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八股文是明清两代最重要的科举考试文体,但它并不等同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弊端不能成为否定八股文体合理性的理由。八股文的模式规范与认知的思维规律互为表里,它的结构安排极典型地体现出了论说文的思维模式。借鉴八股文模式的写作训练,不仅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且也为议论文写作的初学者提供了简捷的入门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提到的关于“科举制度”方面的内容有:第一,“唐进一步完善了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科最为重要。”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了茫然的感觉,隋为何开创科举制,唐发现有那些弊端需要加以完善?第二,“王安石变法时,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课本只提到学校改革,没有提到科举改革,师生都无所适从。第三,“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八股是一种什么格式,师生看似明白却不明白。为了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很有必要对这方面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国家用考试选拔…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文化灿烂多彩 ,特别是古代的各种取士制度和考试制度就多种多样。战国以前以世袭为主 ;有的则靠游说获取地位 ,发挥才能受到重用 ;汉代时采用察举 :下诏逐级推荐人才 ;或征诏来朝作官 ;到了魏晋时代又分为九品中正制。但这些选拔人才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一定的局限。隋唐明清采用了科举制度 ,正式用考试来录用人才 ,选拔官吏。这种科举考试当时还是较严历的 ,只是时间一长就难免出现了多处弊端和局限 ,有的甚至毒害着当时的知识分子。科举取士的历时较长 ,四级考试制看起来是相当科学的 ,但一了解 (读古书 )就知晓单从时间跨度上来…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是种用考试的办法选官取土的制度,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久,同时也是最主要的一项官员选拔制度,是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部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作为官员选拔录用办法,从隋以前的荐举到精以后的科举考试,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无疑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但是,科举制度既然是一项封建的政治制度,就不可能没有弊病,尤其是考试内容的选择,从唐朝至清朝就一直存在着“所学非所用”的问题,随着村建制度的日益腐朽,科举制度也日趋败坏,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加强专制主义的政治需要,考试内…  相似文献   

5.
明清以降,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愈益显示出它的腐朽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祸害。至清末,改科举、兴学校,成为思想文化领域内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和西学的不断传播,由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冲击和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终于迫使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现将清末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的斗争简述如下。 (一) 沿袭明朝的清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名为“代圣人立言”,实则束缚人心,使广大士子的视野囿于四书、五经等几部儒家  相似文献   

6.
八股文     
《现代语文》2006,(6):105-105
中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专门体,又称时、制义或制艺,八股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体并无规格。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体都有了明确要求,不过写法初无定规。  相似文献   

7.
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后,便成为士层进身的必由之路。封建教育的核心,也围绕着科举考试,以至于学校变成了科举的附庸。到了清代,源于西汉的儒学、宋代的书院形成了封建皇朝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教材继承了开始于唐代的诗赋、明代的八股,清代又加进了小楷...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故明代的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导向下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正《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的就是知识分子为了科举考试而耗费毕生精力,是清代著名的讽刺小说。小说之中有个精彩的桥段就是范进中举。范进作为科举制度中的一个典型,其考试的过程也是当时清代科举的缩影。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成为秀才。所谓秀才,也叫进学,指的是那些参加童试合格的,再经过督学考试合格的,这时考生才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和资格。首先,考生要  相似文献   

10.
<万国公报>是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的重要舆论阵地.传教士非常关注中国的科举制度以及科举教育,他们批判科举考试内容的僵滞狭窄、空疏无用,提倡用实学来选拔人才.<万国公报>暴露了科举制度弊端,增强了变革科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八股之为害,世所共知,它是明清两代统治者笼络、禁锢知识分子的工具.虽说清末废除“八股科举取士”,已近一个世纪,但是它的影响一直存在.毛泽东同志将“反对党八股”列为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之一,可见其为害之烈.那么时至今日,我们数学教育圈子里还在受“八股”之害么?我想是的.兹举两例.  相似文献   

12.
《孔乙己》一文中塑造的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一介书生,是一生苦读却未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而进入仕途的"失败者"缩影。我们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探讨本文的主题时,学生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强烈的抨击,指出它是如何毒害知识分子。学生会普遍认为是科举考试惹的"祸",祸国殃民。然而,笔者认为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理解并不应该成为文本阅读的主流,至少不能全持否定和批判态度,对这篇小说的解读还应该着眼于文本的人文性。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够用发展的观点去解读文学作品内容,挖掘其作品新的内涵,是当下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现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从两个方面谈谈《孔乙己》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3.
王真 《学周刊C版》2014,(1):231-231
正科举制度是自我国隋朝出现的设立科目、考试、评卷用以选拔官员的制度。在科举考试出现后的长期演化过程中,科举考试越来越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日渐完备,选拔效率逐步增强,也越来越公正客观。科举考试是我国官员选拔中最为完善,持续时间最长的制度,并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代预防科场弊端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而施行的选官制度。此后历朝历代相承,使之成了跻身于仕途的重要途径。 由于每次科举考试淘汰率极高,尽管历代王朝不厌其烦地立制度、订场规,但考试中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科场大案层出不穷,到明清两代尤为严重。因此,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监察十分严格,凡触犯者一律加以严惩。处罚分两类:一是只牵涉到应试者本人的,如  相似文献   

16.
一、八股之源流科举制中,沿袭久远,流弊深长,甚至可以说毒化了整个士阶层的,当属八股取士之形制了。八股取士,起源于宋,形成于明,并在明清两代成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文体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之中,这种毫无裨于实用的文体,竟使无数士子颠倒其中,有的竟至于终老。然而,这一制度之滥觞,却要究之于扫除科考之弊的举措。踵隋至唐,科举取士成为定制,其“常选”,虽谓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书、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等,但其中常试者,不过秀才、  相似文献   

17.
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上层统治集团选拔人才的一种常用手段,也是广大士子借以走上仕途、获取名利的一条途径。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文体。要对八股现象进行研究须先立足于对文体本身的研究,因此我将从八股文与科举的关系、八股文的特点和影响、文体变异的原因三个方面对八股文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明清两朝,八大家古文的影响是任何散文家所不能比拟的。士人们关注的是八大家文章的实用性,而不是其审美性。在科举时代,唐人重诗赋,宋人重策论,明、清考八股。宋以后,写文章是科举考试最主要的技能。功业和文章,是士人一生的终极追求。古代的文学家泰半为政府官员,这种情况在宋以后尤为突出。官场的需要规定了士人的选择。倘若从纯实用的观点来看,士人更加关注八大家那些对他们有范本意义的策论文章、奏章流议和为朝廷起草的内外制文。宋人文集中多有策论文章,这些文章又以史论最为多见。我们审视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必要看到他们对应试士人的这种作用,关注他们这类文章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述略     
八股文的产生经历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所用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经具有了八股文的雏型。经义后来又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以及元曲的一些成份,到了明初据说是由朱元璋和刘基两人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就更加完备了。有清一代,八股文泛滥成灾,直到清末才同科举制度一起被彻底废除。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帝王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加强和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所采取的一项制度。从隋唐开始至清末,在我国实行千年之久。科举制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选拔贤能人才等方面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它扩大了取士的范围,且具有一定民主性。但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优点和缺点,进步和落后,前进和倒退共生的。特别是科举制度发展到它的晚期,加上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科举内容的落后,科举形式的繁杂,科举制度非但不能起到选贤荐能的作用。相反,给国家、民族以及个人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