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派小说《喧哗与骚动》作为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通过纷繁的意象体现了小说之美。小说的叙事结构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作家的创作技巧。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表现手法兼容并包、对已有技法取长补短、大量使用象征隐喻的技法、借鉴现代主义漫画的手法,对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从叙事隐喻与叙事功能的视角对《呼啸山庄》中的风意象群进行解读,认为在《呼啸山庄》中,风以及类似风或与风相伴随的物体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风意象群,它是小说文本中激烈的情绪与情感宣泄的叙事隐喻,既具有维度又具有功能,其维度构成了作品思想内容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体现在叙事隐喻的主题化色彩。风意象群的叙事功能体现在破坏一系列稳定性的环境,而文本对不稳定性因素进行解决则推动了《呼啸山庄》的叙事进程。  相似文献   

3.
《外婆的日用家当》(Everyday Use)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运用叙述的角度和手法来表现文章的意义。本文从第一人称见证人的叙事方式、女性主义叙事视角、隐喻的叙事技巧和反讽的叙事技巧四个方面探讨小说的叙事美学特点,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意象化”客观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在西方现代小说家笔下只是诸多叙事技巧中的一种,不一定成为小说中的主要叙事方式,但在张爱玲手中意象则成为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张爱玲的“意象化”客观叙事是一种既能继承中外文学传统,又能满足现代读者阅读习惯的叙事方式。从叙事角度考察张爱玲小说意象兼顾了意象意义的分析,更重要的是从“意象化”客观叙事带来的形式美进行剖析,由此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文体风格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家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作者在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技巧时,从四个方面即意识流与现代诗意象的结合、情节交待与意识流动的交替展示、社会现实与“内心真实”的交融、意识流与象征手法的结合,说明了作者在对新感觉派、西方意识流及传统文学中的意象、情节及象征手法的整合中,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流”小说的特色,但他这种特色不可避免地具有肤浅性和世俗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中的“劈柴”意象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分别作为两部小说核心的日常意象,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首先,它们共同为小说奠定了日常化的叙事基调;其次,这两个意象蕴含重要的结构功能,从表层结构来说,它们具有线索功能,从深层结构来说,它们含有揭示小说主题的功能;再者,这两个意象还有反讽功能,作者立足于“形而下”之基,直指“形而上”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7.
对《达洛维夫人》,评论家们一直认为其中丰富的意象描绘含有矛盾性、悖论性。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作品中早已采用了矛盾写作手法。因为小说充满悖论性的诗意隐喻,往往造成阅读的困难,本文试从《达洛维夫人》中的隐喻研究入手,探索伍尔芙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其中,窗户的意象、钟声的意象和起伏运动意象作为本文主要探讨的三个具有悖论性的意象隐喻,将有助于揭示伍尔芙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和她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现代生活矛盾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鬼子的中篇小说《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是他的“悲悯三部曲”之一。小说中内聚焦的叙事焦点、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以及重复、隐喻、象征等写作技巧的运用,体现了作者的高明与高超之处。  相似文献   

9.
萧红小说中的太阳意象绵密奇崛,多采丰盈,寓意苍凉邃远.其叙事功能表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描述性功能.指太阳意象仅作为单纯的自然现象的环境描写出现,为作品提供时间背景,创造氛围;其二是隐喻性功能.指太阳意象既是温暖、正义、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又是挣扎在“生死场”上底层民众艰难生存图景的外显,更是暴戾社会男权专制的写照.透过太阳意象,萧红展示了小说创设的情境氛围,更突显出她对民众疾苦的凝视和同情、对男权专制强有力的痛斥和鞭挞.  相似文献   

10.
东西总是力求挖掘“身上响了一下”的东西作为自己小说叙事的标准,隐喻就是他实现这一创作目的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小说中有着独具特色的叙事隐喻,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无法离开隐喻,无一不暗示着某种深远的寓意。在他的系列小说中,存有几个缜密、诡秘的隐喻体系,即性的隐喻、病的隐喻和境遇的隐喻等。  相似文献   

11.
蒋磊 《语文学习》2023,(11):42-45
<正>鲁迅在创作《祝福》时运用了回旋叙事这一典型的叙事手法。所谓回旋叙事,指文本围绕意象、人物、情节等叙事要素的回旋复现,进而生成一种全新的意义标志。这种意义标志在小说中发挥“向导作用”,即“紧紧跟随主题成分把我们引导到相关的象征,探索故事内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思想”[1]。鲁迅通过意象、  相似文献   

12.
D.H.劳伦斯认为所有的艺术实质上都是象征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反复出现的“森林”意象,体现了劳伦斯写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本文将以“森林”意象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包括古老阴郁的森林形象、绿色的森林象征、伊甸园的隐喻,以及森林作为人体本身的喻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说明隐喻是鲁迅小说《药》的主要叙事手段,并通过分析“康、人血馒头、坟”几个隐喻,重新分析《药》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4.
入话手法是古今中外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叙事策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入话”,在外国古典小说中是“故事套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从精英文学到通俗文学都使用了入话的手法,催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元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小说的入话手法。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围绕男女争战故事中的女性,铺写了月、花、饰物、颜色、音响、戏曲六个意象群落,它们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更大的女性意象群落。就后三个群落而论,它们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意象化”客观叙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颜色因其存在广泛,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承担的叙事功能最多;音响中的贩声是一个独特的叙事时间意象;戏曲则给小说带来互文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结构和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话语和叙事伦理四个方面对奈保尔小说《米格尔街》的叙事艺术进行分析,表明除新颖的内容之外,别具特色的叙事手法使《米格尔街》更加真实地呈现了“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家族小说借助民闽史现和文化视角,通过强化汉语言的隐喻功能和文化积淀,扭转了过去家族小说叙事中的直线时间意识,并在以往侧重转喻功能的横组合叙述流程中追加叙述过程中的文化隐喻力量,使小说文本内部呈现明显的文化共时性特征。在特定的文化视角下,采用特定的叙事策略模式,诸如意象叙事、预叙等,使小说获得醇厚的文化韵味和相对独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皖籍先锋作家潘军小说中的“水”叙事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对自然景物之“水”及其变体的描写,还是对现实历史的思考,抑或女性形象的塑造,最终都指向一个终极隐喻,即由“水”而寄寓的那种对生命状态和人生境界的思考与洞察,从而赋予“水”这一传统意象在叙事上具有了新的审美意蕴与魅力。  相似文献   

19.
李巍 《语文知识》2008,(3):94-96
“吃饭”由“用餐”义引申出“维持生计”、“生活”义。这其间有着复杂的认知过程。文章尝试着从意象图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对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马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6):99-102,121
余华先锋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实现了对意象最为深层的内涵——意外之味的生发,这一叙事技巧在意象组合方式的运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实验性;进一步看,其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法渗透着哲理思考的特点使其作品的意象组合具有梦幻性和流动性浑然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