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给科研伦理带来诸多新的危机:受试者临床试验和疫苗开发医学伦理危机、新冠疫情“短科学”伦理危机和偏离科研伦理标准多重风险危机。这些危机的生成逻辑具有多重性,新冠疫情不确定性及恐慌心理引发试验伦理危机,新冠疫情紧迫性促生不合规科研伦理风险,新冠疫情政治化引发重大医学科研偏移。对此,科研共同体应加强科研伦理危机全周期治理、科研区链域场治理、疫情相关科研伦理审查程序规范化治理,同时应强化新冠疫情相关科研本真的严谨性和科研价值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科研大数据治理在促进科学发展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是提高治理能力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而突变是科研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现象。研究突变状态下的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有助于解决系统封闭、数据壁垒等问题。[方法/过程]借鉴突变理论中的尖点型突变理论,以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为状态变量,系统内生域科研大数据引起的熵增和系统外生域要素引起的负熵为控制变量,构建科研大数据治理模型(GM-SRBD),并对其机理进行解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治理过程可看作一个以突变性、随机性为特性,以模型上叶"无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基础,以实现模型下叶"有序态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为目标,以"预备阶—逐进阶—临界阶—突变阶"四阶段为治理过程,以"环境融合策略(E)—网络梳理策略(I)—文化多元策略(C)—规制完善策略(R)—技术促进策略(T)"(EICRT)为五位一体治理策略体系,从而促进科研大数据治理系统内外交融,并使科研大数据由无序趋于有序的动态治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科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亦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境和危机。现代科学的异化所造成的,已经不仅仅是科学自身的危机,而是包括自然、人和社会的全局性危机。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发展的主体,其伦理使命在于:以合理的道德诉求规约现代科学的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融合、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以及人类自由的实现,从而超越“科学危机”,实现科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顾昕  郭凤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7):1153-1160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治理离不开有效的科学传播。传统的科学传播是“赤字模式”,旨在通过科普以填补公众在科学知识上的赤字。这种模式割裂了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对所传播知识的准确性要求高而时效性要求低,缺少科学界与公众的对话。这种传播模式的缺陷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中显露出来:科学家对知识生产的高度重视和对科学传播的相对忽视,影响了科学界对政府和大众决策所需知识的供给;在有限的科学传播中,科学用语与社会语言的隔阂,引发了大众对疫情风险的误解。因此,社会治理体系建设需要科学传播从赤字模式向对话模式和知识共同生产模式转型,融合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在传播中充分考虑社会情境与科学情境的差异,实现及时和有效的科学传播。  相似文献   

5.
省域应急管理现代化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在地方的表现形态,兼具“过程性”“状态性”特征。湖南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增强治理韧性的理论逻辑、破解现实瓶颈问题的实践逻辑、护航“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的现实逻辑的必然。推进湖南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要实施5个方面的战略路径:纵深改革应急管理体制、系统巩固应急管理法治基础、着力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加快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全力打造专业化忠诚队伍。  相似文献   

6.
高校将科研成果奖励作为学术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的主要部分,以一系列科研成果奖励活动规约学术场城内的学术研究,诱发学术成果的“符号等级化”“等值兑换”等非常规的科研评价机制形成,使学术奖励从最初是一种激励高校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的制度,演化成为高校教师为获得学术奖励而开展学术研究的一种精神导向和行为法则,一方面激励、导向教师向学术资源丰硕的资本领域推进,另一方面也裹挟、诱导教师在学术生产中形成趋利避害、避实就虚、投机取巧等不好的研究惯习.由此,高校的学术场域内隐匿着多重危机:在奖励的追求中异化学术研究的动机;在奖励的逐使中化约学术研究成为附庸品;在奖励的判别中掩饰虚假的学术研究.为此,高校的学术研究要从“危机”中走向“转机”,需纠偏科研评价场域内有失偏颇的奖励机制,淡化科研成果的相关奖励,旨归学术场域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能够驱动政府治理已成为共识。大数据如何驱动政府治理需要回答三个基本问题:政府数据治理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应用场域有哪些,是否存在数据治理困境。政府数据治理内涵有要素论、特征论和功能论的三重界定。大数据驱动了政府治理理念、治理结构、治理方式与治理过程的变革,并在城市治理、环境治理、精准扶贫等领域发挥了作用。大数据也推动了政府决策理念创新、模式转型和过程重构。但体制桎梏与科技风险,工具理性与价值迷失,社会公正、数据意识与数据能力等多重困境导致政府数据治理进程阻滞。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科层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数据治理转型,大数据时代政企关系重塑,数据治理推进社会公正以及基层政府数据能力提升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科学基金制度对基础科研合作的引导效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冬梅 《科研管理》2010,31(4):98-101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合作研究在基础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础科研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阻碍是基础科研领域的“市场失效性”及基础科研团队的“专业单一性”;进而分析了科学基金制度在推进基础科研合作和营造合作良好环境方面的突出效用,分析了基金制度对于基础科研合作的促进机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协同治理是科研大数据实现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厘清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的维度与脉络,能更好地实现科研大数据协同发展,从而为科研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石”。[方法/过程]对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进行概念界定与特性分析,以此为基础构建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框架体系(CGFS-SRBD),从规制、技术、网络、文化4个维度分析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的活动机理,依据“初生—再生—共生—反馈—分解”五阶段,进一步提出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的实施路径。[结果/结论]研究表明,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是以层级相济性、迭代循环性、数据云化性、生态趋向性为特性,以规制协同为重要原则,以技术协同为能力基础,以网络协同为核心组成,以文化协同为内化实质,以“层链式”遗传响应路径、“阶梯式”携作迭升路径、“矩阵式”分化管控路径、“螺旋式”纵贯耦合路径为实施路径,以实现科研大数据从混乱到整齐、从无序到有序、总体向好发展为目标的动态、多维过程。科研大数据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路径的提出有助于在推动国家大数据战略目标的同时实现科研数据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东盟科研管理具有区域性、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特点,传统的科研管理文化已难以适应东盟科研管理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科研管理文化的创生环境,为东盟科学研究的管理文化提供了新的生成场域,东盟科研管理文化的发展渐向网络延伸.在网络环境下,拟通过深入剖析东盟科学研究管理文化形成的新特征和新特点,以东盟科学研究管理现状为基点,以“共生”为目标、理念,反思和探寻东盟科研管理网络文化圈的生成及创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吴爱民 《科技风》2015,(5):269-270
从"管理"到"治理"的突破,改革背景下"国家治理"的内涵,新阶段"国家治理"的实现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厘清的几个问题。新阶段"国家治理"实现的途径是什么?只有有效地让执政党融入社会去实现党的科学领导,切实打造阳光政府,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规范行政执法,实现社会治理的内在协调。  相似文献   

12.
由科学不确定性所引发的负面后果是现代政府风险规制的重要对象。在疯牛病危机与转基因作物争议的压力下,欧盟进行了风险规制改革,并确立了以风险预防为基本原则、以风险分析为基本框架、以信任重建为主要目标的风险治理模式。欧盟风险治理的核心在于重塑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兼顾科学理性与民主政治的回应性与责任,从而体现了"专业知识的民主化"诉求。欧盟改革经验对中国的启示在于需要破除科技决定论思维、调和风险规制中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建立有效的风险沟通机制并保障公众的实质性参与。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生态安全危机与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学芳  臧志彭 《情报科学》2008,26(5):767-773
信息时代的网络文化是一种技术文化,是新媒介技术与文化主体交融的结晶,表现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标志的生存状态。而恰是这一生存状态带来了新的文化安全问题,即网络文化生态安全危机。它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多样性危机、网络信息污染危机、信息膨胀与信息短缺导致的网络文化生态结构危机、网络安全危机、网络生态个体危机等方面。因此,在信息时代,维护网络文化生态安全要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以绿色的网络文化生态为目标,正确看待网络文化,并通过宏观层面的政府、中观层面的行业组织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协同治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狭义的“电子治理”的含义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对公共事务领域进行治理.狭义的电子治理主要指“政府电子治理”。政府电子治理的实施,其价值主要表现为.电子治理有利于政府管理改革的新突破,电子治理既是发展机遇,也是发展工具,电子治理建设是引领社会全面变革的工程,电子治理将拉动内需,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电子治理实施中要注意以下8个要点的贯彻:应用为本、建立管理体制、整合资源、避免重复、与时俱进、创新观念、遵循标准、注重信息安全、以人为本、引导市场介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重问题.在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单独依靠政府力量是不够的,非营利组织自身的特征使其在处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但是由于我国环境限制以及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仍需要通过政府扶持和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能力建设,最终使得非营利组织能与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相互合作,顺利解决公共危机.  相似文献   

16.
基础研究是重大原始创新的动力之源。由于基础研究具有探索性强、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因而其本身极其依赖特定政策、法律及制度体系的保障。作为世界基础研究强国,美国基础研究的治理过程中坚持法治性特征,其法律治理过程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1)美国基础研究体系构成及相关的法律依据,美国基础研究体系是高度复杂、动态的系统,包括主要致力于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美国科学基金会和广泛考虑国家安全、社会发展需求的“使命导向型基础研究”机构;(2)不同类型基础研究在实施中的法律监管框架不同,自由探索基础研究和使命导向基础研究项目在资金来源、资助协议形式、经费构成及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法律规则。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发展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独立战争后在实施了以“自由发展为主、政府立法为辅”、鼓励科技发展的政策,促进了美国早期经济的发展。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强化了“国家干预”的科技政策,加强了对全国科学技术的规划和领导。苏联人造卫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政府实施了一切服从空间争霸的科技政策,出现了科技的“繁荣时期”,却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不协调。70年代削减国防科研,增加面向国民经济的科研。由于商品丧失竟争能力,80年代的科技政策强调科学研究应尽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商品竟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府退出和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表明,非理性社会因素一定程度上阻碍地球科学自律性发展,以地学家为中心的地球科学场域能够有效化解外部干扰。地球科学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科学因子不断增多、场域结构逐步扩大,作用力关系日益复杂,放大了社会因子的他律性影响。杰出地学家刘东生的科学实践表明,科学精神、科学习性、科学资本和社会生产、国家体制、国际化进程等内外因素能够形成地球科学场域的良性运作机制。地球科学的自身内涵和社会功能日益丰富,维护它的自律性发展有助于准确认识地球系统演化机制,深化人地耦合关系新认知,为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20.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被强调,而政府应对频发的突发事件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管理是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科学地评价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有助于推进政府管理能力,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应急管理的评价性研究成果,采用WSR系统方法,系统性地构建了由四个一级指标及其下5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政府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性,建立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模型对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长沙市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实际应用,表明该评价方法操作性强,对整体数据的运算性强,能科学、客观、有效地对横向政府间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