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论科技治理     
科技治理是公共治理理论在科技管理领域的延伸,理论背景包括科学治理、技术治理和府际关系理论。科技治理的特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纵向和横向科技活动的复杂结合,这种结合又分为协同、依赖、导向以及耦合等四种政府间科技治理关系。科技治理对我国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黄志雄 《科学学研究》2020,38(3):430-437
以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创新发展规划》为标志,中国地方政府陆续制定并颁布了各自创新发展规划。但是从出台的规划方案来看,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策略选择还远远没有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处理解决好国际、中央与地方,地方内部之间的利益统筹关系。为此,下一轮规划仍然需要统筹梳理国际间的创新要素博弈战略,国内创新要素流动安排,以及地方内部创新要素分配等利益关系为价值取向,围绕“突出中央政府的全面主导、创新政策国际化的衔接,推动创新载体改革为重点对象”等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3.
国家实验室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水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原始创新的平台。如何强化目标导向的国家实验室战略性基础研究,并与产学研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提高我国前沿技术和战略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我国国家实验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是美国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的核心力量,在世界同类机构中处于领先地位。基于基础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战略性基础研究组织运行模式及产出特征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研究发现,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基于明确的战略定位和研究方向,组织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在经费投入结构和研发团队结构、基础研究产出水平、学科领域布局等方面各具特点;国家实验室通过与政府、非营利机构、大学和企业以及国家实验室之间的合作开展协同研究与创新,同时开展差异化的国际合作研究,形成以发达国家为主、并不断加强与中国合作的国际合作模式。研究结果对我国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开展战略性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深入调研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建的一批不同类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联盟,对其功能定位和建设路径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可能在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合作生态网络体系、促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协调设施运行管理以及协同开放数据共享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其建设路径可能是科学家主导,也可能是政府主导,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会尽可能将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进来,确保设施的发展能惠及多方面。并提出组建中国基于加速器的光源技术联盟,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优化光源设施的协同管理,供政策研究和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使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深入调研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建的一批不同类型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战略联盟,对其功能定位和建设路径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盟可能在协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合作生态网络体系、促进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协调设施运行管理以及协同开放数据共享等方面发挥较好的促进作用,其建设路径可能是科学家主导,也可能是政府主导,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会尽可能将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考虑进来,确保设施的发展能惠及多方面。最后提出建议组建中国基于加速器的光源技术联盟,创新组织管理模式以优化光源设施的协同管理,供政策研究和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童锋  陈敏  林林 《科技管理研究》2018,(23):131-136
国家实验室建设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性举措,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国家实验室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一是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二是学术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冲突的内部根源是不同的文化特征,外部根源在于领导者特征因素、员工行为因素和外部促进因素。实践表明,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实验室管理绩效,但其消解是困难的。国家实验室成熟的标志在于其管理文化的作用机制建立和完善,各利益相关者要遵循文化冲突、融合的规律,采取恰当的文化整合策略,使之成为提高国家实验室管理运营价值倍增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7.
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是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亦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需求。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剖析了区域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演化机理,构建了以军工企业、民口企业和地方政府为关键创新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并以黑龙江省为例开展了数值仿真。研究表明:(1)合理的成本分担情况下,即使地方政府不直接介入协同创新,两者仍会选择继续合作开展科技协同创新。(2)公平的利益分配有利于促进军民企业协作,利益分配极端失衡的情况下,政府倾向于直接介入协同创新以维持系统稳定。(3)地方政府是否进行财政补贴以及补贴力度强弱不会对军民企业协同创新演化方向产生根本性影响,但适当的财政补贴有利于促进系统正向演化。本研究基于创新生态视角进一步丰富了军民融合创新理论,为地方政府深化军民协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国家需求、优化创新布局是国立科研机构在新时代担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的现实要求。文章重点讨论4个问题,即:什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达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举措和镜鉴;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国立科研机构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任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面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和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从创新基地、协同创新组织、分配机制改革、资源整合、绩效管理等方面研究地方科研机构的创新体系建设,分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实践,提出新时期地方科研机构战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视角,系统梳理和分析经济增长、双轮驱动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关系、理论演进以及中国的实践。综合国内外经济增长与创新发展的理论演进历程分析,逐渐凸显微观创新筑基、中观制度赋能和宏观战略驱动的多层次协同趋势。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双轮驱动、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作为双体系支撑协同于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实践中形成的"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创新发展模式,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了"深化创新驱动强战略支撑"和"深化全面改革促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和实践逻辑,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协同、技术经济范式与制度体系优势协同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技术经济环境,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成为构建新的发展动力系统的核心内容,多主体参与、多层级互动、多中心、网络式的创新治理格局以及全方位、系统性、协同型的失灵现象综合治理模式亦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因此,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双轮驱动+双体系支撑"的创新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特色创新理论,为深入推进创新治理体系改革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并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冲击提供保障,也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引。  相似文献   

11.
摘要:本文基于LDA主题建模和Logistic回归等文本量化分析方法,从政策主题、政策工具及创新价值链等三个维度对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区块链政策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中央政府主要运用法规管制和技术基础设施两种政策工具,重点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环节,而地方政府主要运用试点示范与资金投入等政策工具,重点关注区块链产业应用环节。为更好地促进区块链技术协调发展,应当优化政策工具结构配比,强化人才建设和技术支持;完善环境型政策工具内部结构,提高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应用比重,构建与创新价值链相应环节高度匹配的政策工具组合。  相似文献   

12.
对地方政府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需要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在应对市场失灵、承担战略使命、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抢抓机会窗口等方面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并提出地方政府的角色应定位在争取中央政府支持、扶植区域内大企业、帮助建立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建立非赢利性中试产业实验室、领先消费等方面,为地方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实现形式分为萌芽、准备、建设和高级四个阶段,制度化的生态责任和义务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步骤和重要途径.因此,构建生态义务制势在必行,生态义务理应成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从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视角,文章界定了生态义务制的法制内涵与特性.作为新型的义务形式,生态义务制可以与其他宪法规定的义务制有效联结起来.文章认为,生态义务制的实现关键在于:一是从法律关系明确生态环境的责任客体和责任主体;二是从制度上设计出履行生态义务制度的框架与运行机制.生态义务制度的实行,需要动员包括政府在内的全民责任.政府作为公权力组织,负有生态规划、管理与购买三大政治责任;不同形式的个体与组织,基于法定社会责任或基本伦理道理,也要依法履行与承担各自相应的生态义务.  相似文献   

14.
徐圆  施永莉 《科研管理》2021,42(3):131-138
本文以11个城市群规划的颁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创新视角考察城市群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推动作用。(2)原先集群程度和一体化程度越高、内部技术水平越接近的城市群收益越大;相比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规模越小的城市在城市群规划实施后创新活动的增长更明显。(3)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城市群规划能够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打破物理边界,寻求区域创新合作,促进内部一体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5.
孙岩  张备 《科研管理》2022,43(6):84-93
如何破解运动式治理的弊端是环境政策执行领域关注的重点。立足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这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本文选取了40个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环保督察下典型失败和优秀案例,构建了契合环保督察实际的环境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运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地方政府突破“运动式”的弊端,实现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首先,运动式治理特征明显的专项行动、市级领导重视、专项小组是环保督察下政策有效执行的入场券,文章肯定了运动式治理对环境政策执行的重要意义;其次,研究发现了政策有效执行的三条路径:“内部驱动型”、“协作驱动型”和“监督驱动型”,并进一步指出内部监督应成为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工具,并且在环境治理中制度设计的作用要大于治理资金的投入;第三,环境问题属性不同会引发领导重视和公众关注之间的替代关系;第四,总结了环保督察下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有效执行的发生逻辑:被动开启——问题识别与策略匹配——持续跟进。文章进一步指出,对于当前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而言,要从问题出发合理搭配政策执行工具,逐渐摆脱政策执行中的控制思维,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社会与公众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决策者和社区公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构建适宜的生态补偿机制日益成为解决自然保护区所面临问题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社区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方法和实现机制。研究表明,保护区大部分农户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影响。从总体上看,自然保护区设立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保护区大多数居民收入的增加,他们也没有因此得到应有的补偿。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居民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资金不足,由此带来保护区保护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表现为保护与社区经济收入的冲突、耕地面积减少与剩余劳动力增加的冲突。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开发利用保护区资源,给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很大问题。研究探讨了在海南省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包括补偿原则、补偿主-客体的确定、补偿标准制定、补偿手段和实现机制。确定了基于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和农民受偿意愿两个因素的补偿标准,明确了人类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方式和补偿金收取渠道、支出渠道以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提出了构建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廖直东  姚凤民 《科研管理》2021,42(11):110-117
    文章结合中国专利行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和中国式分权背景,剖析了省级地区间专利行政保护策略互动的形成逻辑,并采用一般空间计量模型(SARAR)对省级地区间专利行政保护策略互动的类型进行了识别。结果发现:(1)在中国式分权背景下,受制于资源流动约束,以及受自上而下的经济和政治压力的驱动,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官员会竞相提高本地区的专利行政执法力度,形成了相互模仿的地区间专利行政执法策略互动;(2)基于2002—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在地区专利行政保护方面我国地方政府间的确存在相互模仿的策略互动,相邻地区间的专利行政保护能够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8.
陈志峰 《资源科学》2019,41(12):2205-2215
实现制度功能生态化的能源消费税和用能权交易制度都是促进能源节约的重要手段,但无论理论基础还是作用对象,两者均体现出同一性,造成环境成本重复计算,进而导致制度冲突。本文运用税收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认为能源消费税和用能权交易制度有着协调使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而通过两者对比,本文得出结论:用能权交易凭借总量控制手段和从量规制原则实现了节能目标的量化,将用能权设置为私人权利的做法激发了企业积极性,相比能源消费税,用能权交易理论上可以更精确地实现制度目标,提升节能效率。而能源消费税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技术要求和配套机制方面也低于用能权交易,因而可以比用能权交易更有力地保障制度目标实现,并可以在难以满足用能权交易实施条件的范围内实施。因此,用能权交易和能源消费税在实施时应当因地制宜、区分阶段和对象进行制度选择,建立起包括制度选择机制、分配联动机制、综合执法机制在内的综合协调机制,从而让两者共同推进能源节约利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普罗米修斯》2012,30(2):93-104
Recent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are implementing a range of strategies intended to maximise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growing global stem cell bioeconomy.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is: on the one hand, the global expansion in neoliberal economic policy since the 1970s has resulted in an increasing reliance on the free-market economy for national growth and prosperity;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crisis of the ageing population and the spiralling costs of healthcare have placed increasing pressures on governments to rationalise precious resources. By indicating support for the growth of nationally competitive industries in a new technology that promises to revolutionise healthcare, such as stem cell science, governments are able to meet the twin demands of neoliberal economic policy and care for the health of national populations.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K, China, India, Singapore and Australia were among the first to develop deliberate strategie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ir local and regional stem cell industries. While most strategies contain quite similar elements, there is yet to be any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how effective they might be at building support for the stem cell industries. Drawing on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2009, this paper will examine how stakeholders engaged in the stem cell sciences in one of these locations – Australia – view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te strategies from the front-line of the stem cell innovation process. The aim here is to identify what evidence exists to support specific strateg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闫佳彤  黄书培  李文龙 《资源科学》2022,44(8):1723-1734
节能降碳技术的推广涉及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主体博弈。为探究“双碳目标”下各级政府与高耗能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本文构建了高耗能企业、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探讨了三方主体在节能降碳工作中的策略选择。研究发现:①在影响企业是否选择使用节能技术的众多因素中,节能降碳技术的使用成本和降碳效率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②在使用碳税政策促进企业降碳的过程中,补贴设置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政策效果产生消极影响;③提高地方政府对碳税收入的共享比例可以保障其对当地企业的监管力度;④主体选择某种策略的初始概率不会影响博弈的结果。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首先,应围绕使用成本和降碳效率两个关键因素,加大绿色技术的研发力度;其次,征收碳税的同时应分行业进行差异性补贴发放;最后,因地制宜地保障地方政府对碳税收入的共享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