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是当时中国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把创办学校教育作为在华传教的重要辅助手段,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文章以晚清来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示范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参与者;传教士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宋秋蓉 《江苏高教》2003,(2):116-119
在近代中国 ,私立大学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发展了特色学科、扩大了中外教育交流、张扬了高等教育个性、开创了高等教育风气之先、促进了公立高等教育的完善 ;与此同时 ,在改造政教合一的社会传统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并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近代中国新生的市民社会的力量。明确上述历史事实 ,对于我国当代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不无启示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自熊明安的《中国高等教育史》问世以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在研究上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宏观研究,近代中国大学的个案研究.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以及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研究。由于中国近代不同区域发展状况各异.从大学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的角度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明晰地了解影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很多具体的区域性人物和事件,并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和客观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近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教育,是西学东渐的“舶来品”,也是传统高等教育变革的结果。在废科举百年之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科举学丛书,厦门大学副研究员张亚群博士的专著《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就是其中之一。该书系统考察和论析了科举考试的变革、废止与近代高等教育演化的互动关系,揭示科举变革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规律及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史料翔实,文笔简洁,拓展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领域,是“科举学”与教育史研究的一部佳作。本书一大特点是,独辟蹊径,系统深入。它从科举变革的视角,深入考察、分析近代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6.
广东高等教育崛起于近代.在近代的历史条件下,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依靠地理优势,发挥地方力量而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地方化的历史趋势,以及民国时期集多方力量,共建高校优势;坚持标准.质量取胜;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成功做法,对当今广东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外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比较研究张斌贤本文拟从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机制的角度,对中外(特别是中西)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初步的解释。一、高等教育发展的渐变与突变从世界范围内看,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大致上可以分为...  相似文献   

8.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方高等教育的传播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形成朱国仁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文化大潮和西方高等教育的不断传入而逐步形成的。我们虽不赞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是完全照搬西方的”这一观点,但西方高等教育的实践与思想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形...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史实为基础,回顾了古代高等教育、中世纪大学、近代高等教育和战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的演进历程,肯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办学机构、入学机会、教育内容、层次类型、目标与过程等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回溯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加剧,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的研究聚焦于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近代新式高等教育和新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流动的关系,注重高等教育机会考察、重视高等教育分流探讨、突出社会影响因素挖掘、强调二者相互关系分析,但在研究内容上,二者有机统一少;在研究对象上,内在机理研究少;在研究方法上,定性定量结合少;在研究视角上,多种学科观照少。展望我国高等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流动研究,我们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做好质量结合探究,强化多维视角剖析,致力互动机制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