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英语课堂游戏设计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淑菊 《河北教育》2006,(11):34-35
一、朗读感悟与言语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介绍背景、识记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活泼泼的言语变成了数个问题的答案,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学完课文,学生的脑海里只堆砌了知识的零部件。都是“训练惹的祸”!于是,现在众多的语文阅读课淡化了“训练”,惟“朗读”是尊,不少教师误以为朗读能解决阅读课的一切问题,于是“默读“被取消了,“动笔”被封杀了,“深思”被挤掉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浮躁,热闹有余,言语训练不足。  相似文献   

2.
钟惠芬 《辽宁教育》2005,(10):37-38
一、朗读感悟与言语训练 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介绍背景、识记字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活泼泼的言语变成了各个问题的答案,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学完课文,学生的脑海里堆砌了知识的所有零部件.有人认为,都是“训练惹的祸”!于是,现在众多的语文阅读课淡化了“训练”,惟“朗读”是尊,不少教师误以为朗读能解决阅读课的一切问题.于是“默读”被取消了,“动笔”被封杀了,“深思”被挤掉了.一堂课下来,总觉得浮躁、热闹有余,言语训练不足.  相似文献   

3.
“朗读”作为语言训练的重要形式和方法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重视,读的时间安排、形式选取、功能发挥等诸多方面比过去均有较强合理性的显现。但我们也无不忧虑地看到众多教师误以为阅读课就是“朗读”指导课,只要学生读好了,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于是“动笔”被取消了,“默读”被封杀了,“讲解”也被称为无视学生的主动’陸等。在不同层次的公开课教学中,执教者或在朗读技巧——语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指导上下工夫,或在“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蕴  相似文献   

4.
关于语感的讨论是当今语文界热门的话题之一。阅读课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自然也就是学生语感培养的主战场。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舍本逐末的现象比比皆是。正如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的那样:“由于过分强调语言分析和思想方面的继承,用去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必然影响了朗读训练,进而影响了语感的培养。”由此可见,“过分强调语言的分析和思想方面的继承”是不可取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既然阅读课是语感的培养主战场,那么有哪些好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呢?  相似文献   

5.
——教学警语: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又是审美的。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朗读”:朗读,语文阅读课常用的一种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  相似文献   

6.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人们这样评价朗读———“没有琅琅的读书声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同样,当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之后,如果不进行默读训练,也算不上一节好的阅读课。因...  相似文献   

7.
朗读是一种欣赏,是一种感悟——这是《少年花季》电视连续剧中一位老师对学生说的话。我觉得它对语文教学很有启发。它对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它道出了语文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新课程标准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明确了使用新教材要注重朗读训练。可见,朗读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次新课改中被继承了下来,给语文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而目前朗读教学却被忽视了。有的教师认为朗读教学影响讲课时间,于是语文课采用了“以讲代读”、“以问代读”的教学方式。这样,朗读只能靠边站,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8.
情感朗读,就是把所有视觉的书面语言,转换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活动。情感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情感朗读弱化的表征情感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低段的孩子由于刚进学校不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各位共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古人读书,最注重朗读和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诗句极形象、极明了地表明了古人对朗读价值的认可。但这种极好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却被严重忽视了。笔者经过观察,发现朗读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大致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把“读”提到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指出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的重要方式。它能加强理解的深化、言语的敏化、情感的美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得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朗读教学和朗读训练的成败。然而,审视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却发现朗读的教学过于笼统,朗读目的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学生通过具体的听、说、读、写言语训练,习得动态的口语、书面语技能,即言语技能,语文学科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中,必须把读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尝到"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益不高,语文训练不到位、越位、错位,与教师教学目标意识淡化,学段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不具体、不恰当关系密切。从总体看,不少老师的阅读课,学段之间的教学界限不明显,尤其是中年级的阅读课与高年级的阅读课在许多方面相差无几。拔高施教,重复训练,在教学中比较常见。在修辞方面“越位”训练、重复训练特别严重。“一个比喻教遍小学”就是形象的说法。学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就缺乏针对性,一方面难以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做了大量的无用功,当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黄莹 《教育》2013,(30):26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与"听""说""写"同样重要的训练项目,也是阅读教学十分重要的训练方式。可是,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感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它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忽略朗读训练的现象尤为严重。许多语文教师阅读课上不愿花大量时间去指导学生"读",认为朗读训练在水平考试时无法体现,朗读训练吃  相似文献   

15.
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当代一些研究者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语感呢?本文认为可以从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等方面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历代教育界名家谈及语文学习,常常言及“以人为本,加强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在年级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如何扬“兴趣”之帆,让“朗读教学”乘风远航,谈几点思考.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形象生动的东西是学生永远喜欢的.  相似文献   

18.
强化阅读课“写”的训练改革阅读课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写”的活为进入课堂,是实施语文目标教学,推行“以训练为主线”,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这样做,一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二有利于强化当堂所学的知识,三有利于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学习活动,四有利于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阅读是根本,许多教师无不在“读”中潜心钻研,许多教师误以为阅读课就是“朗读”指导课,使阅读教学步入新的误区。朗读虽然是重要的教学方法手段之一。但不是阅读教学惟一的法宝。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素养,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做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刘岭南 《云南教育》2001,(10):19-21
2000年 3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 (以下简称“新大纲” )。“新大纲”全面总结了近几年来小学语文教改所取得的成绩,强调培养语感是成绩之一。新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节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长期下学校看课发现,阅读课凡朗读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学生,课后一了解,几乎是语文成绩好的;朗读干巴巴又读不通畅的学生,大多语文成绩不好且怕学语文。到底是会读提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