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政治信任的特点,然后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最后论述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政治信任的提升策略,包括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创造良好的媒体环境、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信力,执政合法性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关心的话题,政府有没有公信力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进而会影响到执政的合法性。执政合法性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执政合法性与政府公信力关系密切,了解政府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的内涵,对政府公信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执政合法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I法I}生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4.
新冠疫情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蔓延世界各地,如何形成有效治理机制成为各国首要任务。相比西方国家,我国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协调各方部门、组织,极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彰显出了我国体制的优势,推动了内地高校大学生增强我国政治信任度。本文选取内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政治信任现状以及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分殊化”的主要因素,发现内地高校大学生对各级政府政治信任度呈现“差序格局”现象,对政治信任三个主要标的物的信任程度排列为:对政治制度信任程度>对政府机构信任程度>对政府工作人员信任程度,以此提出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信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黄益琴 《考试周刊》2011,(9):231-232
政府公信力反映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对政府自身行政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现状,并分析了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在应对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挑战时出现治理能力相对滞后和政府公信力下降的问题,反映到网络舆论中就是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抵抗。网络公共舆论常常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背离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主流,造成官民信任破裂、互动僵化,导致政府公信力骤降的紧急态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既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又反过来对政府公信力和政治稳定构成极大杀伤力。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可从四个层面展开: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危机事态;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合理使用网络技术控制;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7.
政治信任是现代社会中体现公民与政府关系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它是衡量国家政权稳定的一个有效指标。大规模的社会流动人口的政治信任程度更是关乎我们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也给政府在政治信任建设的问题上要予以高度重视敲响了警钟。影响农民工流动群体政治信任危机的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信任客体——政府公信力缺失;二是政治信任主体——流动群体本身存在不足;三是政治信任媒介——传播载体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农民工流动群体的政治信任重构问题上,可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重视制度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倡导"善治"理念;第二,注重教育引导,重塑主人翁意识,鼓励参政议政;第三,利用法律监管加强规范引导,发挥第三方媒介传递正能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大学生积极、主动的网络政治参与对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但目前政府公信力现状相对缺失,导致政府公信力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尚未能有效契合、彰显作用,继而影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导向、传递、约束作用的发挥。对此,政府要在舆论导向、利益需求、道德基础三大方面全力推进,充分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媒体的高度发展,形成了全媒体格局。全媒体发展所产生的政治舆论环境的繁杂、媒体道德的弊端以及境外媒体的滋扰等,对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加强媒体政治舆论治理,以核心价值引领媒体内涵建设,拓展大学生与媒体互动渠道,提升媒体公信力;高度重视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传播媒体信息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够合理地应用媒体,进而促进自身政治社会化进程,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大学生政治信任的主要有经济状况、腐败现象、政治制度、社会信任、就业压力等因素。为此,我们必须从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政府的执行力、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着力实施大学生就业工程,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路径入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1.
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社会信任关系的核心,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面对突发事件所表现出的凝聚力,是一个政府社会合法性的基石。我国现阶段的政府公信力由于各方面原因,存在着行为信用下降、政策信用下降、效绩信用下降等情况。要加强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就要从公务员的观念、考核制度、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指导思想入手。  相似文献   

12.
国外文化、教育者自身观念、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因素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由于传统教育手段的局限日益突出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迫切需要创新发展,网络载体、校园媒介、新兴媒体等应该受到更高程度的重视并被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  相似文献   

13.
政府的合法性是由宪法规定的,政府公信力却要靠政府在行政活动中自身的塑造和维护。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行为获取社会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获取民众支持和信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司法在个案中既要实现普遍正义又要实现个别正义。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信从司法的状况,其实质是司法信任。司法信任可分为司法普遍信任与个别信任。目前中国司法公信力不足指的是对司法的个别不信任。影响司法个别不信任的状况既有信任主体方面的因素,也有司法环境与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消除影响司法个别不信任的因素、建设司法公信、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是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公务人员中培育法治信仰,改革不适应的司法体制和司法机制,提高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朋辈群体的特性突出并具有极高的同质性。大学生朋辈群体无可比拟的凝聚优势和替代强化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认同。这种凝聚优势和替代强化力主要借助朋辈群体活动意愿、群体亲密度以及朋辈群体政治参与来实现。他们对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行为和政治信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朋辈群体通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参与”的中介链对政治信任产生正向引导和负向引导影响。基于此,通过建立良好的朋辈群体关系,发挥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能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的、稳定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公众时政府的评价,反映着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在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整体水平不高。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政治信任对政权的合法性至关重要。在社会矛盾频发的背景下,运用江苏南京、苏州和扬州三地的调查数据,就现实利益伤害、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官员贪腐程度认知、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现阶段中国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随着政府层级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表现出鲜明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格局;矛盾解决程度、社会公平感以及官员贪腐程度认知对政治信任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最大。现实利益伤害、获取非官方信息程度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现有研究对政治信任、内在效能感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基于CGSS2010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和内在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显著影响到其参加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行为,而内在效能感对公民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考虑到当前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赢得社会公众尊重、信任、信赖的能力,体现了社会公众对司法的认可与信任程度,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提升司法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不是独立生成的,民众的法律信仰、司法独立、司法公正、法官素质是影响公信力确立和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指网络公共舆论因某些突发事件而背离政府主导的价值取向和话语主流,官民信任破裂、互动僵化,导致政府公信力骤降的紧急态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根源于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流失以及官民和谐关系的僵化变异,也是网络公共舆论汇聚、公众公民意识形成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治理问题暴露与偶发的结果。应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存在着四个层次的治理举措:第一层次是采用危机治理策略平息事态;第二层次是促进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慎用网络技术控制;第三层次是修复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和谐;第四层次是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打造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