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档案价值鉴定(以下简称“档案鉴定”)的“回溯”观和“预测”观,从形式和字面上来看,两者好像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从档案鉴定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它们却正如一个圆上的起点和终点,是完全能够统一起来的。 一、两种观点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档案鉴定实践和继承发展的创新过程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档案工作重要论述有其严密的生成逻辑,丰富的核心意涵,以及明确的实践向度。生成逻辑回答了这一重要论述“由何来”的问题,在理论上赓续了马克思主义档案观,在文化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档案思想,最终生成发展于习近平在地方及中央工作时的具体实践。核心意涵指明了档案工作“怎么看”的问题,包括档案价值论、档案地位论、档案党性论、档案治理论、档案服务论。实践向度指明了档案工作“怎么做”的问题,即坚持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这个根本原则,做好“两个服务”,践行“三个走向”,推进“四个体系”建设。习近平关于档案工作重要论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新时代做好档案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档案价值鉴定(以下简称“档案鉴定”)的“回溯”与“预测”,从形式和字面上来看,两者好像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从档案鉴定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它们却如一个圆上的起点和终点,是完全能够统一起来的。对此,本文再作深入探讨。一、两种观点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档案鉴定实践和理念继承发展的创新过程档案鉴定回溯观和预测观的出现与论争,既是不同档案实践作用于档案学认识的结果,也是档案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新旧理念的必然碰撞。首先,两种观点是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档案实践的理论创新,反映了档案学人在档案价值取向上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剖析档案编研工作中编辑与研究两种形式的不同价值取向和社会需求呈反向变化的趋势,论述了当前档案编研亟需转变注重档案编辑的传统工作模式,大力开展档案研究的必要性.并据此建议档案研究应采取与专业史学研究相区别的差异化工作思路,以讲述尘封往事、普及历史知识作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档案学者为什么要具有大历史的视野和档案史学者如何参与大历史的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说明了档案史研究与大历史之间的关系,从大历史观的角度说明了档案史在档案学中的基础地位;较具体地阐述了档案史学者如何在本学科范围内、一级学科范围内参与历史研究,以及如何参与各种专门史、断代史和文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兰克史学的档案取向及其在欧美和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克被誉为“19世纪世界史学界的泰斗”“、近代史学之父”,而他的史学成就离不开他“如实直书”的治史主张和作为“第一个善于使用档案的人。”由于中国近代史学也深受兰克思想的影响,从本文所举的那些认同兰克思想的学界巨子中,我们读到近代档案“双元价值观”的建立以及内在的哲学根柢和审美取向,也看到兰克思想的深刻影响。认识兰克史学的重档特征及其意义,对于深入分析我国档案事业的近代转型和档案学兴起的文化成因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档案与建设》2008,(1):30-31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工作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愈来愈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重视。近年来,在省档案局的关心指导下,镇江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历史负责、从现实出发、替未来着想”的精神,把档案工作放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镇江”的全局中来统筹安排,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将对档案工作及档案部门的关心与重视落在全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急要之处。  相似文献   

8.
当国内史学界从介绍国外现代口述史学、肯定口述史料价值,到从事口述历史实践、收获累累硕果之时,档案界却还基本停留在对口述史料的探讨与争论阶段。虽然也有越来越多的档案界同仁认同口述史料的档案价值,但档案界从整体上似乎还未做好将它“收编”的准备。面对口述访谈形成的大量的录音、录像带、转录文字稿、最终的完成稿以及受访者与访谈者签定的相关法律文书.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档案形成者、档案本体、档案工作三个方面分别论述档案与社会正义的关系,对不同方面的主体对社会正义的建构作用、彰显作用、弘扬作用进行说明,以期深化对档案与社会正义密切联系的理解,保障与档案相关的各个环节从正义角度出发,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 ,档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已成为档案界及社会各界的共识。但目前档案工作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有诸多不相适应之处 ,档案事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新的世纪已经开始 ,档案工作如何适应形势 ,面向新世纪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相当现实的问题。一、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按照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 ,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实事求是 ,加快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建设 ,保持档案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制…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历史和档案文献研究为例,对档案研究中的"过程说"进行阐释。从档案是历史存在过程的客观呈现形式、档案文本的解读与利用须从历史存在具有的过程性角度进行及档案与历史存在具有"过程"统一性三个角度,对"过程说"适用于档案研究的基础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以"过程说"作为档案研究的方法,不仅能够为档案的整理工作提供指导,也能够通过对历史存在时间和空间及档案形成范围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档案的"泛化",并促进档案文献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王金玉是颇有功力的档案史学家,他一生孜孜不倦,专心研读古籍,深入挖掘史料,不仅为中国档案史纠偏,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开创了档案断代史研究的先河,丰富了中国档案史的研究成果。王金玉所著的《宋代档案管理研究》一书,首开我国档案史朝代专史研究的先河,其中对"千丈架阁法"错讹的纠正以及对古代档案机构、档案官员和档案思想等的详细考证,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档案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历史时空的逆向建模和回溯是推进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智能化档案数据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多重需要。本文在介绍欧盟“时光机”等城市时空回溯类数字人文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城市记忆工程”和“逆向工程”理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概念并对其学术内涵、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是城市档案管理部门及公共文化机构以收藏和保存的历史档案文献为依据,通过语义数据反向推导和关联融合,在网络空间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模拟社会活动过程,构建城市时空本体数据集,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和利用的过程,是我国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领域,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4.
崔杰 《档案管理》2016,(5):12-14
目前,学界对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已度过仿制阶段,构建档案领域专有的元数据核心集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剖析了“魂系历史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一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二是尊重有机联系或整体联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规律,提出了从“魂系历史主义”视角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机理。它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一个“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pursues the varying understandings of the photograph in archival literature. An in-depth review of the scholarship uncovers several possible reasons why archivists and those writing about photographic archives apparently continue to struggle with the photograph, including: the sheer difficulty that photographs as an elusive medium present; past debates about photography in art history, history, and archival literature; and the challenges that the photograph as an evasive document presents to the contradictory nature of archives themselves and to conceptions of archival science. Having evolved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photographs that conflated content with meaning to postmodernist notions of contingent and plural meanings in which photographs participate, archival writings on the photograph hold promise as they begin to tread the waters that Schwartz charted in the last 15 years. This paper follows that historical progression in order to trace the discourse on photographic archives that has emerged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im SchlakEmail:
  相似文献   

16.
林林 《档案学研究》2015,29(1):76-79
口述校史档案是学校历史发展的重要记录,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由于我国高校口述校史工作起步较晚,且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研究口述校史档案的征集原则和策略,逐步建立起口述校史档案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档案所固有的社会记忆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并推动了社会记忆的数字化进程,从而不可避免地与被遗忘权产生冲突。起源和发展于欧陆地区的被遗忘权,旨在擦除过时、失真的个人信息,用以回应数字化记忆带来的遗忘难题,但鉴于被遗忘权对档案事业的潜在影响,该项权利的推展受到了欧洲档案界的冷遇。从中国实际出发,我国引入被遗忘权具有现实可能性,而调和档案事业与被遗忘权之间的张力,需要运用利益衡量的方法,并根据衡量结果将档案事业区分为保管和利用两个层次,档案保管应超然于被遗忘权的行使,档案利用可以有限制地适用被遗忘权,从而就档案信息所关联的社会历史进行智慧记忆和遗忘。  相似文献   

18.
《周礼》是先秦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史料,作为描述国家行政体制类著作,它涉及大量档案方面的内容,对档案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档案界在运用《周礼》档案史料方面,既卓有成效,也存在着一些误读和误用问题。笔者从档案史料学角度,借助语言文字演变规律、二重证据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周礼》的成书时间、内容、天府、龟室等史料误读问题做出了较全面的梳理。指出《周礼》约成书于战国或秦初;区分了《周礼》内容中先秦制度的实录与作者主观设计两部分不同性质的内容;指出“天府”兼有职官和机构名称两重属性,以及“龟室”为保管待卜用龟之处所,而非存放甲骨档案的库房。  相似文献   

19.
闫静 《图书情报工作》2023,67(1):108-116
[目的/意义]随着原“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正式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原3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档案学亟需进一步解析和思考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探索如何继承和发展档案学的学术传统。[方法/过程]通过历时性分析梳理档案学近百年来的学科独立化历程、学科归属的变迁对学科发展的影响,通过共时性分析梳理档案学的学科特质,提出档案学在未来发展中“创新”的同时不忘“守正”。[结果/结论]需要档案界在一级学科更名背景下进一步明晰档案学科发展取向、学科发展指归和学科发展使命,在“创新”的同时坚守档案学科的独立性、坚守档案学科的“历史品格”、坚守档案学科专业化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representations of ethnicity and immigration in mainstream American and Canadian archives since the 1950s. It identifies three main periods of evolution of these ethnic archives: the era prior to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1960–1980s and the 1990s and beyond. Relying on an understanding of archival collections as social constructions anchored in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s,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variou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ed ethnic archives over time, especially as they relate to changing scholarly and popular conceptions of ethnicity in North America. It pay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fields related to immigration and ethnicity and of postmodernist archival theories that challenge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archives as evidence of the past. It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archives and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is dialectical: not only are they affected by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developed and managed, but they also have an impact on that context as they favor certain conceptions of ethnicity and types of ethnic group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Both curators and users of archival materials should therefore pay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processes that wen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se archives to avoid falling victims to the illusion of ethnic authent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