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风》2021,(7)
制造业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基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及相关文献,从综合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构建竞争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城市制造业具体发展情况,研究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地区城市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沿线城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深科技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以深科技推进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不仅是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转型的需要,也是形成上海市科技创新与经济国际影响力、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分析深科技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建设上海市科创中心重要性,深科技与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的基础性条件,深科技及产业布局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独特功能,并从体制机制改革、协同创新机制、人才政策和深科技发展战略对上海市建设科创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探索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方法,以促进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梳理总结国内外经典的创新指数评价模型,包括国家创新指数和中国创新指数,以及全球创新指数、欧盟创新记分牌和硅谷指数,结果发现5种创新评价指数均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为基本框架但评价指标侧重方向不同;结合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以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标为基本框架,优化构建我国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评价指标体系,强调注重创新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指标、潜力指标、精神层面指标和创新效果指标,并构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创新指数计算方法,提出对不适用于个别经济体指标进行替换、评价体系与激励体系相结合、指标体系必须进行更新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企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国内外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政策要求,本文从科技支撑要素、科技投入要素、科技产出要素、技术创新要素等四个方面刻画企业科技竞争力,构造了一个包含30个指标的企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调查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企业科技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构建了兼具国际可比性与数据可得性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理论综合评价方法测算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及各要素指数。根据本文指标体系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各级政府时下都着重强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等电子商务使用效果类指标对电子商务发展的促进作用最不明显,电子商务应用类指标最明显,说明政府应重点关注电子商务应用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4年,北京被赋予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本文以北京市科委提出的"五种责任"——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生态建设示范城为研究视角,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于"五种责任"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5个,具体指标24个,并采用2010-2014年北京市相关数据,通过正向化处理和标准化处理等对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市近五年"五种责任"担当呈现平稳上升态势,促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其中,在科技创新引领者和高端经济增长极方面的责任担当较好,创新创业方面不断取得进步,但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指数增长较缓慢,需进一步加强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及生态环境建设,以强化文化创新与生态示范方面的责任担当,从而全面促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裴秋亚  龚轶  王峥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04-111
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京沪粤72所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绩效进行静态测度。以静态结果构建数据时序矩阵,引用物理学原理建立动态评价模型,跟踪分析各时段内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绩效的速度、加速度等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京沪粤高校对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静态参与绩效整体偏低,在沪高校参与水平整体优于京、粤两地,且自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提出以来,上海高校创新动能实现了大幅跃升;北京高校虽发展基础较好,但近年来却增长乏力、特别是部分市属高校绩效水平呈现出轻微的衰退迹象;广东高校发展动力稳步增强,省属高校动态结果增长较快,显著优于京沪同类高校。  相似文献   

8.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整体目标,参照知识竞争力指数及STI指标体系,构建了创新型城市四维评价模型.对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创新型城市构建进程中,创新驱动要素的差异性,结论认为,主要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驱动、开放创新驱动、“两型”示范驱动、体制机制创新驱动以及综合创新驱动等六类典型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9.
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生物医药产业为案例,利用2014—2019年582条专利联合申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创新主体结构与创新空间联系两方面探讨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实施前后广州段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变化,探究发现创新网络特征.研究发现地理空间要素受创新主体要素内在驱动,兼有连续性与间断性两种特征,对创新网络演化有一定影响.科技创新网络的营造需尊重创新规律,处理好主体要素与空间要素、空间连续与空间间断之间的关系.提出根据创新活动的空间根植性营造创新网络,破除行政壁垒以释放市场机制活力,提高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世界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分析比较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可深化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演化逻辑的认识,以及量化刻度全球城市创新发展格局。以8套知名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为对象,重点分析其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动态跟踪北京与纽约、波士顿、伦敦、东京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全球城市创新格局较为稳定,北京在科学论文和创业生态等指标上的得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人才和大学等指标仍是其得分短板,需要进一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高效率开放创新生态。  相似文献   

11.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广州、深圳和东莞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美国128号公路和101号公路的发展历史和成功因素,分析广州、深圳和东莞所具备的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客观性等原则,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评价体系。基于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利用2003-2017《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30个省份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进行了分析,并构建创新要素集聚发展路径。结果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时省份之间集聚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创新要素由分散发展到协同演进的发展路径,具体包括分散发展、数量扩张、质量提升和协同演进四个阶段,并归纳总结了各个阶段的发展动力和集聚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前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研究多是主观确定指标体系,没有基于数据自身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差异化评价。本文针对上述缺陷根据实际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LEAP计量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模型,首先确定15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反映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构成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及准则的权重系数,给出综合评价计算模型及生态文明建设指数,最后采用LEAP模型为计量工具,构成包含有15个指标的生态文明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实例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切实有效,在对青岛崂山区和李沧区两个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中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14.
医院科技创新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内涵出发,利用自编问卷对全国30家大中型医院的300名科技、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建构二阶因子模型并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评价指标要素包括价值观念、制度与行为、环境与条件3个层面和6个指标要素.该体系对医院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评价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欧盟理事会发表的2006年欧洲创新计分牌(EIS)中增加了一个全球创新计分牌(GIS)部分,其创新指标由5个雏度的25个指标构成.全球创新绩效由综合指教GSII来测量.本文介绍了其指标的选择,创新指数计算的步骤,着重分析了全球创新计分牌的结果及我国离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转变阶段,推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效率,也是协调区域发展的关键.利用2014—2018年相关数据,采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于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及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依据创新效率评价矩阵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创新效率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开封、洛阳、南阳、安阳等19个城市为低综合效率、低全要素生产效率类型;许昌、漯河、新乡、邢台等8个城市为高综合效率、低全要素生产效率类型;阜阳、亳州、淮北等3个城市为低综合效率、高全要素生产效率类型.通过加强政府对创新研发的财力、人力资本和物力投入,加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合作和交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倾向性政策,丰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是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区域内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决定着这类人才的培养、发展、壮大.阐述科技创新人才和政策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对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建立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评价体系,确认各项指标,对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构建评价矩阵,得到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06—2019年CSSCI数据库收录的320篇创新型城市研究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和文本分析法,对创新型城市研究的演进趋势、内涵与构成要素、建设模式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梳理。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脉络主要体现出初步摸索、稳固发展、深入推进和持续探索4个发展阶段,其内涵包括3个方面,构成要素包括创新基础环境、核心驱动力、创新实施主体、创新政策和创新目标5个方面;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包括全面创新型、改进创新型和引导创新型3类,其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强调创新内容、强调创新过程,以及强调创新合力和城市文化3类。最后明确指出了创新型城市研究存在内涵与评价体系脱节,且现有指标过多关注创新要素,而忽略了城市发展方面的因素等4个方面的不足及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对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开始备受瞩目。北京、上海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有责任在创新和绿色发展领域发挥引领带头作用。本文基于OECD在2016年9月提出的考虑环境因素调整的全要素生产率(EAMFP)概念,使用北京、上海1996—2015年数据,对京沪两地的EAMFP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北京地区EAMFP对于剔除污染后的经济增长贡献度为41.27%,略高于上海地区的40.58%,说明京沪两地在绿色创新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20.
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界定创新驱动要素内涵,构建创新驱动要素评价模型,并运用熵值法对北京、深圳、上海等20个城市的创新驱动要素质量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沿海城市的创新驱动要素综合得分较高,创新驱动资源较丰富,创新驱动环境较好,但企业创新驱动主体地位尚未形成;东北地区城市的创新驱动要素质量水平则相对薄弱。针对评价结果,进一步分析城市间要素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据此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