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构式语法视角,审视和阐述“无论句”的形式和意义,结合近些年高考中涉及的“无论句”考查形式,指出了学习和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指导语文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与普通话相比呈现出的不对称现象,从历时演变角度,即构成可能补语的标志“得”和“了”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得”、“了”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致使在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为│VC了│,而不是普通话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V得C]。  相似文献   

3.
构式语法是认知语言学的句法理论,现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框架结构,具有坚实的认知和功能基础。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的创造性和句式的多义现象就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等认知机制把具体多样的词语嵌入句式来实现的。本文首先对“打”字后接的宾语做了分类,然后介绍了构式语法的一些要点,并尝试用“构式语法”理论解释汉语中“光杆动词‘打’+宾语”结构。此外,针对构式语法对字典编撰的启示也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语法史的研究上一般认为,汉语处置式的产生是在唐代。本文通过大量语言材料,论证了早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产生了完备的处置式,它以介词“以”作为标志。这种处置式和后来的“把字句”在主要的语义特征和语法特点上是一致的,这些特点包括:提前宾语的功能;动词的处置语义;“以”字宾语的有定性等等。本文还同时讨论了上古处置式从主要动词上分出的不同类型、它们所具有的专门的语义和语法特点、最后探讨了这种处置式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5.
构式语法在批评词汇中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式压制,当动词义与构式义不完全一致或冲突时,构式常会迫使动词改变其论元结构和语义特征.构式压制的提出大大增强了构式语法的解释力,弥补了TG学派“词汇投射原则”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兼顾了词汇与构式.然而随着构式语法的发展,一些构式语法学家过度强调构式对词汇的作用,而忽视了词汇对语句结构、意义和用法的作用,语句义是由词汇义和构式义共同决定的,构式语法中的压制研究应当包含词汇压制,因此本文就词汇压制的主要类型进行详细论述以弥补构式压制的不足之处,以期加深读者对词汇压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盛行的“舌尖上的X”结构是一定修辞动因对语法构式重加塑造的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结构在语言演变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结构的空间存在关系的语义限制,从语法构式变为修辞构式,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连续统为空间义-品尝义-言谈义。转喻在修辞构式“舌尖上的X”的生成和认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修辞构式的演变动因为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  相似文献   

7.
语法构式与修辞构式共处于同一个连续统中,之间不可能有一个分明的界线,重“通”或重“工”的语用功能是分别构式性质的前提。修辞构式必有语法构式的依托,语法构式衍变为修辞构式基于构式词变、义变、式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构式意义压制的必然后果。修辞构式向新的语法构式的转化是语法类推机制作用的结果,修辞构式有限的能产性磨蚀了构式不可推导性的根基,也成为衍生新的非典型语法构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尝试从构式语法的角度,探讨“半A不A”表达式在形式、意义和功能上的独特性;然后利用“传承整合观”分析了该构式的形成过程,“半A不A”结构可视为从“否定构式”、“半否定构式”、“状中构式”、“拷贝构式”经传承并整合后而产生出的新构式。  相似文献   

9.
叶丹丽 《文教资料》2014,(30):164-167
“半A不B”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格式,其研究对句法语义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详细分析了“半A不B”构式构件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归纳总结出构式义的四种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10.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构式语法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本文从简要评述构式语法的研究思想、发展历程入手,认为Goldbe~构式语法理论在整个构式语法发展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鉴于此,有必要分析并解决其理论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语义分析模型的不确定性。在对构式语法语义分析模型做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指出其不确定性来源于框架语义学的“凸显”原理;随后又根据框架语义学的“凸显”找出了与现有文献不同的词义界定法,进而说明构式语法语义分析模型不确定性的认知根源在于人类框架背景知识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语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式语法的认知基础及构式语法的一些要点。进而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构式语法对语义和语法的整合,能帮助语言工作者合理地分析语言习得过程中语法构建和理解能力提高的现象,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2.
构式语法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其中Goldberg的构式语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Goldberg发展了构式语法,并对构式提出了明确的定义,而国内的现代汉语研究也在构式语法的启迪下不断发展。本文以Goldberg对于构式的定义为基础,深入研究、分析构式的定义,并反思国内现代汉语的构式及构式语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该文旨在对“有-V”句式语法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有-V”句式产生的动因,并且利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分析,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解释,得出该句式是由于语法化作用的结果而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比”字句教学及实验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汉语语法教学法——“构式—语块”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指在重视词语间语义关系多重性的前提下,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将构式理论和语块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语法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这一教学法具有有别于其他教学法的鲜明特点.本文阐述了“比”字句课堂教学的教案设计,用以展示这一教学法具体的教学步骤和做法.教学实验表明,“构式 —语块”教学法在教授重点难点句式时,优于传统的句法上“主谓宾”、语义上“施动受”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构式语法批判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重形式、轻功能的研究模式,否认生成语法句法自治的核心理念,试揭示语言的认知机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因此,虽然只有近20年的发展史,“构式热”却在学术界持续升温。但是,该理论的研究层面,研究范围及研究的实用性存在缺陷。构式语法的不断补充修正,日臻完善不是仅仅无限地扩大其适用范围,而要建立在有限的范围内,建立在充要条件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16.
构式语法理论与历史语言学的接口研究已经展开,《构式化与构式变化》一书为历时构式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构式语法理论体系内的研究框架。作者以基于使用的符号变化模型为基础,细致地区分构式化与构式的变化,密切关注构式化前与构式化后的语境,从语法构式化和词汇构式化的角度描述了语言网络系统内从实质到程序的连续统,将语法化和词汇化研究统一在构式理论框架中。  相似文献   

17.
“比N还N”的比较级同语式具有简洁精练、和谐对称、语义鲜明、凸显强调等众多语用特征,常用于日常生活对话中,且出现频率日益增高,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采用语法—语用的双重转喻机制,对“比N还N”类比较级同语式进行研究,主要解释对这一比较级同语构式的转喻理解,并追根溯源探讨其传承的生成机制。研究发现,“比N还N”比较级同语构式由“N是N”同语构式衍化而来,受“N是N”构式特征的压制,如名词形化以及描述项的确定性,同时部分传承了其句法特征,即语法转喻和语用转喻同时作用的双重转喻机制。  相似文献   

18.
汉语“教”字句是能表使役和被动的兼语构式,唐代是其由使役句语法化为被动句的初始阶段。本文将互动构式语法观熔铸到特殊句式的语法化研究之中,以更精准地考察“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的语法化表现及相关动因,并更谨慎地界定其语法性质。“教”字兼语构式在唐代之前的表达式为“NP1+教+NP2+V+NP3”,大多表示教授义或指令义,到唐代则变化为“NP3+(NP1)+教+NP2+V”。考察发现,唐代“教”字兼语构式有两个显著特征:“教”的施事NP1的消显、V的受事NP3的话题化。前者来源于前代“教”字构式中NP1可因语境隐去的用法,后者的出现受两方面因素,即动词V的句法-论元配比,以及受事NP3的语篇功能及其相关句法操作的影响,其中后一因素涉及话题延续性的作用、句子成分的等同删除以及语句对比或对举关系的凸显。它们属于构式组构成分在句法、语义和语篇界面所涉的制约和互动,推动“教”字句发生...  相似文献   

19.
申璐 《考试周刊》2010,(11):134-136
构式语法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而建立.采用认知的方法研究语法。本文首先介绍了构式语法的特点、研究焦点和认知基础,进而讨论了构式语法研究对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构式语法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即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言语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习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和连续的语言学习。这些观点为人们加强语言习得及其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凸现”双宾语的语义焦点“直接宾语”,用介词“以”将其提到动词前面,从而构成“以”字结构。从语法结构上说,属于双宾语的变式结构;从语义特征上说,介词“以”具有将后面的宾语交由动词处置的语法意义,属于早期处置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