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电视记录片以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其实,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相似文献   

2.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3.
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当今正朝着透视时代主流与“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注意“自然纪录”与选择“原生态材料”、注意跟踪追随拍摄与讲究情节展开等方面发展。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前身是电影纪录片。现今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放映故事片之前常常会先放5—10分钟《新闻简报》、《祖国新貌》,其中大部分出自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以这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 ,电视纪录片这一电视节目样式越来越被电视工作者所广泛采用。笔者认为 ,电视纪录片蕴含真、善、美三种不同的美学概念。三者的有机结合 ,反映了电视纪录片探索生活真实 ,体现主体意识 ,满足观众需求的本质意图 ,使电视纪录片更富现实意义和审美情趣。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所具的“真、善、美”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连来探析电视纪录片的客观特性和审美特征。“真”———电视纪录片的基础和生命“真” ,就是真实。电视纪录片要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这就要求我们在拍摄中忠实地反映事实的本来面目和客观实际 ,关注…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两年,我们创作了两部纪录片,一部是文献纪录片《俞秀松》,另一部是文化纪录片《周家三兄弟》。《俞秀松》获得了浙江省优秀电视作品一等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周家三兄弟》浙江省优秀电视一等奖、中国优秀对外电视节目“彩桥奖”一等奖。作为作者,在这两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一点粗略的感性认识,那便是电视纪录片务必求实、求真。一、求实纪录片的本质功能是真实地纪录客观的人和事,它主要反映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历史学的主流。可以说,一部纪录片就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区某个阶层人们生活的缩影。它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立,使电视纪录片开始登上中国的电视荧屏,因其比电视专题片更客观真实、更自然流畅、更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群众而倍受观众青睐,从而使电视人认识到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专利。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短片的出现,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口头禅。渐渐地拍摄电视纪录片成为广大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将它看作改变电视说教形象的一贴催化剂,让普通百姓在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途…  相似文献   

8.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重要品种,具有记载历史,讲述现实、传播知识、宏扬民族文化,加强对外传播的作用。电视纪录片不是“易碎产品”,不是“一次性消费产品”,而是可以长远流传的精神产品。纪录片制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家电视机构业务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标尺。在这个意义上,纪录片的兴衰可以代表电视业的兴衰。然而,作为电视大国,我国的纪录片创作和流通的现状却是喜忧参半。个中既有社会转型的原因,也有行业管理的原因,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在我国电视界,存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专题(性)节目”三个名称。那么,什么是“电视纪录片”?什么是“专题片”?什么是“专题(性)节目”?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长篇纪录的电视节目。它要求制作者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以采访摄影为基本手段。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于电视特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必然带来对电视纪录片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对电视纪录片结构的处理,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拍摄的《北京运动服装一瞥》、《众手编织的花环》以及曾引起很大反响的大型电视连续片《话说长江》、《丝绸之路》,都  相似文献   

10.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如何看待纪录电视(电影)的真实性这一特征,即“非虚构”电视(电影)。我们可以从下几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蕾 《青年记者》2013,(2):50-5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也称专题片,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涉及人类生存的各种题材,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是运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反映客观世界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电视节目形态。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的热播,电视纪录片开始成为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的重要节目体裁,这也促使了电视人勇于探索纪录片的制作。在纪录片制作中,解说词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电视纪录片追求画面与解说词构成的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完美  相似文献   

12.
我国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纪录电影发展至二十一世纪面向市场的商业性电视纪录片,已经蹒跚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路程.纪录片的本体和外界环境都已产生诸多变化,而纪录片真实的本质属性却始终如一的传承.本文将探讨在纪录片市场化日趋成熟的今天,纪录片表现真实性的方式和方法.使其在不丢失“本真”自我的同时,又能顺应商业市场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进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的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制片人和DV爱好者,他们酷爱纪录片这片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然而近来事关"纪录片到底需不需要摆拍"的争论也是日益激烈,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优秀纪录片作品的解析,谈谈对纪录片的纪录与摆拍的再认识。对于电视纪录片,业界较为认可的一个定义是,"电  相似文献   

14.
江泓 《新闻世界》2004,(10):81-82
纪录这个词反映了人的本性.从人类诞生那天起,人们就用各种方式来纪录自己的生活和化,并传播延续至今,人类明正是通过纪录这个方式得以发展、人们发明摄影、电影、电视,最初的本源正是为了纪录的目的.可以说纪录片是现代影像艺术的老祖宗。时代发展至今,世界的纪录片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就中国而言,纪录片还很滞后.中国目前纪录片发展存在的最大的问  相似文献   

15.
桑翠林 《现代传播》2004,(5):130-132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 (genre) ,是处于“艺术与新闻”之间“灰色地带”的混合品种。它融合了电视节目制作的各种手法 ,堪称是电子媒体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研究英语电视纪录片的脚本就会发现 ,每部片子都会采用多种手法来制作节目 ,包括解说、访谈、现场报道以及穿插运用音乐和画面等等。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报道体裁 ,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它的语言也由于需要配合多样的报道手法而有别于印刷媒体报道体裁的语言。电视纪录片的体裁决定了它需要使用的语言。因此 ,它的体裁特点和语言特点是互相体现的。一、体裁特点体裁是文学…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迈向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是观众对电视的第一要求,因此,快速、准确、形象地传递信息是所有电视节目应该承载的任务。电视纪录片也不例外。在英语中纪录片的原始意义是“文献、档案”的意思。是指“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系统、完整地纪录的电视新闻节目”,“它  相似文献   

17.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电视纪录片悄然在我国的电视屏幕上兴盛,并逐渐成为电视荧屏的一个新亮点,直到今天,电视纪录片依然发挥着它无穷的魅力,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有关纪录片理论的研究便成为多年来电视艺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纪录片的拍摄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是一项特殊的调查研究,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真实性和艺术性是纪录片拍摄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它的一切造型手段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纪录片拍摄强调客观纪录,但允许必要的主观“干预”。交友拍摄既是纪录片拍摄的一种有效手段,又是完美表现纪录片真实性和艺术性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新中国电影发展格局中考察儿童影像纪录片六十多年的演变,指出其严重滞后的生存状态并分析其成因.作者将建国六十多年来的纪录电影发展分为两波冷热互现的浪潮.从建国至“文革”结束为第一波,由于受“形象化的政论”“典型”“好人好事”等观念羁绊,儿童影像纪录片数量少、艺术性低.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为第二波浪潮,纪录片主创人员的代际并未发生明显的更换,但是由于从“形象化的政论”中解放出来,开始重视对儿童个性的刻画,对儿童生活常态进行捕捉,将儿童影像纪录电影推向高潮.90年代中期以来,纪录电影萎缩,儿童影像在电视纪录片中获得新的生机.新世纪新技术革命使以电视技术手段拍摄电影作品成为可能,《小人国》酝酿着儿童纪录片的新一轮蓬勃.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顾名思义是以客观纪录为主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最早是由英国电影评论家、纪录片理论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JohnGrierson)在1926年提出的。纪录片的纪实性不是完全的真实,只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真实而引发人们思考。而真实性是完全客观记录真实事件过程,表现真实的人和事物,不对其进行任何的艺术加工。以历史题材的影片为例,同是在紫禁城拍摄取景的大型纪录片《故宫》和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区别就在于整部影片的纪实性和基础素材的真实性。从纪实性和真实性的区别入手,通过阐述摆拍、编排以及数码特效对纪录片的影响,来浅略分析现代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