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格律体古诗的英译.不但涉及两种语言形式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学系统,或者说两种文化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中国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外翻译名家都竞相将中国古诗的名篇译为英文,其中包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翻译理论——“三美”理论的诗歌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以许渊冲的英译诗《兰亭诗》(之三)为研究对象,对该诗所体现的“三美”理论进行探析。在翻译实践中,应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和发展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2.
将我国古诗译为英文是宣传中华文化、促进文艺交流的重要方式。许渊冲先生在大量诗词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诗歌翻译应注重"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翻译理论。这对诗歌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思飞 《文教资料》2010,(12):33-36
中国诗词因其本身的模语言微妙特性以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对诗歌翻译的译者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本文将以宋代陆游所写的《钗头凤》为例,以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来分析其三种英文译本,探讨诗词翻译的恰当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为翻译家所广泛接受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其中也包括一些经典古诗的翻译。中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实践家许渊冲先生在古诗英译方面造诣深厚。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杜甫经典诗歌为例,运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其英译本目的语在意义、风格、文化上是如何与源语形成对等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中国古诗翻译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自18世纪以来,无数中国古诗被翻译成英文,其中许多还不只一种版本,在古诗语言中,大量的单音节词往往有多义,其语法功能比较灵活,句法也常常省略,而且还具有严格的体式和韵式,英语译文如何取得对等效果,作者从形美,音美,意美等三方面探讨了诗歌翻译中的突出问题,认为古诗翻译就是追求这三者的完美结合,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翻译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加强古代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文化意象是诗歌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在古诗英译中出现的文化意象错位,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译中文化意象的解读与重构,揭示这一视角下诗歌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和显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典故往往是诗歌的精华,中国古诗中酒典故作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蕴含深远,是诗歌中的灿烂瑰宝。诗歌翻译中对酒典故的处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中国古诗中酒典故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分析如何最好地向目的语读者展现中国古诗中酒典故,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叠词能够通过韵律和音调的美感表达出语言所描绘的意境,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但叠词翻译是古诗英译一大难点,如何既传达诗意又保留音韵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为基础,从音形意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诗翻译中的叠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自从18世纪,无数中国古诗被翻译成英文,其中很多不只一种版本。古诗翻译要求译者根据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古诗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最大限度地达到译文和原文在形式,意境.情感上的和谐统一。本文依据现行翻译理论及准则,指出了古诗翻译中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达到与同仁们互相学习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不少人认为,中国古诗启发庞德发起了意象主义运动。事实上,意象主义是对维多利亚末期浪漫主义的反叛,是师法希腊诗歌等诗歌传统而来,是承袭法国象征主义而来。经1909年的休姆-弗林特团体,意象派诞生于1912年春天或初夏。庞德推出理查德·阿尔丁顿、H.D.(希尔达·杜利特尔)的希腊主题意象诗,提出他的意象派诗歌理论,躬身于意象派诗歌创作,其理论及创作受到希腊诗歌、日本俳句等诗歌传统的影响。次年9月,庞德初遇中国古诗,在翟里斯的英文译诗中挑选并改译出四首具有希腊诗歌、日本俳句风格的意象诗;1914年底,庞德译出《华夏集》,才真正体现出中国古诗的影响。因此,庞德发起意象主义运动并非受到中国古诗的启发或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12.
有必要加大孟浩然诗歌的翻译力度,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高;有必要对现存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改善孟浩然诗歌翻译现存的误译、漏译、错译等弊病。通过对孟浩然诗歌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开启孟浩然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思路,更好的传播中国古典诗歌文化。  相似文献   

13.
语篇功能主要由三个语义系统构成:主位系统,信息系统,衔接系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原文和其英译文,在主位结构和信息中心等方面,非常相似,而在衔接的表现方面,则存在明显的差别。说明主位和信息结构可以作为分析评价古诗英译文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其两个英译本(杨宪益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同样也是译坛的经典之作,曾被众多的翻译家和翻译爱好者欣赏和点评。笔者从形合与意合的研究角度出发,探讨了《红楼梦》的翻译艺术,并通过《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了形合与意合机制产生的内在动因。论文认为,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特点体现在《红楼梦》的翻译过程中,并为译者提供了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5.
古诗英译是一个复杂的语际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古诗今译是理解与表达中间必要的一个过渡阶段。古诗今译作为语内交际,除了丢弃了原诗的格律、韵脚等要素以外,在再现原诗意境、转递原作信息方面一般都能做得比较好。古诗今译有助于译者对原诗透彻了解并忠实地传达原诗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最为世人所传诵的词作,它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在这首词里他直抒故国之思而引起宋太宗的杀意,使此词成为其绝命词。本文试运用韩礼德的经验功能理论,对李煜《虞美人》一词及其三种英译文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表明:(1)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中国古词方面的可行性;(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中国古词,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古词及其译文。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M.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来研究英诗翻译的问题。通过对英国诗人拜伦的名诗When We Two Parted及其四种汉译版本的英汉功能语篇的对比分析表明:(一)功能语言学在研究英诗汉译问题方面同样是适用的;(二)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往往不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对英诗翻译的评判不可机械地要求译文的形式必须和原文“一一对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问题,文章在对《墓园挽歌》两篇译文的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翻译英语格律诗的过程中,译者只有采用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通过移植原诗的格律,使译文尽可能地达到形式对等,才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对等。  相似文献   

19.
谈许渊冲的“三化”对意美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的译诗方法论“三化”是经过其多年实践及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适合中诗英译的文学翻译方法;“意美”在“三美”中居于首位,是许教授进行文学翻译的不懈追求。本文试通过对许教授几首唐诗英译本的分析来探讨“三化”是如何促进原诗“意美”表达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