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幼儿绘画是幼儿亲手拿笔表现一定的可视形象的过程,表现了幼儿对生活的认识、 感受和情感。绘画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幼儿美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绘画教学就是要按照幼儿不同绘画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幼儿 学习基本的绘画技能和表现手法,以促进幼儿绘画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美感和初步的审美 能力。  我们在绘画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运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是幼儿主动发展的前提 。教师的指导概括起来有三个字:“看”、“说”、“想”。  一看。即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审美能力。一般…  相似文献   

2.
“环境艺术表现”辨析张佑民“环境艺术表现”字面上有两个基本含义:(1)看作“环境艺术”的表现。“环境艺术”指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2)也可看作“环境”的艺术表现,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以外的“环境”表现,即表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绘画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教学选用恰当的指导方法是幼儿主动发展的前提。教师的指导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看”、“说”“想”。幼儿绘画教学活动中的“看”“说”“想”正是在尊重幼儿、了解幼儿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教师与幼儿充分互动的体现,在绘画活动中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构思、让幼儿在主动积极的绘画表现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对美术作品的兴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晓玲 《教师》2015,(10):61
从“班级自然角”绘画课的优秀案例反思,正确地参透儿童绘画的思想。幼儿艺术教育强调“感受与表现”。要尊重儿童,提倡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  相似文献   

5.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气韵生动”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赋予新意,展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及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功地成为东方艺术的主流。这种成功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其中“形”与“意”在历代绘画与画论中所起的指导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是秦汉唐宋美术史对“形神”的评述,还是宋元的现代绘画对“形”与“意”的关注。“形”与“意”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实践中,承担着指导作用,同时“形”与“意”又随着绘画的实践得到论证与补充。“形”与“意”在画论与绘画中的不同表现,形成了中国画丰富多彩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由重“神”到尚“逸”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从唐代的“神品”为上到宋元时期的“逸品”追求,“神”“逸”之争的核心问题是从重视描绘“客观物象”到抒写“个人性情”。它们反映出各自时代的绘画的审美标准。“神品”强调的是对客体的观照,“逸格”则重在主体情感的抒发,不管是“神品”还是“逸格”,都不是艺术所要追求的终极表现。艺术创作是审美主客体统一的产物,物象之“真”与画家之情达到一种水乳交融、和谐一体的“自然”境界。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一定年龄段的儿童绘画具有人类皁期绘画“画知不画见”的特征,凸显出儿童该年龄阶段的认知结构。基于这一特点,本课以创作建造中的“楼”为主要内容,通过“寄物于情、寓景于情”的创作理念,增强学生的学习感知力,激发创作愿望。课程通过学习水墨技法,体会线条的变化与画面构成特点,引导学生学会用水墨技法表现某种特定环境下建筑物的特殊美感,提升观察能力和水墨画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早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之变迁历程中,东汉晚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像艺术中对“空间”的视觉表现上出现了一个较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促成了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对“空间”表现模式的成熟。这种“变化”应该是与东汉晚期以来,当时士大夫画家阶层在绘画理论构想与绘画实践活动上,对这一问题进行独特的关注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2002年7月,我园引入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文馥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部委系统重点课题《儿童自主性绘画心理与创新教育新途径》,李文馥教授提出的“自主性绘画”新概念.就是引导儿童自选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自主性绘画着眼于儿童的创新,强调儿童自主,尊重儿童画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优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把儿童的自主和教师的良好指导结合在一起,以发挥儿童绘画的多种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梦幻”空间是具象绘画中空间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演变,显示了具象绘画所呈现的多元态势。与现实空间比较,它具有时空错位、形象奇异、透视变异、光影诡秘等形式特征。探究“梦幻”空间形成的内涵表达以及思想根源,可以看到“梦幻”空间的精神表现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2.
素描人体是本科美术专业中一门必修的专业训练课程。绘画是门表现艺术,从表现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人体的构造和运动。表现人体的质感,动感和美感。人体作业表达的深度比较石膏与静物作业要难,研究的内容也较广,知识与修养的层次要求也较高。但表现程度的深与浅及好与坏还在于观察的方法与理解的程度。通常所谓的观察,叫作“视觉直观”。“视觉直观”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乌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灵红 《考试周刊》2009,(31):43-45
“一画”论是《石涛画语录》绘画理论体系的核心。本文从创作过程,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以及与宇宙的关联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一画”是一气流行表现于绘画与宇宙万物的根本起源与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后印象派在前印象派追求“光学现实主义”影响下.在对色的分解与综合的绘画实践中逐步形成“抽象荚”,这种依据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觉逻辑所达成的“表现”美,表明了西方绘画首次出现了一个主体创造和主体表现的自足独立的艺术世界,彰显出主体自由意志在艺术创造中取得了胜利,并孕育了后来平面化构图的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艺术流派。  相似文献   

16.
美术教师要走近学生,关照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程”,以体验式学习圈做绘画表现实践的“学程”设计尝试,用分层学生课堂绘画小练笔作业串联起美术教学中的体验式学习圈,支招“学程”设计,逐层优化美术课堂作业,给美术课堂带来新的转变。本文从具身初体验,认知学生的绘画基点,反思观察再体验,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主动再实践,涵养学生的艺术表达,多角度关注“学程”活动中学生的“能力点”“生长点”“兴趣点”,基于“学程”的作业实践进行适时的教学策略调整,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设计策略:趣味观察的引导策略,指向绘画表达的细节美;互动体验的组织策略,指向绘画表达的个性美;情感激发的引导策略,指向绘画表达的精神美。  相似文献   

17.
绘画是儿童天性喜爱的一种活动,它在发展儿童智力、对儿童进行美育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成人化、标语化、卡通化、模式化倾向,又成为当今许多儿童作品中的一种通病。儿童绘画不同于成人画,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绘画是一种“涂鸦”式的“绘画游戏”。而这一种“涂鸦”也正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贾丽 《考试周刊》2013,(69):185-185
创意绘画在近年来是一个热点.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兴趣班、辅导班专门学习创意绘画,文章提出可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积极融入和渗透创意绘画教学.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体验型”绘画中落笔生画;在“无声”绘画中插入“有声”;在“创想式”绘画中激发想象;在“情商”绘画中展现个性。  相似文献   

19.
“虚”和“实”本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技法,“实”指的是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的是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部分。在古代诗歌中,“虚”与“实”也是相对而言的,包括有者为实,  相似文献   

20.
柯罗作为法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在风景画表现方面的成就更是革命性的。柯罗之前,在古典主义画派的沙龙风景画中大自然的作用只是充当人物的背景,风景是用虚构的或因袭名画家的某些成分拼凑起来的“舞台布景”。而柯罗尊崇自然规律,提倡“大自然先于一切”,用画笔诗意地描绘对大自然的感悟。文章试图通过柯罗成长为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的艺术经历,及分析柯罗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诗意的自然”,重新强调“尊崇自然”对当下中国绘画艺术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