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李群 《广西教育》2013,(37):45-45
品德课程倡导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课堂中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习得良好的品德。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资源,让它成为润泽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一、紧密联系生活,让教学内容更充实新课标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选择更好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合,设计出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课来。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笔者努力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品德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陈仁德 《海南教育》2013,(12):57-57
<正>《品德与社会》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生活这个"源头",让学生道德的知与行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以生活环境为底色,明确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是要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起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分年级目标体系。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教师以环保为例,师生共同确定了下一阶段的主题。《愿沈溪的水更清》,并调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这体现了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要抓好常态教学,因为公开课上的很多教学过程与手段: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一个人的良好品德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步完善的,不是一朝一夕、一节课就能培养形成的。因此,我们要抓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常态教学。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教育价值,倡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完整生命投入的过程,成为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教师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的学习空间,也为学生明确道理。  相似文献   

6.
秦桂琴 《小学生》2012,(12):90-90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决定了本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也就是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在参与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这也正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对教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史英杰 《考试周刊》2013,(47):133-133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合作学习的方式运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中,符合小学品德课程性质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作者在总结多年品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品德与生活课的培养目标,对合作学习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世界总的看法以及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林琦琼 《考试周刊》2014,(3):118-118
文章以课例分析和叙事研究的方法,阐述了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树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体现"生本教育"的新课程观,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与家庭、社会结合,遵循主体参与的活动原则,采取自主开放的教学策略,构建自主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人在生活中获得的教育是最实在和最真实的,尤其是儿童的品德发展,必须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道德行为.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生活的情趣,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11.
于秀明 《成才之路》2012,(18):68-68
《品德与生活》课侧重青少年的自主的探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品德与生活》课内容丰富,具有思想教育的优势与特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强化《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受到教育;要创设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实践,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设计评价方案,检测学生发展,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2.
胡黎明 《学子》2015,(3):87
一位学者说过,提高教学吸引力,关键是创设知识与情感结合的美妙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教学情境。本人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情境创设"的尝试,用形象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一、创生活情境,促学生积极参与在地理教学中,要着力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唤起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热情,让地理在儿童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智力和情感的桥梁,让我们的孩子尽  相似文献   

1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品德教学中,以学生的品德发展为本,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加以积极引导,实现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以往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千篇一律,总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画学生背,也听过一些公开课,无非就是改改形式,课堂气氛活跃了一些,多媒体用的多了些,大部分是换汤不换药,课一上完,"品德"与"生活"就相互脱钩,学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仿佛品德课就像数学课一样,只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实际上品德课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用高尚的品德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5.
吴芳 《生活教育》2015,(7):88-89
儿童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又是品德教学的最终归宿。该文指出应在品德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立足“儿童生活”,努力体现品德教学与儿童的真实生活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为了使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都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就  相似文献   

17.
田英 《考试周刊》2013,(45):126-126
<正>《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宗旨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觉得品社课无所谓,多数上课都是应付,有的让学生自己看看书,或者说说就算了,这势必缺乏让学生感悟内化的过程,没能充分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没有让学生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感知,达到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提出:“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要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指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从而有效地优化教学.  相似文献   

19.
了解历史,认识世界是我们一生要做的课题。针对历史宏大、严谨、相对遥远的特点,本文以课例解读的方式阐释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历史题材教学需解读教材,着眼目标,让历史有价值;以事带史,经纬交织,让历史更立体;发掘细节,聚焦情感,让历史具人性;着眼发展,多元对话,让历史有辩理……以期在开放思辨的教学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培育历史情感,促进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并逐步实现社会性综合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其中的认知与所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小学生从中体会并形成正确的思想与理念运用于日后的生活中。而由于这一课程具有生活性,学生对此自然会产生一种比较亲切的情感,由此借助这一课程来进行情感教育也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