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上 ,论外国人对中国的影响 ,恐怕无过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了。这不仅因为其集大成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迎合了五四时期中国的时代需要 ,还因为杜威本人作为当时最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大家 ,从 1919年 4月至192 0年 7月有长达两年多的中国之行 ,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 14个省市 ,频频演讲 ,连连著文 ,积极宣扬其思想学说。此外 ,杜威的一大批中国弟子 ,也是当时中国学界的风云人物 ,如胡适、蒋梦麟等人借其师来华之机 ,更是推波助澜 ,极力宣扬实用主义学说。杜威因此成为五四时代知识界一致欢迎的外国思想家 ,其…  相似文献   
2.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中外化交流史上,论外国人对中国的影响,恐怕无过于美国的实用主义大师杜威了。这不仅因为其集大成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迎合了五四时期中国的时代需要,还因为杜威本人作为当时最有国际影响的思想大家,从1919年4月至1920年7月有长达两年多的中国之行,足迹踏遍大江南北的14个省市,频频演讲,连连,积极宣扬其思想学说。此外,杜威的一大批中国弟子,也是当时中国学界的风云人物。如胡适、蒋梦麟等人借其师来华之机,更是推波助澜,极力宣扬实用主义学说。杜威因此成为五四时代知识界一致欢迎的外国思想家,  相似文献   
3.
4.
五四时期留学教育问题一度成为知识界热门话题,新文化运动的学生领袖傅斯年于1920年留学英国时也积极参与讨论,其中关于留学目的的主张及其变化颇具代表性.傅先是较为完整地提出留学应该兼顾"求专门名家的学问"与"接受欧化"的两大目的论,并分别由官费生与自费生承担任务.但数月后傅却出现了淡化"接受欧化"一面的明显趋向.傅斯年两大留学目标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改造思潮与自身独特的"造社会"论密切相关,而留学目的论态度的变化则是其进一步观察留学界现实的结果,追求"学术独立"也逐渐成为知识界认可的唯一留学目标.然而,傅斯年的转向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决,事实上,近代以来两大留学目标的实现均大成问题,其中关键在于国内过于倚重留学生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5.
由南开大学人文学院、台湾中华人文展望学会共同发起的“海峡两岸《仁学》与21世纪的展望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8月22日至24日在南开大学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四十余篇。与会海峡两岸学者围绕谭嗣同及其《仁学》、《仁学》与21世纪的前景等主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拓展了对谭嗣同及其《仁学》的研究。一、关于《仁学》本身的研究《仁学》本身的内容,学术界已做过深入的研究,这次会议学者们多从新的视角多方位来解读《仁学》,以凸显《仁学》的积极意义,把握谭嗣同的思想脉络。如有的学者从…  相似文献   
6.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以《独立评论》作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农民、青年学生、知识阶级、劳工、妇女、军人等社会群体作了多方探讨,其中重点关注了农民与青年学生两大群体,强调了知识阶级的社会重心角色。这种群体观的倾向从侧面揭示了30年代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群体观探讨本身也体现了30年代体制内知识精英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社会现实关怀与责任意识、独立精神与务实态度、改良立场与功利主义倾向等。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时期“宣传维新最力,影响最广”①的《时务报》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其文化倾向并非首尾一贯,前后一致,而是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倾向。本文试就该刊前后不一的文化主张及倾向作一具体的论述,并对其文化转向的原因略作探讨。一具体说来,以第56期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时务报》在文化的制度层面、物质层面、习俗观念层面均提出合乎时代要求的崭新主张,扩大维新文化的影响,是维新文化的典型代表。后一阶段在文化建设上明显消极、保守,不复有维新文化气象,完全成为政府的舆论阵地。我们先来看看前…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与陈序经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类代表人物.陈序经对梁漱溟在文化、乡村建设、宪政等问题上的主张均有过苛刻的批评,二人的文化社会思想既有自主性与普适性的根本对立,也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高度一致.思想的差别源于各自特殊的人生经历及"中心"、"边缘"的学术位置转换,二人的思想也相应呈现为"实践型"与"理念型"两种类型.两类思想各有得失,分析二者的视角,反思二者的对立,均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