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设计思路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导写过程一、进入诗境,品味诵读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文,能吟诵一首你最欣赏的古诗吗?能谈谈你最崇拜的诗人吗?2.有崇拜李白的吗?能吟诵几首他的诗吗?据说李白有一首诗是因…  相似文献   

2.
五年制小语九册第9课《古诗三首》中的《赠汪伦》,是李白游览桃花潭时赠给他的朋友汪伦的一首抒情诗,抒发他和汪伦的厚意深情。诗句意思较浅,学生不大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首诗画意很浓,想象因素丰富的特点,把理解课文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这首诗生字、新词易解决,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3.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巧妙的方法导课,可以激发学生上好本节课的情趣,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一、利用时代背景导课 在教学古诗《赠汪伦》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李白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汪伦当时很年轻,也很爱好写诗,他对当时有名的大诗人李白的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很想拜访一下李白,但又怕见不着李白。  相似文献   

4.
何明敏 《广西教育》2014,(21):76-76
一、教材简析人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赠汪伦》是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诗中描述的"李白""汪伦""桃花潭水""踏歌声""将欲行""送我情"等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情的写意画:桃花盛开,潭水轻漾;轻舟欲行,踏歌声起。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件和小组合作读懂古诗,体会古诗蕴涵的思想感情,并以此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古诗最大的特点在于语言的凝炼。因此 ,教者必须想方设法拓宽古诗的外延 ,丰富充实诗歌的内容。教学《赠汪伦》一诗时 ,我设计了以下四种练习题 ,借以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1 .展诗成文。《赠汪伦》一诗有很强的情节感。为此 ,我要求学生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 ,将这首诗改编成一则短文。改编要求如下 :①以诗中人物和情节为主 ,可展开合理想象。②叙述顺序自定 ,可倒叙 ,也可顺叙 ,但要符合原意。③围绕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和李白对汪伦的感激之情为中心 ,展诗成文。④字数以超过 1 5 0字为宜。2 .改诗为剧。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学…  相似文献   

6.
习作教学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五、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些诗大多都是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些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指导学生把这些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诗中人物依依惜别的场景,品味诗中浓浓情谊,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通过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学习了四首李白写的诗,还记得吗?(《古朗月行》《静夜思》《赠汪伦》《望庐山瀑布》)你认为哪一首最有趣、最好玩?好,我们就带着童趣,带着童年的想象一起朗诵这首诗。  相似文献   

8.
教学要求1 学习生字“伦” ,理解诗句的意思。2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 有感情地背诵、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 ,揭示课题。(略)二、初读《赠汪伦》。1 听录音范读。2 学生自读古诗两遍 ,要求读准字音。3 指名说说初读后的感受。三、学习《赠汪伦》。1 出示自学要求(小黑板出示) :(1)默读古诗 ,划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借助课文注解理解。(2)思考 :李白是怎样表达他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感情的?2 学生自学 ,批、划、悟。3 分组互学 ,交流所得。4 全班交流 ,反…  相似文献   

9.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与朋友汪伦离别时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教学此诗时,我紧紧抓住诗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填充诗的空白来感受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相似文献   

10.
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传诵,堪称赞颂友谊的不朽之作。然而,也就是这首诗,人们对它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修辞手法争论不休。笔者在此略陈管见,望  相似文献   

11.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妈妈:你看这首诗,是谁跟谁分别呢?快快:是李白跟汪伦。李白要坐船走了,汪伦唱着歌来送他。  相似文献   

12.
《赠汪伦》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给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传统诗歌教学——朗读、字词解释、串解全诗这三步曲,学生早已感到乏味。因此,教这首诗时,我用愉快教学法进行教学探索,效果很好。具体设计如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唐代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十分仰慕诗仙李白的才华与人品,很想结交李白。但自己怎样才能将闻名天下的诗仙请到家呢?他左思右  相似文献   

13.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共四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两句是什么修辞手法,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一般性的比喻:“这首诗用比喻的方法,表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一种说法是拟物:“这两句诗此处不是比喻,而是比物的修辞手法。”一种说法是夸张:一种课本  相似文献   

14.
(教学《赠汪伦》)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诗,借助注释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你们说说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看出来的。师:坐在下面的同学有和他一样感受的请把手举起来。(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师:深,但还不够。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真深啊。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点评…  相似文献   

15.
改写 大家都熟悉《赠汪伦》这首诗,可是你们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吗? 唐朝有个书生叫汪伦,他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一个小镇上。他十分仰慕当时的大诗人李白,只是无缘相识。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目标 以“交朋友”为线索,比较学习王之涣的两首写景诗;通过看图、想象等多种方式,感悟古诗句,理解古诗意,体会古诗情,了解写景诗的特点;初步受到古诗哲理、情感的熏陶,激发热爱古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1.设置问题,造成悬念。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开场就抓住诗中地位和文化层次悬殊的两个人物设置问题: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为什么要写诗送给汪伦这位善于酿酒的普通农民呢?这就在学生心中造成悬念,激发出学生急于学习以释悬念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首。教学过程一、导入,理解诗题1.导入:友谊是什么?在李白的心中,友谊不仅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朋友间深厚之情,也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对朋友远去的久久凝望之情。现在,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一首古诗冥冥《黄鹤楼送孟浩  相似文献   

19.
一、揭题导读,渗透学法(一)轻松背诗。1.出题背诗。师: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许多首古诗词了。我们来个背古诗比赛,好不好?(1)出示诗题《赠汪伦》,学生背诵。(2)这首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干什么?2.提高难度。师:如果你能根据老师出示的画面,就能想起来这是哪首诗,那就更厉害了,现在我们就尝试一下。(1)出示《回乡偶书》《夜书所见》的插图。(2)先个别背,再集体诵读。(3)这两首古诗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在干什么?(二)寻找规律。1.教师出示每首诗的关键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2.师: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贵刊发表了施华君的《评李白〈赠汪伦〉诗》一文,对李诗提出了新的看法:李白诗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描述不合事实,也不能和第三四句相照应。概括起来,理由有两点:其一,汪伦不会在李白离别时让他独自去乘船,然后再去送行,退一步说如果因事耽搁也应当是快步疾走,而不会一路唱着歌、踏着节拍前去送行。其二,苗族的踏歌并非专作送行之用的,而且“踏歌声”三字也表达不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我认为,理解李诗应把握住以下三点。首先,“忽闻”是理解本诗的关键。诗中所写的是李白和汪伦告别以后的事。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