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是温带内陆干旱区的典型区域,周围高大山地形成径流,流入盆地后造就了绿洲。绿洲和荒漠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绿洲需要通过排水带走自然富集的盐分,而排水给其外围荒漠植被提供水分与养分,外围荒漠植被反过来为绿洲提供了生态屏障。随着绿洲土地开发规模不断加大,节水措施大范围应用,绿洲排水急剧减少。这一方面导致盐分外泄不畅,绿洲积盐;另一方面致使地下水位剧烈下降,绿洲外围、沙漠边缘的植被受到威胁——绿洲-荒漠共生关系面临根本性的危机。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支持下,新疆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天山北麓三工河流域建成了“绿洲-荒漠共生关系实验模拟平台”,该平台由绿洲土壤盐分累积与荒漠地下水位模拟子平台、地下水位与荒漠植被关系子平台、沙漠内部降水与荒漠植被关系子平台3个子平台构成,形成了完整的绿洲-荒漠共生关系实验模拟体系。该平台能够满足绿洲区不同灌溉情景下水盐动态长期变化、绿洲边缘荒漠植被变化与地下水位关系、沙漠内部自然植被与降水变化关系的研究需求,为回答绿洲和荒漠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设施支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大量的管道建设扰动地表,造成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尤其在西部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困难,因此研究和探讨西部管道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模式,对保护和维护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部长输管道经过的天山地区山地亚区,河西走廊地区平原亚区,河西走廊地区荒漠戈壁亚区,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干草原区域等四个区域作为生态恢复典型区域,提出其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模式。  相似文献   

3.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近30多年来,西北干旱区新垦绿洲面积达9.3万km2,占整个绿洲面积的55%,新垦绿洲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解决人地矛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绿洲向荒漠的扩张使过渡带萎缩甚至消失,新垦农田土壤贫瘠、沙化和盐渍化导致水肥利用效率及生产力低下,成为绿洲生态极为脆弱的区域,严重制约着整个绿洲的稳定性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位于大西北中部的河西走廊,自古就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的走廊,地理位置独特,在大西北开发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位居大西北中央、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是温带开阔景观区首屈一指的自然--文化遗产地,也是牵动河西走廊经济网络的节点,充分利用该自然--文化遗产地的潜在优势,加速敦煌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区域发展中的当务之急.依托敦煌明显的地缘优势,把恢复绿洲生态环境、改善和重建工作与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以生态文明为标志,以自然、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利用为目的,以旅游带动遗产保护为主线的生态经济区,构筑全新的生态经济模式,才是敦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搞好自然--文化遗产地生态经济建设,才能再创敦煌新世纪的辉煌,带动河西走廊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申元村 《资源科学》1991,13(6):45-49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以北,走廊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93°30′E—104°00′E),东西延绵1300余km,面积约25万km~2,是我国气候干旱的荒漠区域。但因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流水系的滋润,加上2000多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这里已改造成为我国西北的绿色明珠和重要商品粮基地。河西走廊绿洲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利用土地资源、变荒漠为绿洲的伟大创举。然而就该区土地演替过程而言,却始终存在着荒漠化过程的威胁。认识荒漠化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划分荒漠化过程的发展阶段,对于防治荒漠、发展绿洲和商品粮基地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该区荒漠化过程的发展阶段以及防治荒漠化的对策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与北部内陆荒漠地区重要的分水岭,是河西走廊绿洲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水资源形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河西走廊地区土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祁连山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祁连山区出现植被覆盖率降低、森林面积锐减、降雨量逐年减少、冰川储量下降,进而引发雪线后退、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加剧,造成黑河、石羊河下游土地沙化并发展成沙尘暴源地的严峻后果。  相似文献   

7.
西北干旱区脆弱景观的生态整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是中国景观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地区,本文从自然背景和社会背景两个方面探讨了西北干旱区景观脆弱性的成因,并试图寻求景观政治的合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中的某些失误,包括对干旱区景观自身的规律性认识不足;绿洲开发有较大的不合理性;开发工作缺乏区域尺度的协调;荒漠景观破坏严重等;均为影响干旱区景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区景观整治工作应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大系统综合平衡的生态保护战略;2、选择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租金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3、制定节约型的水资源开发战略;4、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5、建立生态环境预警系统;6、抢救濒危景观。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4,(1)
正[导读]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加剧了西北高山区冰川的消融,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管理亟待更新思路。专家建议亟待更新水资源管理思路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加剧了西北高山区冰川的消融,改变了水资源的构成,加剧了干旱区水资源的不确定性,水资源管理亟待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6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垦事业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文章通过对兵团水土资源开发过程及其生态建设成就与问题的分析,提出兵团农垦按土地开发规模和速度可以划分为初具规模、波动增长、缓慢增长、快速发展和转型跨越5个发展阶段。兵团农垦在农业、林业、草地、水域、城市等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存在自然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农田防护林退化、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文章指出新疆兵团生态建设的核心是维护人工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重点是遏制荒漠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关键是协调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关系。实现从"生产建设兵团"到"生态建设兵团"的跨越。  相似文献   

10.
石羊河流域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交汇地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地理位置独特,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我国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内陆河水源保护的重点区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也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区域,下游的民勤绿洲阻隔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会合,同时还是我国内地通往新疆、中亚和印度各地的交通要道和古"丝绸之路"与现代"亚欧大陆桥"的要冲.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破坏加剧,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此,国家从2006年开始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等一系列重大生态治理工程,采取了"南保水源、中调结构、北防风沙"的治理方针,即上游通过恢复林草植被来涵养水源,中游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节约用水,下游通过"关井压田"措施节约农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来恢复植被,抢救民勤绿洲.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目前亟需建立石羊河流域防护林生态功能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石羊河流域防护林体系生态功能监测和评价,研发防护林结构优化模式,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和民生改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展重大生态治理工程提供科技支撑,同时推动内陆河流域生态学科发展,指导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确保西北生态安全和河西走廊水源安全.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护与生态农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诸英  陈恩虎 《资源科学》2010,32(6):1077-1081
现代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在实践科学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遗产的合理成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研究者对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展开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皖江地区有丰富的耕作技术遗产,包括人类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耕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积制有机肥及用地养地结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法;重视耕作环节的除草功能。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业技术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五种建议,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经济开发。  相似文献   

12.
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形成演变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多年以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经历了古绿洲、旧绿洲、新绿洲的变迁,本文利用统计及图文对比方法分析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形成、分布及其在时空分布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演变的原因,指出20世纪以前绿洲的演变主要由风沙活跃、盐碱化加重、气候变化及河流改道等自然因素形成,而20世纪以后的绿洲沙漠化和环境退化则主要由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及植被资源、人口数量增加等活动引起.为防止本区现有绿洲进一步沙漠化导致环境退化,文中提出以保护天然绿洲为前提,以改土培肥为基础,以水利建设为中心,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一带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及分析.  相似文献   

13.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河西走廊为尽快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应在准确把握当前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确定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推动河西走廊农业的长久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河西地区是甘肃乃至全国的粮仓,是甘肃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最好、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文章分析了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河西地区农业在更高层次上的新发展必须重构发展的指导战略,即由"商品粮基地建设"转为"阳光绿色高水效农业基地建设",文章还分析了河西阳光绿色高水效农业基地建设的优势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进入80年代,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成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钧 《资源科学》1997,19(5):78-82
河西走廊地区,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气候条件多样,兽类的生活环境及种类组成复杂,本区具有相当的特产种,珍稀兽类的地理分布具有区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机械化谷子豌豆轮作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气候特点、水资源条件、地力水平等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当地的种植习惯与优势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选择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从而实现保水、保土、保肥、抗旱增产、节本增效、改善生态环境之目的。本文以该区域的谷子、豌豆轮作为基础,探讨其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及与之相应的机械化栽培技术,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地区特点,能促进该区域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