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学实验原则,是"以学定教"。其教学思想是以"知"为依托,以"行"为旨归;教学方法是以"知"为工具,以"行"为导向;教学内容是以"知"为引导,以"行"为目标;教学情感以"知"为载体,以"行"为外显。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几乎所有的"谁为"都属于"谁宾语+为"式,发展到唐代,绝大多数"谁为"都属于"谁主语+为"式。先秦时期,所有的"为谁"都属于"为系词+谁表语"式,发展到唐代,绝大多数"为谁"都属于"为+谁宾语"式。也就是说,从先秦到唐代,"谁宾语+为"式由盛转衰,几乎退出历史舞台,"为+谁宾语"式从无到有,成为常式。这种现象表明,发展到唐代,"为"的疑问代词宾语"谁",后置化历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3.
习非成是为最具隐蔽性的演变方式,人们往往对此习焉不察。对于"大跌眼镜"的来源,学界甚少关注,把"跌"理解为"跌落"有习非成是之嫌。"跌"有"眼球突出"义,考其本字,当为音近义通的"眣"。"大跌眼睛"意为瞪大眼睛,音近而讹为"大跌眼镜"。成语"目瞪口呆"中的"呆"为"啀"的记音字,本字可上溯到"睚",语义为"张开"。"目瞪口呆"应该释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状惊愕貌"。  相似文献   

4.
"虚""实"的概念,源于老子哲学。后来庄子在《天地》篇寓言中提出"象罔"的概念。"象"是"形","罔"是"无形","有形"为"实","无形"为"虚"。我们认为"实"与"虚"不仅仅指有形无形,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此为实,彼为虚;近为实,远为虚;静为实,动为虚;具体是实,抽象是虚;鲜明是实,模糊是虚;充实是实,空灵是虚;正面是实,侧面是虚等等。而"实"与"虚"又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作用、辨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知识至上"的语文课堂,教学之本就是"书本",教材被理所当然地称为"课本"。"书本"统帅了"教书匠"的教师与"读书郎"的学生,构成了以"书本"为源,教师为流,学生为器的"三位一体"单向式线形语文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多"述而不作",视"教教材"为己任,这种以书本为"课本"的教学思维导致了教师对"教材"的亦步亦趋,也导致了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被漠视。因此高扬"以学生为本"大旗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当前的语文课堂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陆愈华 《职教通讯》2011,(14):49-51
职业学校的教师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能"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项目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课本为中心"为"以项目为中心",变"以课堂为中心"为"以应用实际经验的实训基地或生产工场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期,汉语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为"字被动句,可以分为两个系列:"S为V"和"S为NV"。"S为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被动助词,是由动词"为"的"成为"义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重新分析;"S为NV"系列被动句的被动标记"为"是施事介词,是由被动助词"为"演变成的,演变的机制是句法地位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选有《小石潭记》一文,其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一句的注释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是"为""岩"在"作祟"。正确理解是"为"是比喻连词,"像";"岩"应为"洞穴、石窟"之意。  相似文献   

9.
图形转化是转化解题策略的一个方面。通过图形参与转化过程,即通过化"新"为"旧"、化"断"为"联"、化"体"为"面"、化"式"为"图"、化"异"为"常"的过程,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敦煌遗书《序听迷诗所经》为今见中国景教经典中最古老的一部,其文法怪异、多佛教名词,其文字多晦涩难解。本文对《序听迷诗所经》中"加■"、"薄合"、"趐睹"、"沭(沐)"、"(扌方)(扌方)"、"讫句"等字词进行考辨。"加■"之"■"为"禖"俗写,校读为"谋"。"加谋"乃为同义连文,义同"诬谋",谓诬陷谋害。"薄合"当校读为"布谷"。"趐覩"当读为"忮妒",谓忮恶妒忌之义。"沭"是"沐"的加点俗字,为"木"的音借字;"(扌方)"字当读为"纺","纺"为"绑"的古字,即绑缚之义;"讫句"即"各各他(Golgotha)",为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地。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教学呼唤对话精神的大趋势下,本文在学习大量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引,以"情境"为手段,以"对话"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的"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加以阐释、探析。  相似文献   

12.
在课堂教学呼唤对话精神的大趋势下,本文在学习大量前沿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引,以"情境"为手段,以"对话"为核心,以"发现"为目的的"互动——对话"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加以阐释、探析。  相似文献   

13.
秦汉简牍法律文献,以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中的法律文献为主体,此外还有龙岗秦简以及一些汉简中的散见法律文献等。这些简牍材料中的一些语言现象颇有特色,常用省称就是秦汉简牍法律用语的一个特点。通过文献资料考证,"斩为城旦"为"斩左止(趾)为城旦"的省称;"罚二月"为"罚资劳二个月"的省称;"院"为"越院"的省称,"夏"为"去夏"的省称;"去"为"去署"的省称;"典"为"里典"的省称;"老"为"伍老"的省称,又为"免老"的省称。明确这些省称,对于准确理解秦汉律文及了解中国古代法制,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其专业水平如何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教师即研究者"和"提高修养"为核心理念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基于农村学校特色,立足校本教研,开展课题研究,变"要我研"为"我要研",变"泛研究"为"专研究",变"无序"为"有序",变"结果"为"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高职院校"行政化"的表象是行政和学术不分家、学术权力行政化、行政权力官僚化。去"行政化"并不是不要行政领导和行政管理,而是要遏制与"官本位""行政化"共生的学术腐败等现象,改革目前行政人员聘任和考核管理模式,实现从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型,从"以权力为中心"转变为"以规则为中心",从"管制行政"转变为"服务行政",从"全能行政"转变为"有限行政",从"暗箱行政"转变为"透明行政"。  相似文献   

16.
释“譱”     
甲骨文一读为"譱(善)"之字,字形繁多、构形复杂。该字形可分为三释,一释为"羱"之象形初文,二释为加注声符而成为形声字之"羱",三释为"譱"之初文。其中形声字形之"羱"的声符省变脱落,演变为金文从羊誩声,而成为今天的"譱(善)"字;甲骨文"譱"为"膳"之本字,本义为准备膳食。"譱"在卜辞主要用作助动词,大体相当于"能"。  相似文献   

17.
以"满堂灌"、"填鸭式"为代表的传统教法,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有悖于语文素质教育。教法改革,应立足于学生学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实行"教法学法化"。教师应当从讲台上"走"下来,变"教师爷"为"学长",变"范文"为"例子",变"教完了"为"教会了",变"平面教学"为"立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班主任工作既有经验可借鉴,也不能千篇一律照搬。应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事件,采取灵活多样又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变"面谈"为"笔谈",变"批评"为"鼓励",变"刻板"为"幽默",变"有声"为"无声",变"清醒"为"糊涂"。以个性化的手段,来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拷贝句"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结构,在句法中体现为"V-O-V-C"结构。其中,"V"为动词,"O"为宾语,"C"为补语,两个"V"为同一个动词,前者带宾语,后者带补语。词汇化通常指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短语或其它语言单位固化为一个稳定的词项的过程。本文以"他学英语学晕了"为例,讨论词汇化在拷贝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非乐"是墨子美学的表象而非墨子美学思想的本质内容,它是建立在"利人"与"实用"等基础条件之上的"今"时观点。墨子美学是"有用为美"的实用主义美学,是"利人为美"的人本主义美学,是"合宜为美"的辩证主义美学,其本质是建立在"有用为美"、"利人为美"、"合宜为美"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是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主体行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