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童话与儿童的联系似乎是天然的,这从儿童对童话的迷恋上可见一斑。为何儿童对童话会如此痴迷呢?这或许是童话教育中最基本却又最易被忽视的问题。心理分析理论可以从崭新的视角来对童话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2.
心理分析理论对童话故事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思考:童话的内容反映了儿童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儿童迷恋童话的重要原因;童话的结构体现了儿童的自我矛盾逐渐解决的过程,显现了童话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童话的幻想性说明了童话对儿童心理成长产生作用的心理学机制.这些分析有助于我们把童话运用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非凡想象     
心理童话兼具“心理”和“文学”的双重属性,它用充满奇思妙想的文字,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抚慰着成人的心理创伤。琳达·汤普森(Linda Thomson)是美国医学催眠学会主席、儿童心理学大师、畅销书作家,她开创了心理童话创作之先河,创作了举世闻名的《汤普森心理童话故事》,影响力很大。心理童话的创作门槛很高,它不仅需要很好的心理学功底,还需要具备文学等其他多种人文学科的素养和创新表达能力,所以此领域的专业创作者寥寥无几。近年来,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无智不仅坚持和继承了心理童话这种珍贵的文体创作形式,而且其作品图文融合,给心理童话创作插上了表达的羽翼,丰富了心理童话的表达形式。为此,本刊特开辟了“心理童话”专栏,以鼓励心理童话创作,发掘优质的资源,为人们的心理成长服务。  相似文献   

4.
童话遗产是童年时代的一种梦幻艺术,其传统形象充满了神奇的幻想,蕴藏着丰富的集体无意识,儿童时代所有的激情和幻想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投射和外化;其深层结构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构,与儿童审美心理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其动态性、体验性和亲情性语言契合着儿童的接受心理,因而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力工具,童话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但在今天,童话的讲述传统逐步被阅读所替代,它的价值和魅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当代儿童的审美教育中,还原童话的口头展演传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童话是契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儿童文学,对小学高年段学生来说,童话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针对小学语文高年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把握童话学习心理,激发童话学习兴趣,优化童话学习训练的教学策略,使童话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6.
池田大作童话形象构成完整、规范,无异于一部童话形象大全。童话逻辑运用巧妙,融合了幻想与现实的关系,艺术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剪裁匠心独运,不仅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而且表达了追求终极和谐的东方美学观。尤其是他的童话所特有的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叙事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的一致性、叙事时间和空间的不确定性、叙事风格的简单明快、优关纯净,表现出“童话大师”般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7.
以童话故事为形式辅助作文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儿童对童话有特殊爱好。童话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让儿童编、写童话符合他们心理的发展规律。因此,儿童写童话必然促使他们的心理功能和语言功能得到好的发展。基本做法如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童话的突出特点,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童话。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是编写童话的主要  相似文献   

8.
童话书看得多了,我们觉得脑子活了,想象力强了,特别想写童话,心痒痒的。“那就写吧!”语文老师说,“痛痛快快过过童话瘾吧!我们班没准能出几个周锐呢!”我们都知道,周锐叔叔是著名的大童话家,据说连眨巴眼、打喷嚏都是童话,我们班能出一个周锐就够“童话”的了。我们的“飞笔女侠”邱娟娟,写了一篇《茶杯里的老鲸鱼》,老师给大家读了一遍,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我就问老师,是不是童话里面的“个头”可以改变?要不鲸鱼那么大,茶杯那么小,怎么进得去!“好,你说到点子上了!”老师冲着我说,“在童话里,人和动物的个头常常是…  相似文献   

9.
“魔幻童话”是俄罗斯民间童话三大主要类型中最重要的一种。它区别于其它类型童话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本文简述了俄罗斯民间“魔幻童话”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构成这一特殊结构的语言特色,并阐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童话作为民间创作的精华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因此,本文在分析研究“魔幻童话”的结构及其语言特色的同时还涉及了一些有关的民族社会文化信息问题。  相似文献   

10.
童话创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态,其心理机制是完成情感、视点和思维角度的转换与原始思维的回归,以童稚的心灵幻想出具有生命力的各种形象和奇异的景观,而意向活动又决定着童话创作的倾向性,以适应接受对象的需要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尔德的童话在世界童话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他追求美的生活方式和唯美的艺术观,书写美的事物与形象,用美的语言营造出唯美的童话意境。而其娴熟的反讽技巧又在其童话框架中折射出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见解及对当时社会的无情批判,使其童话流露出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12.
作为童话从民间走向文体自觉的标志性人物,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素材。树作为丹麦民间传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不仅丰富了安徒生的童年经验,也是他成年思悟的深刻表达。在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中,“树”成为作家对于自我生存的思考与回答。本文试图探索其童话中充满象征与隐喻的“树”的意象,以期寻求解读安徒生童话的新的角度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英国作家吉卜林的童话故事集《原来如此》,1912年由美国长老会费启鸿师母最早译介到中国,题为《新小儿语》.《原来如此》是现代童话的典范之作,它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创作,同时又把成人的智慧、体验、思考和愿望熔铸于其中的奇幻故事.《新小儿语》的翻译为中国现代童话的写作提供了文体和语体的范式.为了契合原著口语化的特征,译者采用上海方言进行翻译,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语气、口吻和神态,译文也更为简明易懂,适合儿童阅读.这一译本不仅有助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对推动白话文运动进程也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4.
新美南吉(1913.7~1943.3)是20世纪上半叶日本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也是一位以悲剧的手法描绘童话的作家。他在《狐》中描绘了现实所带来的悲伤以及母与子的悲伤共存,透过日常生活运用简洁的语言形式刻画塑造人物,作品中暗喻的自我既是现实中的自我情感挥发,这些直接揭示了新美南吉及其作品的"恬淡忧伤"倾向,打破了童话故事喜剧结尾的固有观点。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优秀作家阿摩司·奥兹在其《忽至森林深处》中以纯净的笔调描写了一则童话故事,在故事中流露出自己对犹太民族苦难历史的回顾与思考。奥兹用童话隐喻被迫害的犹太人伤痛与畸形心理反应:被欧洲化了的犹太人只能在心中保有对欧洲执着而痛楚的单恋;犹太人在面对排犹尤其是纳粹屠犹问题时有着深重的屈辱感并保持沉默;犹太人自闭性保护行为表现在"格托"与"精神格托"等现象上,这些"格托"现象背后深藏着强制性文化规范,隐藏着犹太人对自身生存、对犹太文化延续的深刻焦虑与强烈的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6.
作者发现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直接传承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富凯的名作《温婷娜》、尽管先于它23年的《温婷娜》对后世同样影响深远。《海的女儿》作为安徒生第一批原创性的童话代表之作,它的成功将童话创作探索期的安徒生顺利推向了童话创作的荆棘路。《温婷娜》和《海的女儿》两个作品没有孰高孰低之分,一个是繁复成就了丰富;一个是简单造就了深刻。安徒生在富凯的基础上成功地完成了一场全新的艺术创造。这篇童话的成功是安徒生童话减法法则的胜利。  相似文献   

17.
这里分析了当代作家邓一光的动物寓言体小说《狼行成双》的3个悲剧性特征.《狼行成双》带给我们强烈的悲剧美感及深沉的思索,作者以狼作为意象塑造的典型,这不仅蕴涵着一种深沉凝练的写作自由,而且还蕴藏着现代社会早已经失落的爱情童话.  相似文献   

18.
从19世纪世界童话的始祖安徒生到20世纪中国童话的拓荒者叶圣陶,童话除了被赋予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还体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20世纪世界各国的作家,尤其是童话创作者。循着西方世界童话的气息,叶圣陶先生吹响了中国童话的号角。他向往着童话般的生活,怀着天真纯洁的童心,运用儿童想象的方式,通过儿童视角创作了大量童话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童话并非是由儿童创作的,它最初不但是一种成人的叙述,并且是以成人自己为受众的叙述;童话来源于民间,其故事元素存在于神话、传说、寓言等体裁之中,但伴随着对"童话"内涵的误解、启蒙运动前后知识分子不经意的叙事"策略",它逐渐成为独立的文类.而这一文类的独立,标示着人类对"童年"的发现,影响深远,至今依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20.
安徒生童话的出现标志着童话从古典意义的民间童话转向现代意义的文学童话。在转型过程中,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既汲取大量的民间童话素材,又融入浓厚的现代意识。本文试从母题和人物类型两方面来阐述安徒生童话的现代意识以及现代意识对安徒生童话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