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模糊信息在新闻宣传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信息,即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但这并不等于说它排斥模糊信息。准确与模糊并不矛盾,因为模糊不等同于含糊其辞,模糊语言同样可以做到准确反映事实,而准确性“在另一种情况下也可以容忍一定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
所谓信息,即是指人们对事物了解的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1)。而模糊信息则是以界限模糊的形式表示事物的属性和运动形态的信息(2)。其产生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界限往往不分明,呈现“亦此亦彼”性。模糊信息在新闻内容中以语言文字、声音、画面等多种形式表现。另外,文字等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或通过特殊组合而呈现出的模糊状态也是新闻中模糊信息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模糊性语言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采写要讲究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无论是叙事、状物、抒情、描写,都要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然而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复合、转化等复杂关系,记者有时难以确定地把握某些事物的性质、范围,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应用模糊性语言。什么叫模糊性语言?模糊性语言是相对于精确性语言来说的不精确性语言,是模糊性思维方式的物质外壳。大千世界,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不少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并不都是清晰的,有的呈现出模糊现象。模糊性事物和现象反映到头脑中便是模糊性思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谓真实,就是跟客观事物相符合。但是,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事物本身的多侧面性、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和选材的随意性,可以轻易地对人和事从某个正反视角进行报道,这往往造成新闻中具体事实不假,而新闻所反映的主题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事物本质的失真现象。失真,按《辞海》的解释:“就是走了样,与原来的形状、性质、意义或精神不符。”它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使受众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下决心杜绝失实报道的同时,解决新闻失真问题,才能保证新闻真实性的生命之树长青。新闻失真,记者和编辑都有责任。从采写上来  相似文献   

7.
王喆人 《新闻窗》2010,(2):66-67
量子力学创始人海森堡(Heisen—berg)提出的测不准原理(theUncer-taintyprinciple)告诉我们,如果你测量一个系统,就必然会干扰这个系统.从而造成测量结果的“不准确”。该原理给予新闻报道活动深刻的启示:传媒的能动性作用普遍地对新闻事实发展造成干扰,并不断改变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记者所观察、记录的新闻事件本身已经因为自己的参与而发生了变化,有了这个前提,在文本呈现时再努力地避免价值取向与思想倾向的影响,也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所谓事物的本来面目了。换言之,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信息是记者对新闻事物的反映,按照事本来的面目反映新闻是中外新闻记者孜以求的共同目标。然而,对于“如何来反”的问题,亦即涉及新闻表现手法,中外者却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形成了各自不的风格。比较而言,西方记者喜欢“感性表现”,中国记者偏爱“理性的陈述”。一、感性的表现西方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喜欢诉诸受的感性认识,善于捕捉新闻中的形象事实,那些容易被人直接感知的,能引起受众接兴趣的形象元素,比如精彩的场面、典型的节等,而后以流畅朴实的行文,充满感情的触,将其细致地描绘出来,对受众的感官产强烈…  相似文献   

9.
刘永浩 《新闻窗》2012,(5):46-46
“角度”既不属于主观能动方面,又不存在于客观事物当中。只有当人们进行思考时,才有了“角度”可言。因此,角度是指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侧重点。那么,新闻角宦就是记者报道新闻事物的出发点,以及由此看到的新闻事物的侧重点。换言之,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言要准确,这是无可厚非的。有时,新闻语言也需要“模糊”,模糊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清晰。 所谓模糊语言,是指用不定词、词组构成语意,用来反映新闻事实的难以确定或不便确定的语言。新闻中的模糊语言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示时间、程度、范围、数量方面不确定的词或词组,如深夜、漂亮极了、方圆几十里、一大批;另一类是在相对具体的语境中其指向显得模糊的词语,如热情大方、冷酷无情、大概如此等。实践表明,运用模糊语言能使新闻产生真实美、形象美、准确美。通常情况下,有以下三种情况需要采用模糊语言进行模糊处理。 一、模糊与确定性——用模糊语言处理确定的事物——获得准确美 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相似文献   

13.
同样一件事,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有所不同。对同一新闻事件,记者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可以给观众提供不同的信息,反映出来的结果也可能会很不相同。新闻角度是记者凭借新闻敏感,为了充分展现新闻事实的价值而选择的报道角度,是记者观察、挖掘、表现新闻事实时的着眼点、侧重点。不同报道角度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报道的客观效果。只有从新闻事实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一面切入,才能具体、深刻地认识事  相似文献   

14.
记者都想发现新闻,有时也能碰巧“发现”,但仔细想来,碰运气的毕竟是少数,要发现新闻,还需要另外的功夫———就是你得有“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特有的捕捉新闻的本领,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新闻价值的良好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的集中体现。新闻界前辈称“新闻敏感是记者的新闻生命”。此断言恰如其分。试想,一个记者如果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对客观存在的新闻线索、新闻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想履行职责、完成使命自然是不可能的,当然也就当不好记者。所以,对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是其自…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16.
内行的人们撰写文章,发表演说,创作散文诗词,乃至拍生活照片,无不精心讲究“角度”或日“视角”。记者或通讯员从事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拍摄新闻图片,当然应该更加重视精心讲究了解、观察、认识和表现客观事物的“角度”或日“视角”。在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新闻事实本质的基础上,记者力求采用新颖的角度、独特的视角,可以既有助于突出新闻价值,又有利于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亲和力,甚至可能推出“独家新闻”。 古典诗文中关干精心讲究认识、表现事物、景物、风光的“视角”的典范事例,无疑可以为记者或通讯员提供有益…  相似文献   

17.
波澜法     
[概说] 波澜是文章起伏变化的一个形象比喻,也是文章的章法。客观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而是波浪式地发展的。新闻作为记实文章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得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把文章写得有波澜,并非轻而易举,需要作者对某一事物进行精心地提炼和加工,抓住矛盾的关键之处,运用各种表现方法,才能把事物发展的波澜起伏凸现在读者而前。波澜法对新闻有着较重要的作用。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云:“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此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在这里论  相似文献   

18.
谈谈模糊语言在东西方新闻写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瑶 《新闻记者》2000,(11):78-80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 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①从60年代起,新闻写作学中还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精确新闻学,它提倡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以求更为准确地描述新闻事实。然而,在新闻实践中,由于客观事物不间断的矛盾运动、不同事物间的交叉性、包容性以及人们认识事物的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等等原因,事物与事物之间、过程与过程之间往往没有绝对的界限,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边界不明的一种过渡状态。因此,仅仅依靠精确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注意三个环节沈全梅(上海青年报记者):防止新闻失实,我认为要抓好三个环节:①采集事实。记者必须尽可能接近新闻源。排除各种有形无形、自觉不自觉的干扰、作正确而周详的观察。在采访中还要注意本身的态度、问法、角度等,使访问各观而有效地进行。②分析、鉴定事实。要用科学的认识论对事实进行归纳与分析。在这里,新闻人“本质真实”的说法是不妥的。本质总是通过现象去认识的,认识有错有对,无所谓真实不真实。新闻当然要反映事物的本质,但这  相似文献   

20.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或者新闻事实的本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