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比较常见作物的种子在外形上的不同,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种子,并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称。2.通过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指导学生认识种子在构造上都具有胚根和胚芽两个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细小构造的能力和把握物体共同性的能力。3.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懂得把种子“种”在玻璃杯里的方法并能在课后各自观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体会一粒种子就是一株植物的雏型。教学重点: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找出其共同点。课前准备:1.前次课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无色透明的玻  相似文献   

2.
在上这一课的前6天,要求学生先将蚕豆、玉米、菜豆等种子浸泡1—2天后再将一部分种子放在温度适宜(15℃—25℃)的地方。3天后,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即将发芽的种子拿出来,经过解剖和观察,了解到蚕豆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然后再用小刀纵向切开玉米的种子,我选用了500倍的放大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结合挂图——玉米种子的构造说明),同学们发现玉米种子的构造与蚕豆种子的构造不同,那就是玉米种子多了一部分——胚乳。于是同学们都说可以将种子分  相似文献   

3.
“说”是思维的表现,它既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的概念形成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训练“说”是数学课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一、说猜想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联系起来了,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发展,他也就不会打盹了”。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说你知道加、…  相似文献   

4.
那是一节美工课,课的内容是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张贺卡,并把设计好的贺卡送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孩子们高兴地在硬纸上描画起来。我已猜想得出这些孩子所要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种子的构造》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采集一些种子,放在水中浸泡一天,选一些较大的容易解剖的,如蚕豆、花生、玉米等种子带到自然课堂上。先讲了一些解剖要领,然后,学生们自己动手解剖种子。这样做有很多的好处:  相似文献   

6.
把“概念图”作为认知学习和认知评价的工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项研究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这种思想实际上代表了他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教学的目标是要为学生建构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如何让教师按照一种知识结构的思想来实施教学,如何让学生把自己建构的知识结构描述出来,利用构造认知树的方法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途径。这种方法不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认知工具,同时也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社会空气中应该有感恩的“芳香”。感恩的种子哪里来?世界上的好人来播撒,优美的文字来播撒。《三个儿子》就是一篇播撒感恩种子的优美课文,课文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爱妈妈的孩子是心疼妈妈的,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时代,进行这样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曾在《读者》上读过《爱的种子没有发芽》一文,讲某个电视台搞过这样一次活动:让很多孩子不看脸只看手在很多个妈妈中找到自己的妈妈,结果只有极少数的孩子找对了;而让妈妈只看手找自己的孩子时,所有的妈妈都找到了自己的孩子。虽说只是一项活动,不代表…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选择最佳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对学生数学素养能力的养成意义是重大的。同时也让更多的教师开始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因此,需要教师更加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既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目标,严格按照深度学习的目标进行授课,又要从学生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入手,试着为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此外,需要学生自行提出一些数学猜想,并对所提出猜想进行验证,进而让学生在亲自验证猜想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数学推理能力,真正意义上让深度学习策略下实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在开展“磁铁”活动前,教师收集了有关磁铁特性的知识,先行掌握了磁铁的关键经验,然后围绕这些关键经验设置活动内容,动手实践每一个操作活动,选出了适合幼儿探究的问题以及活动的材料和形式,活动的具体步骤则根据幼儿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调整。一、磁铁可以吸什么第一步:家里的发现在孩子回家做实验之前,教师让孩子明白“任务”,请孩子猜想:“你认为磁铁可以吸什么?”并将自己的猜想画在条形记录纸(折成四折)上表述自己猜想的理由。教师请孩子们将磁铁和记录纸带回家,并提醒他们下周一将实验记录带到幼儿园来,供大家分享。为了保证孩子…  相似文献   

10.
(1)把错题摘录在一个本子上。从小学中年级段开始,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知识薄弱点在哪里。养成这样的习惯后,到高年级时,可以让孩子自己抽空把典型的错题摘录在一个本子上再做一遍,然后自己在教辅材料中选择此类题目进行巩固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跟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互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第二册《植物的种子》一课,要求学生在初步认识常见作物种子构造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为了让学生做好这一实验,我分以下步骤进行指导。 1 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之前,让学生知道一粒种子就是一棵(株)新植物的雏型,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是认  相似文献   

12.
猜想是一种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从学生学习角度上理解,是指学生利用原有的认识结构与知识经验,直接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大胆猜想,甚至是奇特的猜想,让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与创造性。 一、挖掘教材内容,开拓猜想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种子里面有什么》的科学课上,我引导学生观察了蚕豆、黄豆、花生等种子,了解了种子的结构。课结束了,我对学生说:“整理桌面。”学生很快把被解剖了的种子收集起来,等着放入课代表拿着的垃圾篓中。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老师,把它们埋在土里,是可以做肥料的。”我一楞,是呀,我怎么没想到?“你的想法真好!快告诉大家!”孩子站起来,大声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很快,就有了响应。“对,把它们埋在土里是可以做肥料的!我也知道的。”我爷爷还把蛋壳放在花盆里,给花作肥料呢。”“那好,让我们把它送回到大地妈妈的怀抱,让它在大地妈妈的怀抱中美…  相似文献   

14.
一元体验     
让孩子体恤父母育子的艰辛,似乎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一只鸡蛋、一把种子就能让不懂事的孩子体会爸爸妈妈望子成龙的复杂心情。某小学独创的“鸡蛋、种子育苗法”,让学生着实懂事许多。从家中带一只鸡蛋,不论用什么方法,要保证鸡蛋在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们科学教师必须把上好一堂有效的科学课摆在正确的位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探究才是有效科学课堂的根。提问猜想,有效科学课堂探究的前提;观察实验,有效科学课堂探究的基础;表达交流,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灵感;反思拓展,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足迹。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上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让我们农村的孩子爱上科学。  相似文献   

16.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奥尔良曾这样说过,而我们这些音乐教育者的任务,则是让每一颗种子发芽。一名合格的教学班主任,不能把为学生提供未来从事某门专业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作为自己的全部教学追求,而是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7.
陈嘉苏 《成才之路》2014,(14):60-61
正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给孩子埋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幼儿的人生中结出什么果实。要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懂得爱、分享爱、传递爱的善良的人,我们有必要在他们的幼儿时期播下爱的种子,并生根萌芽。一、在群体活动中播下爱的种子先人后己,让爱在心中孕育。在幼儿教育中,开展"认识我自己"的活动,让孩子们看着自己从出生到长大的照片和视频,感受到自己长大的过程,并让幼儿们结合这些照片和视频说一说自己的小秘密和有趣的事情,激发幼儿们成长的幸福感,也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一个孩子应该品尝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不只是受罚。"这句话让我体会到,我们可以把孩子的犯错作为教育契机,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因犯错导致的后果,从而让他们能对自己的错误作出深刻的反思,而不只是一味地责备或惩罚孩子。回顾以往,对待犯错的孩子,我是责备或惩罚的多。如,看到孩子把饭泼了,我会责备他:"怎么这么不小心,肯定是你不专心吃饭。"然后请他到一边坐着。记得一  相似文献   

19.
《种子的构造》一课中关于单子叶植物种子玉米的构造,教科书上是这样设计实验的:用放大镜观察玉米种子的构造,观察前把玉米种子按课本上的图示纵切。观察后,比较玉米种子与前面观察过的花生、菜豆、蚕豆、绿豆的构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玉米种子与上面四种种子构造的相同点都是有种皮和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要做实验——在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产生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知道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这一环节实质是变“要学生做什么”为“学生自己要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猜想或预测的环节融入,让学生知道猜想或预测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