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草》与“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草》是鲁迅创作中写梦最集中、最执着、最自觉的散文诗小集。在二十三首诗篇中,涉及梦幻的就有十二篇,占百分之五十强。开篇《秋夜》就出现了花、叶、枣树三个秋夜之梦,终篇则以《一觉》作结,梦与醒前后呼应,暗示着作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这一段独特的心灵历程。《野草》中有九篇重笔写梦,尤其是连续出现了七篇均以“我梦见自己……”开首的精品,作者写梦真可谓执着、自觉。如何看待《野草》时期鲁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除《题辞》外,共二十三篇,其中有九篇写到了梦,写梦的作品几乎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二,数量可谓不少.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描绘的梦,神秘朦胧,变幻多姿,象一只只鲜蹦活跳的“小精灵”,飞翔在美的天国中,刻印在读者的记忆里.正是这些“小精灵”,构成了《野草》特殊的艺术境界,闪耀出奇异的艺术光彩.  相似文献   

3.
《海上日出》、《鸬鹚》这两篇看图学文的课文,都是写景的优美散文。前篇写早晨看日出的景色,偏重于描写动态;后篇写傍晚小湖的平静景色,偏重于描写静态。两文都写得活泼有趣,写景抒情,纪实议论,浑然一体,引人喜爱。《海上日出》选自巴金的《海行杂记》。这是他在1927年1月从上海乘“昂热号”邮船  相似文献   

4.
吴祖缃先生曾谦逊地称其《西柳集》中的小说“前面七篇.实在幼稚得见不得人;后面几篇稍稍进益了一点子.”《菉竹山房》正属“后面几篇”之一,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觉其魅力犹在。有的研究者称它为《西柳集》中最富有诗意的一篇.这是很有见地的.但该小说叙事上的匠心.很少有人论及。对现代读者而言.小说“怎么写”也许比“写什么”更具诱惑力。这并非否定“写什么”的意义.而是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对于一篇具体的小说来说.“怎么写”搞清楚.“写什么”也迎刃而  相似文献   

5.
据统计,《红楼梦》一书共写了32个梦,曹雪芹在前80回里写了20个,高鹗在后40回写了12个。最长的是第5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写了整整一回书,用了8300多字。最短的是第13回里写贾宝玉梦中听见秦可卿死了和第89回里写林黛玉梦中听见有人唤薛宝钗“宝二奶奶”,这两处都只有一两句话,仅仅用了十二三个字。  相似文献   

6.
<正> 《红楼梦》的“梦”是广义的“梦幻”的意思。由于当时文字狱的重压,不能直抒胸臆,故以“梦幻”的“满纸荒唐官”来寄寓自己的“一把辛酸泪”。而作者在小说中又写了许多真正的梦,这些形形色色的梦体现了作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艺术特色,也表现了作者精湛的艺术造诣。本文试就《红楼梦》中对于梦的刻划描写,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史记》中的做“梦”者,均为贵族,他们的梦,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宫廷争夺储君的斗争,暗示了政治权力的走向,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局限。司马迁笔下的“梦”,力避暴力和诡秘,大多平和而富有寓意。“梦”是司马迁写人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写梦之多之好之活,恐怕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是很突出的。全书总共写了大大小小的梦三十二个,前八十回中共写了二十个梦。全书中最长的数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次是第八十二回林黛玉的一场噩梦和第一百一十六回贾宝玉再游真如福地。然而,《红楼梦》中的梦境描写,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的紧密地为深化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作者通过梦境,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的则是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特别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红楼梦》写梦的手法也是变幻莫测,从不雷同。有时写梦又通篇不用一个“梦”字,倘不仔细看,不觉是写梦;多数…  相似文献   

9.
差不多所有的美国作家都写过“美国梦”这一主题,但就描写的广度和深度而言,却无人能与F.S.菲茨杰拉尔德相匹敌。《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文学史中描写美国梦的典范。通过主人公盖茨比所追求的理想之梦的破灭,揭示了他所代表的美国梦的逐步衰败。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第五段是写月色的精彩段落:“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面对这虚虚实实、朦胧梦幻、勾人心魄的意境,人们更多称道的是“泻”“浮”“洗”“笼”四字的精彩传  相似文献   

11.
时间是语言表达上的一个重要范畴。动词作为句子的核心,其表达的行为动作总是以时间为背景的。对比《水浒传》、《红楼梦》两书中的时间表达,我们发现,由于时代的局限,《水浒传》一书所涉及的报时工具无非就是更鼓、漏刻①以及报晓鸡(书中曾多次提到“报晓鸡”,如四十六、四十七回),这同《红楼梦》中出现十五次之多的“钟”、“表”概念存在一定的距离。贾府的钟以及宝玉等上层人物怀揣的金表在当时虽然使用得极不普遍,但它却是向计时精确化迈出的一大步。(虽然《红楼梦》主要写的是上流社会,而《水浒传》则写了社会各阶层的生…  相似文献   

12.
道、法两家在学术思想上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的矛盾现象。将这两家的集大成著作《庄子》和《韩非子》放在同一层面上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仅就文学特征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后人重视:《庄》、《韩》之间貌似相同的文艺观,实则源于两个迥异的逻辑起点;不同的逻辑起点导致了《庄》、《韩》文艺观内在的本质差异;“传神”与“写形”的不同特征构成了《庄》、《韩》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要倾向;“意象”与“形象”的不同内涵构成了《庄》、《韩》文学的客体差异  相似文献   

13.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4.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1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在诗人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行将告别东鲁诸亲友而南游吴越之际,故有“留别”二字。但这首留别诗,却以其奇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突破了我国古代诗歌中一般留别、赠别诗的常格。诗人别出心裁,写了一个“梦”,假托“梦游天姥”,抒写其在理想破灭之后对于前途的新的憧憬和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因为是写“梦”,这就给了诗人施展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更加宽广的天地。因而全诗写得词彩飞动,造意新奇,风格雄放,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一个奇峰,而为千古留别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6.
“妙思泉涌,奔赴笔下”,这是郭沫若同志在《我怎样写<棠棣之花>》里所作的自述,同时也道出了他创作历史剧的共同现象.他的历史剧,下笔最快的要算《蔡文姬》,一九五九年二月初,只用一星期时间就写出了初稿. 然而这个写得最快的剧本恰恰是他从酝酿到写成历时最长的戏剧创作.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后面》中述说,他在一九二三年写了《卓文君》《王昭君》之后,准备接着写《蔡文姬》.由此可见,此剧的创作欲望,由现而隐,由隐复涌,前后达三十五年之久,在他的创作史上,冠于诸剧.  相似文献   

17.
《吴夫差》是“梦—占梦—验梦”这一叙述结构的典型例证。本文对《太平广记·吴夫差》与《越绝书·吴王占梦》进行比较探讨,认识到《太平广记·吴夫差》篇是《越绝书·吴王占梦》篇的藏录;“梦—占梦—验梦”这一叙述程式取代了时间因素和史实背景而成为这两篇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续书《金屋梦》若干问题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屋梦》是一部据《续金瓶梅》、并参照《隔帘花影》删改而成的《金瓶梅》续书,最早刊登在上海《莺花杂志》上,编者当为清末民初文人孙静庵。《金屋梦》“凡例”基本上在《续金瓶梅》序文以及“凡例”的基础上割裂改窜而成,又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金屋梦》之恢复有关宋金战争的描写,固然有清朝灭亡可以无所顾忌的原因,但亦是编者孙静庵民族思想的影响使然。孙静庵改编《金屋梦》没有走晚清“翻新小说”的路子,与民初政治及社会思潮变迁影响小说风气发生转移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作者创作这两篇散文的社会状态分别是这样的:《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正值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20.
“侠”作为中国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早在《史记》和《汉书》中就专门列出“游侠”的范畴关注这一现象。但由于所谓的“雅俗”之分,当前专门研究侠化的专并不多。陈平原在2002年为其《千古人侠客梦》新版写后记时还说:被人看作武侠小说研究专家,不是一件很舒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如曹正《中国侠化史》、陈平原《千古人侠客梦》等少数作外,侠化研究专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