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晚清时期华侨教育的发展分3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前为华侨自发办学时期,该时期清廷在华侨教育上毫无政策可言;19世纪70年代起到19世纪末为部分清廷官员推进华侨教育的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的侨务政策发生缓慢变化,对华侨教育问题也渐渐重视起来;20世纪初至清末为华侨自觉创设新式华侨学校的华侨教育大发展时期,该时期清政府采取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任教、设劝学所、派视学员、制定华侨学堂规则、创立暨南学堂、推行“新政“广揽华侨人才等措施,使得华侨教育出现第一次兴学高潮.尽管晚清时期,清政府是在其思想、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驱动下才采取措施推进了华侨教育的,但是从客观上讲,这对华侨教育政策的转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晶 《巢湖学院学报》2011,(4):96-98,130
晚清华侨政策的转变反映了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及所持立场的变化,而这一转变离不开洋务派的促进作用。在转变过程中,晚清的华侨政策历经三次阶段性突破,护侨的价值取向也由政治因素转向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晚清政府与美国就排华的交涉是晚清外交关系中的一页重要篇章。在美国排华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晚清政府派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与美国就排华惨案进行交涉,经过多方努力,最终张荫桓为华侨赢得了一些权益。  相似文献   

4.
华侨实业家张振勋较早取得清政府官衔,积极响应其在海外的招商引资和募捐赈灾活动。他通过盛宣怀向李鸿章反映南洋荷属殖民地华侨所受"苛虐",请求速设领事保护侨胞权益,李因此命盛与荷兰政府作了一定交涉。与清政府的交往对张振勋的事业发展有很大影响,他成为晚清华侨中获得中国政府最高官衔者。  相似文献   

5.
晚清国籍法之由来及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华侨国籍问题的产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中外交涉最终导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籍法的出台。晚清国籍法的颁布 ,是清政府侨务政策的一个重大举措 ,对我国法制史及外交史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其法律效果极其有限 ,并导致了华侨双重国籍这一历史问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张弼士是深受晚清政府重视和青睐的华侨企业家。张弼士较早地回国投资,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并提出了设领护侨的建议,提出了招徕侨资以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主张,提出了在闽、粤设立发展中国经济的示范性"特区",以更好地招徕侨资。《商务条陈》成为深刻影响晚清新政的重要文件。张弼士的建议既切合实际需要又具有高度的前瞻性,既体现了他参政议政的敏锐,也反映了晚清政府侨务政策的演变,以及晚清政治、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华侨华人在我国捐资办学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与当时晚清政府对民间办学采取放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除个别时期外,我国政府在确认华侨华人国内办学权、鼓励华侨华人在国内办学的同时,对国内侨校的管理也日益加强。这就使得国内侨校逐渐被纳入我国正常的教育体系之中,而且整体上也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晚清政府对华工的政策经历了由严禁到主动保护的过程。保护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制定相关章程,从根源上保护华工出国的自愿性;二是通过在招工国设置领事、与招工国签订条约等方式对华工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9.
从泉州华侨看泉州港在海上丝路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分析泉州侨乡族谱中的华侨史料,即泉州华侨宋代出国安南、南宋至元代前往海外贸易、明代以后为侨居地的开发和建设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进行中外化交流等情况,说明泉州华侨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泉州港是泉州华侨出国的一个主要港口,因而泉州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被调回国内任职之后,由张振勋"代理"新加坡总领事一职,这既是驻英公使龚照瑗大力推荐的结果,也是由于槟城副领事是新加坡总领事的首要下属。他在新加坡总领事任内较好完成了迎来送往的接待工作,有效地消弥了华侨内部的帮派隔阂,进而提升华侨的中国意识。随着中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政策的发展,总领事的身份使张振勋与晚清政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他逐渐成为受清廷"特宠"的华侨资本家。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有不少中国文人和僧侣,由于明末战乱、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等原因,纷纷东渡扶桑,形成了一次移民浪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过程中,中国人在宗教、哲学、医学、建筑、书法、音乐、武术以及造船业等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晚清留美幼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他们回国后大多用尽所学为祖国服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但由于封建体制束缚等种种原因,幼童赴美没有最终圆满结束,没有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其历史作用,实为遗憾。反思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的过程和命运,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陈兰彬作为中国首任留学生监督和第一任驻美国公使,属清政府少数较早走向世界的官员之一.其出国感受和受美国社会文化浸染后的思想文化观念变化,在晚清出洋官员中具有典型性.陈兰彬到美国后,一方面为美国发达的经济、现代化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赞叹,精彩之情深藏于日记和其他书信、报告之中;一方面又不适应美国的生活,甚觉无聊,尤其是面对自由、民主、发达的美国比专制、独裁、落后的清廷优越的客观现实,又不敢直抒己见,只能无可奈何地去维护清廷的封建主义.加之,陈兰彬生性谨慎、胆小,惧怕出事丢官,出洋的数年中始终在精彩与无奈的两难中煎熬.这看似个人的悲剧,其实是近代中国畸形社会变迁过程中两难选择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4.
清政府对海外华侨政策的演变是一个漫长、渐进的历史过程.根据这一变化过程中的主要特征、原因及其采取的措施,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严禁和敌视时期、漠视时期和开始重视侨务时期。  相似文献   

15.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6.
赫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作为晚清海关的外籍总税务司,他不仅控制着清政府的财政命脉,而且直接左右着晚清的内政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赫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从总体上看,其研究的空间与深度仍需进一步开拓。无论是史料的挖掘、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还是研究内容和对象,都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须一瓜在《淡绿色的月亮》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词汇,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点彩技法、以物代色等方式,创造出了独特意境,也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同时,这样的绘色艺术还蕴含着作者对人性及生活之“真”的思考,使得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18.
清朝前期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对海外华人采取敌视、迫害政策,主要表现在:限制华人出国、迫害归国华侨和对待华侨社会的敌视态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仅使广大华侨在海外遭受许多非人之难,而且也使海外华侨与中国社会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产生了巨大隔膜,从而也为近代中国华侨政策的转变设置了诸多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