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点评] 作者构思精巧,以“我”“我们”“我们的”这三个新颖别致的小标题,叙写“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给人以层递之美。以“紫色”与“卡萨布兰”作为友谊的纽带,让“我们”的两题心紧密相连,浇灌出绚丽的友谊之花,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相似文献   

2.
李兵 《小学生》2010,(7):43-44
1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我们看到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情境”其表,“灌输”其里。实际上,还是一个观念问题。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  相似文献   

3.
我叫“循环小数”,是小数这个大家族中的成员。小朋友们,你了解我们家族吗?我与“无限不循环小数”是“门当户对”的“兄弟”,“无限小数”是我们的“爸爸”。“无限小数”  相似文献   

4.
你像天上十五的月亮,总是按时来到我身旁,每次把你捧到手中轻吟细读,都能见到你可亲的崭新模样。你的知识很多很多,像满肚子学问的博士,可从不板起面孔对我说话,倒像一个活泼可爱的天使。你让我们乘上“读写直通车”,去“肖阿姨信箱”寄信,你领我们去“小作者·大读者茶座”,去吃一顿“作文快餐”。你让我们带上“作文指南针”,去看那“美丽的景色”,你为我们采上“山花一束”,去看看那“校园风采”。你让我们拿着“七彩笔”,去描绘“百物写生”,你为我们介绍“我笔下的人”,说说“我身边的事”。你知道我们的爱好,你懂得我…  相似文献   

5.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当下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处处充斥着“策划”的时代,它如影随形,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虽然我们已经习惯了商家的各种“策划”,但我们的教育仍然不能被“策划”,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育的方针政策,切切实实地按教育自身的规律办事,多一些平和,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功利,让它能够更接近一种真实、自然的状态。假如我们也热衷于“策划”,我们的经验是“策划”出来的,我们的成果是“包装”出来的,那我们的教育必然会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6.
说到“坚持”。我们的脑海中会闪现出太多的箴言名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重复是学习之母”云云。但这些教导毕竟很“虚”,像天边的一片云,看起来很美,但很快就随风而散,不留痕迹。相比之下,那些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更能让我们信服,真正给予我们“坚持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骄傲使人落后”“骄兵必败”“人不可有傲气”……不错,这些至理名言都在提醒并告诫着我们:骄傲是成功的大敌,是我们到达山顶的绊脚石。本期的成长故事,就来谈一谈“骄傲和虚心”这个话题,希望,我们的成长离“虚心”更近一些。  相似文献   

8.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做专家型教师、智慧型教师愈来愈深入人心。 《说文解字》云:“智”从“日”“知”声,“慧”从“心”“彗”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日”“心”才是“智慧”的关键。所以,做智慧型教师,我们应该从“每日用心”“日常用心”开始。  相似文献   

10.
谁在思考?     
“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这答案不仅看似天经地义,实际上我们不也是这么做的吗?让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语课上,有多少次是我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台下的“芸芸众生”发问;有多少次是我们端坐在写字台前“点灯熬油”,为课堂如何发问“犯愁”;有多少次是我们环顾教室,为“鸦雀无声”,无人回答而“灰心丧气”;有多少次……  相似文献   

11.
《教育科学论坛》2006,(12B):4-7
难忘的“十五”已成过去,更加充满希望的“十一五”向我们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欣慰地“盘点”‘十五”的科研硕果,同时更为理性地规划“十一五”的科研工作,承前启后,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不是想为“研究”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查查工具书完全可以知其详,只想就我们经常说的“研究”谈点想法,也算是对“研究”进行点研究。关于“XX研究”,前边可冠以很多的学科性词语,如“教育研究”、“教学研究”等。但我们常常感到这样的定位不属于我们中小学教师,三人成虎,在一些研讨会上常听专家们这么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感触最深的是“人”、“文”分离。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甚至,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其实,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心灵已经锈迹斑斑了,学生的精神家园已经荒芜萧索了,学生的人格个性已经人为斫损了。翻阅文本,你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致思模式”和不属于自己的“话语范式”。长期的个性钳制,窒息了学生…  相似文献   

14.
“能力提高”、“素养养成”、“个性发展”、“以人为本”,这些新理念随同新课标走入我们的话语世界思维空间,但这些如何化作行动走入我们的课堂?这就需要进行深入教育教学研究了。缺乏研究,我们容易变成“教书匠”,使那些探索的苗头、创新的火花一闪即逝。  相似文献   

15.
高原 《唐山师专学报》1994,(4):45-49,21
“现代”可以被视为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但这种“文明的形式”却并不与“我们这个历史时代”一起出现于同一时空之下,而是“这个历史时代”的“我们”所追求的结果。因此,“我们”是否具有创造这种“文明的形式”所需的必要素质,  相似文献   

16.
“远”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空间或时间的距离长”。 曾几何时,想过中考离我们很远,长大离我们很远,“嫦娥奔月”的梦想离我们很远,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脚步离我们很远……来不及细想,这一切已来到我们面前。如今,各种挑战时时逼视着我们,让我们不能回避。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地按照因果关系给我们提示的规律进行活动。如“西瓜吃下去能解渴”、“石头掉下来会砸破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教育科学研究也正在为我们寻找更多的这类因果关系,从而使我们的学习生活更加自由而有规律。“当我们说一个物象和另一个物象相联系时,我们的意思只是说,它们在我们的思想中得到了一种联系。”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8.
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梦”。孩子的未来就是每个父母的“梦”,也是我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梦”,从“育儿”到“育孙”,是我们全家共同的“梦”。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总有一类学生令老师们不能释怀,那就是“差生”。说起“差生”,我们总会“愤愤然”,仿佛要除之而后快。然而,许多年来,非但没能除尽,反而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眼里所谓的“差生”,难道真是“差生”?  相似文献   

20.
《少年科学》2010,(6):24-25
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我们的电脑也开始“战高温”了。为了不让它“中暑”罢工,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暑”措施为它“减负”,让它舒适过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