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优美和壮美是意思相对的两个美学范畴,是对客观对象的审美特性和主观感受的概括。优美与壮美是美的两种不同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如:风和日丽与狂风暴雨,这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美。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美给我们的审美感受也是不同的,前者给我们心旷神怡的审美愉悦,后者给我们的却是无限的力量感觉,可以扩大我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我们平时所说的美,一般指的是优美。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相对统一的平衡状态。它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看,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冶的审美感受。例如:…  相似文献   

2.
<正>一、优美、壮美的美学含义 优美、壮美均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大致与之相当。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壮美则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内刚外烈之美。  相似文献   

3.
华美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形态 ,在中西方美学史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肯定。其原因有传统观念和传统美学理论的影响 ,同时也与美学研究主要以艺术为对象有关。华美就其特征来说 ,是一种装饰的美 ,实用的美 ,它是与壮美、优美相并列的美的第三种形态。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7.
由于南北方岩画表现内容和手法、作画地点的不同,画面的规模、构图、以及绘画效果都迥然不同,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美学风格。其差异源于相异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方式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心理,并决定了南北民族艺术把握世界的方式的互异。北方岩画的审美特质是阳刚美或壮美,南方岩画的审美特质可以说是阴柔美或优美。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可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时代的变化影响创作主体、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正因如此,在不同的时代,同一时代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审美形态。唐王朝经历了初、盛、中,晚的发展过程,唐诗也相应经历了壮美、优美、弱美到丑的美的形态的嬗变。试以“初、盛、中、晚唐”的历史变迁为横向,以“壮美、优美、弱美、丑”等美的形态为纵向,以唐诗为基点,从唐诗的兴衰看审美形态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岑参的诗歌创作实践为依据,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岑参的美学理想和创作追求:一、好奇求异的审美倾向和求奇求新的审美理想;二、重视瞬间感觉印象的审美心理;三、对诗境优美与壮美的追求。岑参对壮美与优美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追求,反映出唐人对诗歌审美追求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杨军玲 《课外阅读》2011,(3):204-205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渐深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审美教育涉及许多方面和层次,众所周知,审美的基本形态包括优美、壮美、悲剧美、喜剧美等,这里我仅谈悲剧美和喜剧美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及作用,以期推进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同时也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做点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胡家祥先生认为美学风格应该有三种基本类型:壮美、优美和弱美。本文仅对"弱美"进行分析,从"弱美"的确立、"弱美"的依据、"弱美"的特点这三个方面展开,对这一审美形态进行基本阐述。提出并确立"弱美"范畴是合乎逻辑的,是完善审美形态学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审美文化是近年来反复出现在各种研究刊物上的一个学术概念。审美文化的出现带动了一种实践的或批评的美学的兴起。有助于美学现实功能的强化。审美文化的概念学术界仍有争论,大致可归纳为三种观点:第一审美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第二审美文化就是当代文化;第三审美文化是有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了中国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艺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从美学的角度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审美特征,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悠远深邃的意境美,又有隐曲婉转的含蓄美;既有超渺澄明的清空美,又有豪迈奔放的雄浑美。优美与壮美同具,阴阳与刚柔并存,体现了鲜明而丰富的美感特质。  相似文献   

15.
电视广告的整体美主要由视觉美、听觉美、文学美构成。这三类美的特征主要区别在于:视觉美的各个部分在空间中并存,具有直观可感性;听觉美的各个部分在时间中承续,可感但不具象;文学美不可感知,只能意会,其内容超重于形式,而视觉美和听觉美则可以感知,其形式超重于内容。三类美在电视广告中融合成综合美,给受众造成了多种多样的审美效果,主要有优美效果、壮美效果、喜剧性效果,有时还有悲剧性效果。  相似文献   

16.
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现代书籍设计的审美特征。“整体美”是其重要特征,运用“和谐统一”的原则,赋予图书整体美感和意味;独特性是个人风格与时代感的结合,民族性与时代感在设计中缺一不可;工艺之美讲究“艺术和技术的统一”,利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创造新的设计语言;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表现张力。章认为,美是发展的,设计也应不断创造和发展,要及时反映时代特点,给生活以不断更新的审美创意。  相似文献   

17.
生命美学再认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美学校认为是“中国当代美学第五派”。生命美学产生于实践美学并对实践美学有所超越,真正地恢复了美学自律与审美自律,还美、审美于人。  相似文献   

18.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依据美学及美学语言学理论,通过研究发现,英、汉语音均有审美属性,呈现出音响美、音韵美、抑扬美、韵律美、连续美等,潜藏一定的语音美的生成机制;其主要差别表现在语音美的体现方式、审美要素的使用频率有别等。语音的审美属性折射出语言的审美特质,蕴含着英汉民族不同的审美选择;语音美是由语音的社会属性决定的,是语言长期发展的结果。该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语音美的内涵和生成机制,更好地欣赏、利用语音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诗歌教学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诗歌教学要围绕"三美"展开,即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审美层次和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20.
刘劲凤 《考试周刊》2011,(89):27-28
语文的审美教育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中学语文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纽带,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