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县以下基层政治从传统的乡族自治向现代民主宪政意义上的地方自治转型,肇始于清末宪政,历民国而不辍。"溶保甲于自治中"的新县制,是南京国民政府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基层政治转型的一次重要尝试。新县制时期(后苏区时代)的赣南,进行过大规模的基层政治转型制度建构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以为,大多数学者对新县制乃至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治转型的评价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制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运作中二级制暴露出许多弊端,于是居于省、县之间的行政督察专员制(简称专员制)便适应客观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了.专员制对二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使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但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专员制本身也存在着种种缺点.  相似文献   

3.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地方政制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但在实际的行政管理运作中二级制暴露出许多弊端,于是居于省、县之间的行政督察专员制(简称专员制)便适应客观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而产生了。专员制对二级制作了一定程度的补救,使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趋于科学化、合理化。但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专员制本身也存在着种种缺点。  相似文献   

4.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及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地方自治的推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土豪劣绅。然因惩办土劣力度不足,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事业的推行离不开“公正士绅”,地主豪绅的势力不降反升。随着地方自治事业的推行,地主豪绅不仅把持乡村行政机关、垄断乡村政治机构的组成分子,还勾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党员与基层官员;随着保甲制的推行,地主豪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地主豪绅势力的强化使得地方政治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5.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拟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调整,北洋政府、参议院、地方政府、社会舆论等对此进行广泛的讨论。讨论中达成一致意见的是减少前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层级,分歧是废省存道抑或废道存省。经过两年多的酝酿讨论,北洋政府于1914年5月以法令的形式,宣布地方设立省、道、县三级行政制度。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地方治理体制与制度的强势建构带来行政权力向上集中和治理压力向下聚集,促使乡镇政权通过嵌入性组织建构下的半正式组织设计、半正式制度安排及帮包制机制实践等,形塑起新时期的乡村“半正式行政”治理模式。这种“半正式行政”不同于黄宗智的概括,具有自身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从实践后果看,它虽有助于弥合行政与自治之间的张力,但也易带来行政制度吸纳自治制度与自治事务涌入行政渠道的“行政吸纳自治”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在规章与文件中重新明确半正式组织的政策指导、行政监督、服务协助与配合治理等职能。新时期乡村“半正式行政”考察,是对传统“半正式行政”研究的理论拓展,也是对基层治理组织、制度与机制研究的丰富。  相似文献   

7.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采取省县两级管理体制。自1932年开始逐步确立并推及全国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以下用相应的简称)对省县两级制作了实质性的修正。专员制虽然有违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也不被《五五完草》所承认,但仍然得到实施,在于该制弥补了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不足,满足了蒋介石扩张势力、掌控地方的政治需要,并且执政根据该制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相应地对有关措施作了调整,使之富有弹性,能更好地发挥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为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及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在地方自治的推行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防范土豪劣绅。然因惩办土劣力度不足,加之南京国民政府地方事业的推行离不开"公正士绅",地主豪绅的势力不降反升。随着地方自治事业的推行,地主豪绅不仅把持乡村行政机关、垄断乡村政治机构的组成分子,还勾结南京国民政府的基层党员与基层官员;随着保甲制的推行,地主豪绅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基层政权的组成部分;地主豪绅势力的强化使得地方政治进一步恶化,同时也加剧了农民的苦难。  相似文献   

10.
从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地方自治”的指导思想、“地方自治”体制的设计以及“自治事业”的内涵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地方自治”具有很强的封建性。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民政府的指令,湖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新县制。其内容主要是重新划定县等、扩大县政府组织、增强县政府职权、调整裁减区署、裁撤联保、建立乡镇公所、重组保甲,以及普及教育、整顿财政体系等等,其目的是建立党政军教一体、管教养卫合一的基层政治和管理体制。新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民党对农村基层政权和人民的控制,与其所标榜的“地方自治”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30年代中期,鉴于中央集权统一的教训,基于委员制的缺陷以及法规繁密的反思,在社会要求对政制改革的呼吁下,南京国民政府对当时的省制进行改革。一是要求改委员制为省长制,突出行政主体地位,增加行政首长责任;二是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限,确立中央与地方之间永久和平基础;三是实行合署办公,建立行政有机体。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40年代新县制下重庆地方自治的推行及其成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庆市作为抗战期间的陪都,是新县制的策源地。其对各种具体的自治法规的研究、制定以及自治的指导、监督工作都较其他地区为优;重庆市还进行了民选基层行政及自治人员的尝试。重庆市建立的基层“民意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呼声,维护了基层民众的利益,但是,由于没有真正实现人民直接选举,因而不能避免在选举和经费筹募等事务中的腐败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逐步形成了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共领导的各边区政府特殊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地方自治理论主张,还积极将地方自治付诸于实践。中共将地方自治纳入其抗战施政纲领之中,领导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地方自治建设,实行民主与抗战相结合,为抗战胜利提供有力保障,给予我们许多宝贵启示。研究抗战时期中共对于地方自治的探求无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倡导南京国民政府借鉴西方的大学院制度,变革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为大学院制。大学院制以"学者主政"、"学者治学"与"学者执教"为推行目标。蔡元培在1927年至1929年期间所推行的"大学院"制,改变了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及大学机构成为腐败的官僚机构的窘境。大学院制是近代中国建设大学制度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贾世建 《天中学刊》2003,18(1):84-87
“训政”初期,由于自治法规的不切合实际、自治经费的匮乏以及党政纠纷等原因,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县自治遭遇困境。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对县政进行改革,推行县政实验;江宁和邹平的县政实验是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模式。县政实验体现了政府进行制度创新的努力,并为国民政府和乡村建设派进行农村重建运动寻得契合点,对当时的地方自治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区乡行政制度考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 ,国家正式职官的设置止于县 ,县以下没有国家行政。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 ,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于传统乡里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地方社会近代化的时代要求 ,各地陆续生成了区乡一级行政。这一期间的区乡行政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清末以来新生的区乡行政 ;二是由清代旧乡地演变而来的区乡行政或准行政。就职能而言 ,前者又可以分为单一职能类型的区乡行政 (教育行政、警察行政和保卫团政 )和职能全面类型的区乡行政 ;后者或系由旧乡地直接转化为新型的区乡行政 ,或系以旧乡地而充当新生区乡行政的下级区划和组织 ,或基本保持着旧乡地的原有性质和职能。就主体性质而言 ,这一时期的区乡行政还存在着“自治”行政与“官治”行政的区别。这一时期的区乡行政大多具有常设机构 ,其行政人员一般按法定程序任职并具有职业化的公职身份 ,大多具有建立在法定公共财政或公共收入基础之上的经费制度 ,承担着地方社会的各种现代性行政职能 ,因此已经基本上具备了现代性质。但同时在各方面也仍然带有传统色彩。这种区乡行政的生成构成了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相似文献   

18.
英国具有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家”。从早期郡区制、自治市制度、地方法庭制度和治安法官制度的形成,到英国地方自治主体逐渐规范和三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日益完善,再经过撒切尔和布莱尔政府的地方政府改革,使英国的地方自治体制中蕴含着更多地方治理的内涵,并使当代英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中央政府对康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渐将之纳入省县制度的框架。作为边地多民族省份,省制在康区的施行存在特殊性、复杂性和局限性。国民政府将民族问题定位为地方问题,以地方自治解决康区土司问题,并对农奴制度进行初步改革。由于受康藏局势的影响以及阶级局限性,国民政府没有对农奴制度、土司制度所依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康巴精英格桑泽仁则从族裔自治的角度提出了废除省制建立自治地方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康区的制度架构。民主改革后,康区社会制度实现了全面转型,这是近代康藏历史发展和人民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实行的主要政治体制,该文从整体上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特征及其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关系。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党治国、五院制、地方自治等方面,这一体制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但其中传统和现代混杂、中央与地方脱节、政府能力低下、武力至上,难以承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训政体制在形式上对孙中山的训政构想有一定遵循,但在根本精神与原则方面和后者相云甚远,可以说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