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装饰美体现在篆法、章法、图形和色彩等方面。篆法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基础,章法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显著特征,图形是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重要视觉形象。中国传统印章艺术的色彩装饰主要指印泥的色彩和在中国画、书法等作品上的功能与视觉效果。应该深入学习中国传统印章艺术装饰美的创意思想。  相似文献   

2.
艺术分为一般的艺术和美的艺术,艺术与人为的自然有区别,与科学和手艺也不相同。真正能够称之为艺术的应是"美的艺术",这是艺术与其他活动最根本、最关键的区别。康德将艺术分为机械的艺术和审美(感性)的艺术,审美的艺术又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美的艺术使人愉快,而且这种愉快不是私人的感官享受,而是具有普遍可传达性;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天才具有独创性、典范性、无意识性和非规则性四个特点,这四个特点正呈现了天才的质、量、关系和模态等四个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审美能力包括审美知识、审美情趣、艺术鉴赏、审美观点、美的创作等。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美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艺术的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虽然强调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很少谈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所重视的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变革问题,  相似文献   

4.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一种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学校美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美的形象给学生以情感教育。现行艺术教材中所选编的内容和形式是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趣等,蕴涵着大量美的内容。我在艺术课程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领会、体验、感受,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  相似文献   

5.
特级教师韩军在《四十回首》中说:“《诗经》是美的,《楚辞》是美的,唐诗、宋词、元曲也是美的;文言是美的,白话也是美的;汉语叙事文是美的,汉语议论文、抒情文都是美的。语文课堂,为什么不能是美的?汉语构筑了汉语的文学艺术,我们为什么不能构筑汉语课堂的艺术?”作为在教坛上探索了多年已取得很大成功的语文教师,他的反问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但这反问也是对语文教师的一种灵魂拷问和精神激励。要把语文课堂变成美的课堂,要把语文教育变成艺术,就不能忽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倾听艺术。  相似文献   

6.
邵洵美是一个为美奋斗一生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值得欣赏、值得阅读、值得缅怀的人。对邵洵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邵洵美史料文献梳理、邵洵美诗歌艺术分析、邵洵美的小说散文研究、邵洵美与唯美主义、邵洵美的文学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邵洵美的研究已经慢慢走上正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7.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和审美关系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是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相似文献   

8.
小学的艺术教育目的是什么?是技能么?是知识么?不!主要目的是给孩子们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滋润,同时给他们感受美的一些方法和知识,理解美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只有当他们浸润到美的佳境时候,有兴趣、有要求、有欲望时,才给他们以创造美的某些技能。小学是基础性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应人人平等对待,让他们都有受到美的教育的机会。当然,内中对某一项、某一艺术学科有特别兴趣的人,可以给予特别的辅导,但也  相似文献   

9.
成文 《湖北教育》2007,(8):57-57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人类最高尚的追求美的活动,音乐教学即以美为目标,把发现美和表现美作为主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音乐教师美好的形象,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而且还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影响和熏陶。所以,首先音乐教师自身必须具备美的潜质,音乐教师的这种美的潜质并非仅指外表美,而是指一种艺术的气质,一种缘自艺术的自信、热情和激情。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美的艺术,在大谈素质教育的今天,怎样在课堂上表达美,让学生感受到美并能表现美,就要求在课堂上营造美的环境、开启美的语言、展开美的想象和体验美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艺术在诸种精神形式中的价值定位,目前仍是说法不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的本体不是“反映物”而是“类生命形式”的创造物。艺术的“原料”取自生活现象,因而具有反映性,但其本质功能不是“反映”,而是激发审美感兴。  相似文献   

12.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现代艺术家和评论家对它赞赏有加,但其仍未免有滑向形式主义之嫌。李泽厚先生对它进行“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的改造和完善,虽也可包涵部分文学作品,但要把整个文学涵盖在“有意味”中,似乎并没有做到,还有待进一步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还珠格格》的审美追求表现在人物造型、语言个性、情节高潮、镜头语言四个方面。肯定了艺术起源游戏说,对传统的艺术起源于劳动说提出质疑,从而对《还》剧有一种更切实的理解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当今艺术危机与审美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用抽象的审美意识去代替对艺术的理解,用单一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整体经验进行覆盖,从而在对艺术理解的维度中只剩下了审美,这是对艺术经验的审美意识抽象化处理,这是构成艺术经验的异化的内在根源,也是西方主体化美学倾向下体验学、纯粹美学等产生的根本原因。伽达默尔在反对审美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无区分",认为艺术经验是一个包括了审美经验在内的经验整体,艺术对真理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艺术经验的整体性中。从强调艺术经验整体性特征而言,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思想可视之为反拨艺术经验异化的思考,这也是西方文化研究思潮在美学研究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西方后现代主义游戏说,否定一切,主张一切皆同游戏。给我国艺术创作造成极大的混乱。游戏说违背了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二为”方针,否定美术创作,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难以承担社会主义美术创作的历史使命,脱离美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要求,无法解决美术创作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心物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中西美学形成了著名的心物感应说和模仿说。两者的差异,体现了中西方人在审美态度、审美心境、艺术类别及艺术境界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既有思维方式的差异,也有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美学各有优长又各有缺陷,如何建立完美的审美形态,正是当今美学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审美对象,艺术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向审美者显现自身,但这种显现相关于审美经验的生成。针对作品的审美活动,就是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的相互生成。审美经验的传播就是审美经验经由媒介所发生的交融,但传播媒介在显现作品和艺术时,又遮蔽了它们自身。只有不断地去蔽,才能让艺术的本性与存在相关切,从而让审美经验生成生活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对我国当代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艺术的价值和功能以审美为基础;同时,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虽然它能有效地培养德行,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可人们往往只习惯从德育的角度去规范艺术教育的目的,去评判艺术教育的成败,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德育的附庸。这种不突出审美特性的艺术教育已经不是真正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20.
通俗艺术往往被看作是与高级艺术相对立的一种艺术形态。艺术与生活紧密相连,当然通俗艺术也不例外,尽管它有着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但是常常被研究者们忽视,甚至对其不屑一顾或冷嘲热讽。理查德.舒斯特曼从实用主义的改良主义长远目标出发,以客观公允的态度为通俗艺术进行美学上的辩护,使其取得审美的合法性,同时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研究通俗艺术的崭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完善相对滞后的现代美学理论,恢复美学原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