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世纪科技社会形象的变化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四个方面概括20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形象的变化:科学和技术日益一体化,对社会生产的影响愈来愈大,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科技与社会关系日益密切,科技价值的非中性化,科技的客观权威性受到挑战,科技是福源还是祸根,科技的是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了对科技发展的思考,科技事业不应成为私有后业,应该承认人类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应充分认识人类的知识水平的有限性,要充分认识科技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相似文献   

2.
科技伦理:治理社会风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社会风险.人类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事业,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纵观科学发展历程,人类通过科普实现知识体系的开放与共享、生产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明理性的启蒙与教育。文章分析了科普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科普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科技治理水平效能,有利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保障公民行使科学文化权力,有利于加强创新系统和创新文化建设。进而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背景,指出科普在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社会治理、对外开放等方面大有作为。最后,从坚持科技为民的科普理念、筑牢科普传播阵地、立足科技向善的价值导向、推动开放科学的大力发展、促进科普国际交流与协作等方面指明了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责任与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知识经济不仅引发了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型,也推动了人类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塑。在生产层面上,它使生产向想象的逼近成为可能,使人的生产能力尤其创造能力得到空前释放,也使生产的组织原则从市场与层级制转向了合作。在治理层面上,知识经济对具有组织集权与政治分权双重特征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由于知识的生产摆脱了对于物质资本的依赖,在组织与国家的层面上,价值与权力的统一都成为可能。进而,传统公私分界的合理性不复存在,以社会要求国家供给公共物品为基本内容的民主治理开始朝着以共同资源治理为基础的合作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5.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食物来源丰富、品种多样的现代文明社会,食品已不再单独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而是与科技、文化紧密相连。科技推动人类适应自然,同时也给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了危害,本文从科技作用的两面性,探讨在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食品科技应作出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人类思想解放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工作者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应在创新先进生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有着神圣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科技化、智能化、数据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人类正逐步迈入智慧社会.智慧社会顾名思义就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是以科技智能为基础的,例如当前社会倡导的"智慧经济"、"智慧政务"、"智慧生产"等.随着智能化的深入,智慧社会的社会形态相对于原先的社会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当前社会的组织架构呈现智能化、社会当中的个体生活以及交流都呈现智能化状态等.智能化给人和社会带来方便和进步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敏感化以及透明化,最终使得整个社会组织的高度解组,尤其是对当前阶段的基层网格治理法治化产生了较大的挑战.笔者以《社会治理:组织、观念与方法》一书为基础并结合 2020 年福建省社科规划特别委托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项课题"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法律问题研究"(编号: FJ2020TWRD002)阶段性成果,对当前智慧社会中基层网格治理法治化存在的挑战进行探讨,并以此为加快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田甲乐 《科学学研究》2019,37(9):1543-1549
知识民主为知识生产提供一条新的合法化路径,目的在于生产出具有确定性的、平等服务于所有人的、获得公众信任的知识,解决知识面临的信任危机。然而,民主从来不是无条件的,知识民主实践受到主体性和公共性的制约。前者体现在社会中公共精神、多元治理观念、学习型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对个体理性、责任、知识的要求,后者体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公共性程度差异和知识生产不同阶段的公共性程度差异。知识民主符合理论发展趋势和社会实践要求,具有发展的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它对传统公共政策、社会治理和民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需要超越知识生产中的利益纠纷,在更宏观的尺度得到考量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张新征  刘礼聪 《科技风》2011,(5):171+190
社会知识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首先是社会知识自身的问题;其次社会知识发展面临的最重大问题是它总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像自然知识会受到一致的支持;最后社会知识传播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大量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知识分子。社会知识重建实现了社会重建,也实现了人类思想道德和文化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包庆德  邱滟霞 《科学学研究》2006,24(Z2):448-453
科技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经济繁荣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绿色科技正是伴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大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其实质是一种可保持人类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是当今时代对科技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服务的方向性引导和生态化规范,它要求一切有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受到严格限制直至淘汰出局,而无害生态环境的生产技术将得到高度重视直至推广普及,从而加速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进程。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基础科学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作为知识和技术的储备,既保证为社会经济发展持续供给科技成果,又能拓展人类知识前沿并促进社会进步。当前,世界各国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性作用,科技创新政策和治理日益"以任务为导向"。未来基础科学发展更要关注基础科学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文章从社会需求出发,以人为关键要素,重点阐述生命健康、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改善、变革性技术发展和提升基础科学能力的方法等4个方面的基础科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以科技创新、生产管理、社会服务和教育培训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大量社会服务业并不制造有形产品,却能提供包括效率、便利、精神享受等在内的效用。社会服务领域的大发展已经造就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这就是服务经济。超越劳动价值论,确立劳动-效用相统一的价值论,就能使服务劳动及其价值得到充分的经济学解释。  相似文献   

13.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主要进展及对政策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德方  周华东  陈涛 《科研管理》2020,41(10):81-88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历史性交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向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亟需完善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要回顾,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八部分构成,总结了我国科技创新政策在强化要素、加强主体、完善机制、培育产业、集聚区域、优化环境、扩大开放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效,并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改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政策、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科技与乡村变迁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传统社会的相隔离、近代社会的相抵制、集体化时期的相适应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相融合四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发展不仅改变乡村治理方式,还会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效果。同时,乡村治理方式如果不能与科技推广相适应,就会阻碍科技发展和乡村进步。因此,乡村建设既要加大“科技下乡”的投入力度,更要加强“科技惠民”的制度建设,寻求科技进步与乡村良好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论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经济的到来必将使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必将给资源科学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知识经济时代的资源科学在内容上将主要研究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开发及空间配置对经济的影响,并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认识人地关系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资源科学的区域性将突出表现为研究的开放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资源科学的综合性将由侧重自然资源的研究转向社会经济资源的研究,更重视资源开发的系统笥;资源科学的国际性将倡导资源的系统观和全球观。在研究的方法上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资源科学的发展问题将表现为学科的创新问题、持续发展问题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黎常  金杨华 《科研管理》2021,42(8):9-16
人工智能在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诸多伦理困境与挑战,建立新的科技伦理规范以推动人工智能更好服务人类,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主题。本文从科技伦理的视角,围绕机器人、算法、大数据、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领域所出现的伦理主体、责任分担、技术安全、歧视与公平性、隐私与数据保护等问题,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治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分析,并提出未来需要在中国情境下伦理原则与治理体系的建立、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跨学科合作、理论分析与实践案例的融合、多元主体伦理角色分工与协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云昊 《科学学研究》2017,35(11):1601-1607
随着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型,科学共同体与政府、企业、公众之间形塑了一种以结盟、嵌套和公众缺场为主要特征的"漏斗"形治理结构。这一结构尽管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但却导致了社会风险的扩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加,加剧了科学与社会的紧张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科学技术是嵌入于社会的。因此,科学技术只有与社会保持均衡的张力,才能既造福社会又不危及社会。而要保持这种均衡的张力,就必须建构科学技术的对称性治理结构。立基于此,论文从科学治理已有的研究进路和实践历程出发,在对"漏斗"形结构进行建模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对称均衡的"菱形"治理新结构,认为建立分布式的"科学共和国"、重塑公众的功能与结构位置、确定四大主体的系统边界、发展边界间的中介组织和"科学掮客"、以及设置主体间的民主协商平台等是建构"菱形"治理结构的基本要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包括深圳在内的14个城市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并进行横向比较以及动态的纵向比较。根据测度结果,认为新时期深圳发展科技金融具备优良的金融业基础且社会科技创新氛围浓厚,但科技金融治理架构不健全,人才储备不足、结构缺乏科学性。针对发展科技金融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深圳应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科技金融集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快人才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