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6年"十一"黄金假期,于丹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好评如潮。2013年暑假,当我再次拜阅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更是感触良深。面对纷繁杂扰的世界,我经常思考:教师的快乐之道是什么?怎样让教师的教学人生步步为乐?于丹老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读完《于丹〈论语)心得》,我终于明白了:  相似文献   

2.
高照成 《绥化学院学报》2013,33(2):37-41,90
文章主要对《论语.里仁》与《论语.泰伯》两章中有关"劳"字的语句进行了语源和语境的分析。在指出当前的许多《论语》译注版本存在不确切解释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对于《诗经》和《论语》中有关"劳"字的解释。即,《诗经》中的"实劳我心"和《论语》中"劳而不怨"之"劳"应译为"忧劳"而不是"忧愁"或"劳累";而"恭而无礼则劳"之"劳"则应译为"劳而无功",而不应是"劳倦"或"疲劳"。  相似文献   

3.
《六朝论语学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是宋钢教授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扩展增补而成,作者重新界说了论语学的概念,全面揭示了论语学的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六朝论语学诸家学说,准确描述了六朝论语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史尤其是论语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拷问心灵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的话:"吾日三省吾身……"此话显示了智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省,而我尖刻地在"心灵"前面添加了"拷问"两个字,这个充满冷酷意味的词语显得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们熟知的文学名著,其书名含义及得名缘由却鲜为人知。下面择要介绍几种,相信会有助于我们对这些伟大的文学名著的全面了解。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名著、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说起《论语》的得名,还要从古代书籍的写作体例谈起。古典书籍从体例上大体分三大类,即"著作"、"编述"、"抄纂"。而由抄纂而成的书籍,古人称为"论lun",所以《论语》中的"论"就是排比资料、纂辑成编的意思。《论语》  相似文献   

6.
对《论语》的情感,一向是"敬"而不"畏",对《论语》的感觉,从来是朴素而温暖。在北方一个以温泉著称的小城里,曾经见过一眼奇特的"问病泉",据说任何人舒舒服服地泡进去,一下子就感知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有关节炎的人四肢关节就会麻酥酥有了感觉,有肠胃病的  相似文献   

7.
本篇文章依据中华书局影印阮勘本《十三经注疏》版《论语注疏》,主要对《论语注疏》中注和疏的训诂术语进行研究,对注和疏所用训诂术语进行分析和对比,总结出注和疏所用训诂术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言过其行     
正子曰:"君子耻言而过其行。"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孔子认为君子耻于夸夸其谈、言过其行,勉励我们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选自《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9.
在朱连云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杨玉英老师负责编写了《论语分主题读本》,以此为校本教材在学校初一和初二年级每周开了一节课。"知雅识礼,崇德尚美"是田东中学的校训,因此在执教过程中,我没有在字词句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感悟经典,力图让学生亲近经典,走进雅礼,健康成长。《论语》表现出来的思想非常丰富。校本教材《论语分主题读本》按主题分了十四个单元,从认识孔子及其弟子、教育、修身、伦理、政治等方面反映了它的思想精髓。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和整合其中能滋补学生"思"的养料,努力  相似文献   

10.
近来重温《论语》,先后阅渎了朱熹《论语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四书章句集注》本,下简称中华版《集注》)、杨伯峻《沦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2版,下简称中华版《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巴蜀书社1985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新解》)、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下简称巴蜀版《注译》)等。出于职业习惯与教学之需,遇有标点可疑或可商之处,辄随手录之。今选取20例,依《论语》各篇顺序次第先后,且注明各书页数,以便复核。古书标点,乃至纤至细之事,断句固不可错,标点符号亦须准确。笔者所论,无涉是书之微旨大义,所谓“不贤者识小”耳。或有以是为非者,方家是正焉。  相似文献   

11.
朱凯 《青年教师》2004,(8):44-46
1.《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相似文献   

12.
《苏秦始将连横》中苏秦的言行时时展现儒家士子精神风貌。首先,苏秦身上有着《论语》中所诠释的"士"精神。其次,苏秦与《论语》中的孔子一样执着于自己的道。第三,以家人前后对苏秦之态度,反衬苏秦形象的挺拔、坚韧。苏秦的形象随着《战国策》的流传而逐步深入人心,本文根据《论语》中提出的"士"精神尝试对苏秦形象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3.
学而时习之     
正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注音全本"口袋本《论语》是我随包携带的一本书。现代人太忙,语录性质的书最易入手,零星时间翻几页,边看边联想自己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饶有趣味并常常有所启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第一篇内的内容。记得初中课本上的注释是:学完之后,时常复习,不也很高兴吗?近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见到两个别样的观点:(1)"时",不是  相似文献   

14.
"性相近"之性在《论语》原本中是"生"还是"性",关系到对孔子是否具有人性论的直接判断。从汉末至今,传世本均显示为"性相近",出土于定州的西汉墓葬竹简《论语》则显示为"生相近"。《论语》言性仅二见。《论语》原本中极可能展示的是"生相近",而不是"性相近"。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6.
黄鸣 《教育》2007,(36)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状态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也见效甚微,为什么?宋朝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历代对其解读也不断地刷新,本文对《论语》所言及的交友观"无友不如己者"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孔子的交友观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交友是"泛爱众",狭义上的交友则是择贤而处。孔子的这些交友观对现代交友也不乏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我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了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  相似文献   

19.
杨伯峻先生曾撰《论语词典》,归纳“毋”在《论语》中有三种用法(参见《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6页)。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对阅读《论语》有很大助益。只是有一种用法笔者认为采用传统之见不妥,特提出来一议。杨先生指出,《论语·子罕第九》“毋意毋必”中的“毋”同“无”,是表示禁止之副词。这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看法。朱熹集注云:“毋,《史记》作‘无’,是也。”刘宝楠《论语正义》亦说:“毋者,禁止之辞。”所以这里的“毋”同“无”,表禁止,是流行已久的传统之见。这种看法对不对呢?还  相似文献   

20.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状态好与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很多时候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见效甚微。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