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治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治理方式。"社区"是城市人生活居住的基本空间。对最基层单元的治理是体现一个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标志。我国传统的社区定位和目前的治理需求之间出现偏差。基于社区居民生活方式更新的理念去设计城市社区的依法治理才变得更有意义。要从立法、执法、普法、维权、文化建设诸方面探索城市社区依法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义务与责任于一体的主体性存在,其内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权利。公民教育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主体具备公民意识,即"理性意识""平等意识""敬业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寻找经济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公民意识,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未来城市,正在向未来公民招手;未来城市,将由未来公民创造。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乘着上海世博会的东风,展开想象的翅膀,用饱蘸激情的彩笔,书写一封至未来城市未来公民的信。在你的心目中,未来城市是怎样的?未来公民——当然包括你和你的小伙伴们,在未来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你富有智慧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热切的愿望,都可以在信中一一抒发,我们就把此次征文称之为“未来城市·未来公民”吧。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代社会,市民的日常生活却常常深陷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现实困境。引导与规范城市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型可为上述困境的缓解提供路径。即完善城市管理制度,硬化市民低碳生活的制度建设;创新低碳科学技术,强化市民低碳生活的科技支撑;保护城市生态人文环境,加强市民低碳生活的环境建设;实施低碳经济模式,推进市民低碳生活的经济建设;倡导低碳绿色消费,构建市民低碳生活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正一座城市,是一个尺度巨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城市意象作为重要的城市视觉品质之一,它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读性",对于生活于其中的市民具有重要的意义。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似乎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一个由  相似文献   

6.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7.
"梅子涵新小说"和"子涵夜话"是梅子涵近年创作的两个重要集合处。"梅子涵新小说"中,叙述自我的力量愈渐强大,对城市生活和自我经验的描述和反省,愈亦走向了心灵深处,抱着"押送"自我的企图,对社会主义经验、城市生活经验进行再叙述。"子涵夜话"也延续了这样的创作思路,并对当下城市生活进行再审视,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道"情怀和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8.
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繁荣和民众生活改善的重要环节。随着近代济南城市公共交通的引入与推广,其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如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新旧公共交通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演变极大地冲击和震撼着城市传统社会的生活,不仅改变了市民物质生活的内容和质量,而且还助推了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可表达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被誉为"走向公共生活的教育学者"的杨东平教授这样看待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理解,并让学生充分理解,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的好公民。"中国科学院杨福家院士这样期待。"学校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圣地,特别重要的是师生的平等,这对塑造未来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如是说。  相似文献   

10.
从推进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高度,从历史、现实及未来发展多个角度,运用具体丰富的事例和数据,深刻阐明了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明的象征、是城市文化的标志、是市民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课堂、是市民休闲和娱乐的中心,在丰富市民生活、陶冶高尚情操、增进文明修养、提高市民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调节人们之间正常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基本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道德行为就是公民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和道德意志调节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一系列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2.
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是以平等的公民身份为基础的互动。凭借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公共生活,每一个公民作为人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在共同体的多样化的机会和活动中,得以活跃、展现和发展。个体依靠共同体的不同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依靠分享所有其他公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资源而完善自己,在共同体中生活是一个人获得德性、理性和个性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政治共同体必须以伦理的方式合理性地建构和再建构,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培育公民人性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才能发挥培养高尚人性的积极意义。共同体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是重要的,决定了共同体的性质,决定了共同生活的方式,政治共同体只有确立了公民身份及其平等,才使得共同体真正实践正义,平等地对待公民,才能真正形成公民之间友爱、团结、公正、和谐的道德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学校共同体及其理想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个体德性的培育离不开共同生活。关于“共同生活”,伦理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共同善(common good)的角度所理解的“好生活”。好生活不是个人生活,而是人所共同追求、应当实现的生活。二是从权利角度所理解的“公共生活”。人既有追求好生活的权利又有尊重他人相似权利的义务,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学习不同,个体德性的培育离不开共同生活。关于“共同生活”,伦理学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共同善(common good)的角度所理解的“好生活”。好生活不是个人生活,而是人所共同追求、应当实现的生活。二是从权利角度所理解的“公共生活”。人既有追求好生活的权利又有尊重他人相似权利的义务,  相似文献   

15.
今年暑假,你有什么打算?如果有条件的话,上海世博会是不应该错过的。 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过在现实中,很多人的感受却是“城市,让生活更糟糕”——严重的污染,拥堵的交通,飞涨的房价……但既然世博会能提出这样的口号,说明全人类有信心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也许,答案就可以在世博会上找到。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日益发达,候车亭已成为城市公共环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形态和设计风格的候车亭会带给人们不同的等车感受.创意改变生活,在公交候车亭设计中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提升和改变城市的品味和形象,也让市民的出行轻松而富有乐趣.笔者从国外的优秀公交车亭设计创意的角度进行分析,探寻国内公交候车亭在设计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为这一领域的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一、生活作文理念:因生活之需,为生活而作写作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人借助书面语言进行表达的话语方式。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话语即权利。"每个人都有话语权,都有说话和表达自己意愿的权利。让每个孩子从小学会写作,拥有写作的话语权利,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写作教学的价值所在,即培养"公民写作素养"。如此,写作与做人、写作与生活、写作与创造等,就不再相互割裂,而在培养人这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上,水乳交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鲁洁教授在《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有这样的阐述:"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它的生活化只能是它回归生活世界的一个前提条件,却不是它的充分条件。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中包括少年儿童阶段的义务教育、青年时期的高等教育和进入社会的成年阶段的继续教育等。公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广泛重视。每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都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国家有意识地培养公民的这种能力的过程就可以被称作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旅居美国的生活并没有让赤西仁感到任伺的不适感,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不错,交通发达,有着和日本不一样的风情。巡演的举办,让赤西仁也去到了很多北美的城市,他心里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过最让他喜爱的、印象最深刻的果然还是洛杉矶。他在洛杉矶待的时间最长,交到了很多很要好的朋友,可能也是这样的城市,有着朋友的陪伴,才能让赤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