李白“仗剑去国”的路线是顺江出蜀  相似文献   

6.
探访诗之河     
虽然我喜欢李白的诗歌,但却不清楚他竟写过十七首《秋浦歌》。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包括《秋浦歌十七首》在内的45首瑰丽的诗篇,故而后世把秋浦河誉作“诗之河”。  相似文献   

7.
李白一生对国家政治抱有极大的热忱,这一思想贯穿李白的一生,而且在古风诗作中表现得尤为集中。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反映的年轻时积极寻求的政治出路、在长安及离开长安几年间矛盾的思想,以及贯其一生的游侠仙道思想。  相似文献   

8.
罗金环 《家长》2023,(25):31-32
<正>今年暑假,一部名为《长安三万里》的国漫脱颖而出,影片讲述了李白、高适二人数十载的深厚情谊,并带领观众掠览了大唐的盛衰变迁,领略了唐诗的绝美风采,也感受了诗人人生际遇的跌宕与遗憾。在电影构建出的“诗歌宇宙”中,书页上遥远的诗人走上了荧幕,随着朗朗上口的诗句响起,惊动了影院中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唐诗DNA”。《长安三万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不只在于其中精美的人物画面,还在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优美诗篇。在书中,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客观的总结陈述,而诗词则给历史着了色,使其有了声音,也有了画面。  相似文献   

9.
杜甫于唐乾元二年(759)从长安出发,经秦州、过成州入蜀,期间流寓成州治所同谷县月余,写下了一系列诗篇。其中《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一篇,体现出杜甫困窘不失真诚,穷绝不坠沉沦,饥寒而怀济世之心的思想境界,以及生动传神的描绘与浩荡淋漓的抒情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二、课堂实录 1.导入初读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播放李白生平)。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板书)不错的,李白一生诗酒相依。因为有了酒,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因为有了酒,诗人增加了不少灵感;因为有了酒,人类也增添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与酒有关的诗篇。请同学们自由地出声朗读这三首诗。(屏幕出示《将进酒》  相似文献   

11.
唐诗“捣衣“事象源流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白<子夜吴歌四首>之三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① 对于诗中的"捣衣",众说纷纭,笔者拟对这一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12.
望李白     
在大唐的月色下,我看到一个提着酒壶狂歌而行的人影,那飘舞的白色衣袂像肆意铺展的宣纸,夜风中纷飞的乱发仿佛满纸的龙蛇飞动,我知道,我遇见了李白。李白的一生好像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酒,诗,此外无他。有多少次,李白披着月色,把一坛又一坛或清或浊的美酒酿成万古流芳的诗篇。从开元到天宝,他路过盛唐,可偌大的帝都竟容不下一个才华绝代的李白——于是李白走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安和洛阳的繁华再留不住他的心,人间天地小而壶中日月长,李白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盛唐气象论者认为 ,李白诗歌充满乐观情绪 ,少年的解放精神 ,青春焕发的感情。当今文坛也公认李白的诗歌是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的高度统一。本文则认为失意悲愤是李白诗歌的主旋律 ,从李白的价值追求和为追求所经历的坎坷人生 ,我们不难得出这一结论。李白坎坷人生的追求可分为三个时期 :出游和寻找入仕之途的执著、长安遭谗的悲愤及离别长安的岁月煎熬。李白诗歌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幽愤要挥斥 ,就是因为他经历了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 ,正是这丰富而又坎坷的人生历程 ,才能使他谱写出如此宏伟的诗篇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相似文献   

14.
《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杰作,写成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在唐都长安受权贵们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李白将由东鲁南游越中,这首诗是行前书赠友人的。全诗托以梦幻,设以虚境,用梦游天姥的浪漫主义的奇特想象,寄以情怀,向山东诸公申明心迹。  相似文献   

15.
曹振国 《现代语文》2004,(11):24-24
《行路难》(以下简称《行》)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以下简称《宣》)是李白七言古诗中的名篇。《行》写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宣》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李白在宣州与族叔李云饯别之时,两首诗的写作时间虽前后相差九年,但两首诗具有很多相同、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堪称比肩的姊妹篇,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一、两诗具有相同的背景、相近的意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怀抱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受诏入京,供职于翰林院。两年后因谗毁而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内心十分愤慨,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从天宝三年到…  相似文献   

16.
一、解题这首古诗在《河岳英灵集》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所以有的版本诗题又作《别东鲁诸公》。王瑶的《李白》中写道:“在北方盘旋了几年,他就南下了.他的著名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一作《别东鲁诸公》,就是在南下前写的.”“在北方盘旋了几年”,指的是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应玄宗征召,满怀政治抱负,赴入京城长安,到屡遭高力士之流的陷害,政治上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17.
刘非非 《考试周刊》2010,(14):28-29
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除俞伯牙和钟子期之外最被推崇的了.他们互相之间写了不少表达友情的诗篇,尤其是杜甫写给李白的20多首诗,为历代所称颂。  相似文献   

18.
李白现存九百多首诗篇中,以妇女为题材的诗篇,占了相当的比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是受压迫最深的,他们处于附庸的地位,一切听命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无法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这就不知道造就了多少人间悲剧。李白,一个热切关怀人民,有着相当浓厚平民气息的诗人,用他大量的诗篇,反映了妇女们的悲惨命运,写出了她们的痛苦、悲愁和希望。  相似文献   

19.
《春望》这首诗,是杜甫在至德二载(七五七)三月唐朝国都长安沦陷时写的。他精于写律诗,他自己也说“老来更于诗律细”。这首律诗,就是他有名的诗篇,读来沉郁悲痛,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唐玄宗天宝四年。这时诗人已经离开长安,在山东一带游历了一年多,出于对祖国名山胜水的向往和对仙风道骨的追求,他将南下吴越去漫游。这首诗就是离开山东去江浙之前写给驻留此地朋友的。诗题一作《别东鲁诸公》。李白早年具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宏伟理想。他不屑科举进士而傲啸山林、仗剑漫游,交结四方名士,企望一举达到“为辅弼”的目的。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引荐,玄宗数诏示李白,宣他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