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及作文,我们定会为学生们那千篇一律的作文所困扰。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作文呢?自高效课堂研究开展以来,作文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作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就作文情境教学法,谈几点实践策略。一、创设和谐情境情境教学要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有一句名言:"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因此围绕"情"字,我们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  相似文献   

2.
高中生作文中存在兴趣缺乏、情感淡薄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给予学生写作的自由,让作文成为学生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从"情"字着手提高作文教学,"情"是情境教学的根本灵魂,情境教学即以情动情。因此将情境与高中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从高考命题、高中作文教学探讨情境创设对高考作文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育人的摇篮,作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的养成。如何在作文强调做"人",在作文教学加强人情美、人性美教育呢?(一)要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捕捉创作灵感——感受"情"生活为写作之源,它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处处弥漫着"情",处处透射着"知",要培养学生认知感悟力,让学生按自己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间万物,以体验感受"情"。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情境.情与境相互融合,和谐伴随,将极大地优化课堂教学.作文教学亦如此.若有一个适宜学生作文的情境,学生的喜怒哀乐等多种感情体验就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所以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课堂作文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作文教学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领域,然而时下,不少学生不善于观察,不擅长想象,缺乏"捕捉"生活、"发现"生活的能力,笔下流淌出来的文章也是毫无激情、欠缺内涵的"奉命之作".刘勰曾发表过"心物交融"、"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这让教师们受益匪浅,明白在作文教学中,不应游走在一种看似四平八稳的教学模式中,而应注重情境作文的教学,注重把学生带到永不枯竭的源泉中.  相似文献   

6.
作文情境,指能够触发学生感知、记忆,诱发思维,并引发写作情绪的具体环境、情景."情"是主观情感,"境"是客观环境、事情,人通过对"境"的感受和体验而产生"情".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就是面对"床前明月光"的"境"而引发"思故乡"的"情".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境而生情,由情而忆境,情境相生,就能激发他们有话要写,有情要抒的写作动机,有效发挥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训练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应怎样创设良好情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呢?  相似文献   

7.
情深才能文美,情动才能辞发。要使学生爱作文,视作文为乐事,进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教师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要重情。一、激情指导作文指导中教师要营造情境,找准动情点,激活学生的倾吐欲望  相似文献   

8.
<正>"蕴情于景"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情境的创设,师生的和谐互动,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平等、探究的作风,与学生真心地去交流,和学生融为一体。在"其乐融融"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并能够学以致用,去领悟生活,分析社会现象,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寓教于乐"是我们的教学手段。我们要进行快乐教学,可以融合多种教学理念,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灵活实施教学。我们要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作文写作的关键在于"以情动人",语文教师要善于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别情境,一、教师要善于激"情";二、教师要善于激"趣".使学生主动地与环境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创作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引导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触摸生活、参与实践、表达真情就是新课程在作文教学方面的核心理念。因此,小学生作文教学应视生活为写作的源泉。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的兴趣。这样才能"陶冶学生的审美的情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笔者每次在习作训练前,为学生选取或创设一个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他们融入此情此景,他们会因"物"而发"情",因"情"而发"辞",写出来的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11.
书面作文是作文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情境作文又是书面作文的一种常规形式。创设情境,带入情境,逐步构筑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情境创设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说写兴趣。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在学生心目中,学习用语言描述情境的本身是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新大纲提出:"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在小学作文指导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结合学生实际和当时教学环境,能够极好地调动学生的感觉和思维,让学生不再有空洞之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本文从新课标要求出发,结合我国学制学情,论述情境教学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和创设情境的方式方法,希望能给广大语文教育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写,而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游戏或情境带进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有趣"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想象和创造潜能,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从作文指导课堂实际出发,创设与作文内容和谐共生的具体场景和轻松快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生成习作的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从进入小学工作到现在,从低段教到高段,学生对于写作文几乎都是怀着恐惧心理。究其原因,大多数认为无话可说,没东西好写,而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是以传统的"机械注入"为主,"枯燥乏味"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压抑了儿童的审美发展。本文就来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一、情境教学理论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境教学是一种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的教学模式。我说的情境作文教学方法则是通过创造相关情境,  相似文献   

15.
在作文教学上有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作文作文,两堂着急。"这反映出学生的写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生对写作没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也深感作文的教学效率不高,作文指导的方法单一,在大面积提高作文效率、建立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待突破。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科学而有序的作文教学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而"情境作文"正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开源,全面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正情境作文教学是打破重"文"轻"人"的作文教学方法,着眼于"人"的整体和谐发展,以情境创设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从而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的一种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如何融化小学生对于写作缺乏应有热情的坚冰,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挖掘其内在写作潜力,写出个性,充满真情实感,让作文回归生活,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学生所喜爱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刘洪涛 《成才之路》2014,(25):95-95
有些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有的学生胡编乱造,有的学生作文语言平淡乏味。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缺乏表"情"达意的方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激起学生的"情",教给他们表"情"达意的方法,真正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18.
一、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带着情境性的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为更有引发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内心涌起不能自已的情感时,便要用文辞表达出来。因此,作文教学应该有意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情境作文,就是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象、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捕景,然后写成作文。教师提供的情境可以是人、物、场景、故事。情境作文当堂提供了写作素材,解决了作文中"无米之炊"的问题,使学生有事可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不再凭空捏造无病呻吟了。往日视作文为负担的感觉一扫而空,深深体会到作文的乐趣。作文中情境的创设有三种方式:一曰展现,即在课堂上显现出来,或把实物搬进课堂,或当堂表演、实验、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副对联:苦做,苦等,苦愁,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干肠.横批是:写不出来.从这幅对联我们就可以想像到作文对学生有多难,也就怪不得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假、大、空现象严重,情不真,意不切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要求,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笔者认为要写出这样的文章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即想写、会写、有内容可写,让学生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