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日益突出。文章认为,中国当前存在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诗学:一种是“文化诗学”,一种是“文明诗学”,其中前者较多地体现了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而后者则更能代表中国诗学的本质特色,它是一种以历史文明为基础的诗学理论创造。未来中国诗学的建立也应当是一种文明诗学。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 society)在西方社会中孕生并发育起来,并长期为西方学术界所重视。在近十年以来,许多西方学者对其进行了新的拓深。近年来,公民社会理念也引起了国内政治学界的浓厚兴趣,一些学者相应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概念,用以解说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进程。本文在简要介绍公民社会理念演进脉络的基础上,解释其独有的文化内涵,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指出此理念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在以生态精神来阐发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术谱系中,叶维廉堪称华人学者中的第一人.叶氏在中西比较视野下发掘、阐释的中国古典诗学"饮之太和"、"以物观物"的视境,既与现象学相对接,又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美学精神.揭示这一点,不仅更能使我们认清中国生态美学、生态文艺批评的学术历史脉动及其与其他学术领域的精神联接,也对我们研究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走向现代并参与当下文化建设具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节日在大学校园中日益流行起来。当代大学学生对西方节日的热捧让学者担忧会冲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者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倾向于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对于西方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深浅不一,庆祝方式有本土化趋势;大学生普遍可以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的热潮,不崇洋媚外。  相似文献   

5.
休闲体育已经成为西方学者的专业研究领域,休闲体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政府的关注.因此,学习、借鉴和运用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国休闲体育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特征解析等方法,对中西方休闲体育文化的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揭示:西方的休闲体育文化历史进程呈现出动态的、两头高中间低的"U"型曲线,而中国的发展则呈现出静态的、直线型的进程.在认识、体育休闲的内容、运动负荷、休闲体育迷的培养与休闲教育等方面,中西方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意逆志说作为孟子诗学的关键性术语之一,在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中既享有千古说诗妙诠的美誉,又因为语词的模糊性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在西方学术思想不断侵染中国理论批评界的今天,个别学者援引由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催生的读者反应批评阐释以意逆志,寻找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甚至视它们为同一论域,固然展开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野,满足了当下批评界急于进行范式变革的心理,但也因此使这种争议陷入更大范围批评的循环。这一理论走向,不但远离了孟子的本义和要求,违背了孟子诗学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违背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7.
关键词的译介研究是一种了解文化碰撞和文化协商的学术研究,为在中国语境下研究西方文艺理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当前国内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意义。关键词的译介研究的引介和运用,对于
  关键词在中国的知识演变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及翻译实质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对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翻译研究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基础。希腊神话、希腊悲剧、希腊雕塑和酒神文化等,渲染着一种与东方文化、中国文明完全不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西方一代又一代人,使他们具有西方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观。而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中国青年的审美观便带上了特有的东方色彩,与西方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思想理论包含哲学、神学、政治学、教育学、诗学等,其文艺思想也承接于多学科理论思想,并形成带有多重特色的文艺观.时代背景及先哲们的文艺思想是影响柏拉图文艺思想的外因,柏拉图的哲学主张、政治理想、美学观点和心理条件是内因.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对后世西方诗学、西方现代心理文艺理论、二十世纪文艺思潮、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中国的文化建设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在沉醉于成为神圣的现代奥林匹克殿堂里的一员而努力自我"蜕变",甚至为了所谓的"国际惯例"(完全按照西方体育文化制定的游戏规则)而进行着"竞技化"变革。然而,为实现武术"入奥"的梦想而不顾一切的努力,再一次化为泡影。痛定思痛,冷静思考,武术"入奥"再次失败是难能可贵的清醒。研究认为:具有典型东方的"文化符号"的武术,要求得更为长远的发展必须强化武术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应从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新的平衡点,散打项目无疑是当前武术"入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学理论特色浅论王纪明中国诗学理论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特定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最终发展为独具民族特色的诗学理论。本文将在与西方文论相比较的基础上浅谈一下中国诗学理论的民族特色。一、各具特色的文论体系西方社会从总体上讲是...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无我、示弱、寡欲,老总提倡的"仁"要出自本心,是一种天性使然的自然流露。老子被西方学者视为中国哲学的鼻祖、中国文化的流觞,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研究老子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中心"和"自由学习"等创新性的学习理论,故老子的哲学思想至今仍对多学科领域具有极其深远的研究价值及实用功效。  相似文献   

13.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一批又一批学生负笈海外,学习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回国后他们把西方先进的体育文化传向中国,在中国由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1903—1963年间出国的180名体育专业留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旨在揭示近代以来体育专业留学生的基本贡献、文化特质及其历史使命,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专业体育留学生回国后在器物层、制度层和思想层3个层面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体育专业留学生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拥有突出的体育禀赋、深谙本国的体育实际、具有良好的外语交流能力以及享有突出的跨文化比较优势;他们在历史上曾承担过“体育救国”“洗雪耻辱”“体育强国”等使命,在21世纪又将承担起坚持平等双向的体育跨文化交流、汲取西方先进体育文化、弘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维护世界体育文化多样性等新的使命。此研究为当前体育专业留学教育、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中国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界学者的研究成果做了综述和梳理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处境,文化传承研究中的"反侵略意识",中西方体育文化交融的本质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结论是:当代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有忧患意识,在文献中表达了"反文化侵略"的思维倾向。西方体育文化元素在中国的大地上的普及的实质并不是体育文化的单向扩张,在融入中国文化同时就被注入了传统体育文化"内核",体现了文化平等交融。中国传统体育元素在世界范围的影响非常深刻,主要是借助于西方竞技体育"内核"进行繁衍,而民族传统文化"内核"没有随之发扬。总之,中国当代民族传统体育与国外体育文化从本质,是一种自然的文化交融,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对待体育元素,各取所需,为己所用,构建着中外体育文化的交融与互惠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除了文学创作外,也是一位严谨的学术研究者。他在古典文学研究、语文教育研究和新文学创作法研究等方面都有不俗的成就。本文试从他的《古诗歌笺释三种》一书入手,分析他的诗学解释对儒家诗学解释学从形式、内容到解释方法等的继承与发扬。朱自清诗学解释是"析义为诗学之道",即努力在儒家诗学解释学的基础上,合理地借鉴西方解释学中的理论与方法,使得他的诗学解释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童的小说《米》是英语世界读者广为关注的当代中国小说之一,英译者葛浩文对《米》在西方的传播和接受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本文梳理国内学者们对《米》英译本进行的研究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文化与意象、叙事与隐喻、译者与读者方面阐述了葛浩文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研究的方法、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先生是清末民国初期一位非常受欢迎的翻译家和学者,十多年的海外游学使得他具备了系统和深刻的西方文化知识。但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也颇有研究,因此翻译了大量的中国作品到西方并广为传颂。此项研究以辜鸿铭先生翻译的《论语》英译本为例研究译者翻译思想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者对我国国民文化的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无论最初贤明的孔子,还是后来"半野蛮"的、被嘲笑的对象,都有失偏颇,只不过是将中国当做反思西方文化的一个参照而已。英国学者对中国国民文化的了解历程可以看出,研究者对异文化态度的理性认知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五四"以来,中国文论明显经历了"全盘西化"和"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阶段,目前正走向"中西融合"的新阶段。这一阶段的到来,已做好了三项理论准备:"新理性主义"在价值论和方法论上实现了中西融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突出了中西融合的任务和方式;"中国式文化诗学"是中西文艺理论融合之路通过上述二者实现创造性建构和超越的最终模式和必然归宿。揭示了这样的"三部曲",也就揭示中国文化诗学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以预测中国文论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著作中,《道德经》在德国广泛传播,印迹深厚。《道德经》在德国的传播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德国学者对它的诠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19世纪的基督文化框架内的诠释,到20世纪早中期西方文化语视角下的诠释,再到20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诠释。随着德国学者对《道德经》认识的深化,《道德经》不再是依附于西方基督文化的宗教典籍,而是彰显中国道家思想和智慧的哲学著作,并对西方文明产生深远的厘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