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遵宪被调回国内任职之后,由张振勋"代理"新加坡总领事一职,这既是驻英公使龚照瑗大力推荐的结果,也是由于槟城副领事是新加坡总领事的首要下属。他在新加坡总领事任内较好完成了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有效地消弥了华侨内部的帮派隔阂,进而提升华侨的中国意识。随着中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总领事的身份使张振勋与晚清政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他逐渐成为受清廷"特宠"的华侨资本家。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清代民人出国原因,详细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出国华侨态度的重大变化,以南洋和美洲为例阐述了晚清政府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过程及努力,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遵宪先后出使清政府驻英、美、新加坡等国的外交使节,长达十四五年之久,对华侨的历史和侨民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的诗作《番客篇》、《逐客篇》和《新加坡杂诗十二首》等,叙述了华侨的苦难,慨叹国势衰微,疾呼保护华侨权益,维护民族尊严,并主张发展华侨教育,提高侨民文化素质。表现出黄遵宪爱国爱民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庚子新政”的不同时期,南洋华侨社会有其不同的舆论取向。以《南洋总汇新报》为例,从开始鼓吹预备立宪、反对革命,南洋华侨社会就对“新政”抱有期待,但“皇族内阁”出现后,南洋华侨社会舆论便不再对“新政”多加报导。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尚未灭亡之时,南洋华侨社会已经开始讨论清政府失败之原因。出现以上转变有多重原因,其中南洋华侨社会的特殊性质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晚清政府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是晚清外交关系中的一页重要篇章。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进行交涉,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张荫桓为华侨赢得了一些权益。  相似文献   

7.
金晶 《巢湖学院学报》2011,(4):96-98,130
晚清华侨政策的转变反映了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及所持立场的变化,而这一转变离不开洋务派的促进作用。在转变过程中,晚清的华侨政策历经三次阶段性突破,护侨的价值取向也由政治因素转向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稍长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又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中山”的名号是后来才使用的。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向华侨宣传革命,被清政府收买的特务绑架,幽禁在清政府驻英使馆,被营救释放后,经加拿大到日本。他在日本期间,结识了同情和支持中国民主革命的日本志士宫崎寅藏和平山周。他们劝他暂住日本。平山周介绍孙中山寄宿东京对鹤旅馆。  相似文献   

9.
华侨华人在我国捐资办学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与当时晚清政府对民间办学采取放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除个别时期外,我国政府在确认华侨华人国内办学权、鼓励华侨华人在国内办学的同时,对国内侨校的管理也日益加强。这就使得国内侨校逐渐被纳入我国正常的教育体系之中,而且整体上也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左秉隆是晚清政府正式派出的第一位驻新加坡大臣。作为较早接受新式教育的晚清大臣,他对中新交流和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鼓励华侨兴教办学,亲自创办兼具中华文化传统和西方文明的文社组织,并引导华侨子弟回国深造,将中华文化扎根于新加坡,推动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