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典茶诗的产生和发展与佛教哲理有着不解之缘。由于佛学境界与诗歌意境有许多相通之处,热衷于佛教的古典茶诗作者巧妙地将佛教哲理融化在形象创造之中,将荼诗作为表现禅性和禅趣的一种主要形式,从而大大拓展了古典茶诗的意境,推动了古典茶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佛教历史悠久,自东汉传入我国后,佛教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佛教在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对我国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徐祯卿吴中时期诗歌以"情深"为主要特征,"愁"和"感伤"等类似的词语,大致可做为这一时期诗歌情感的一种最醒目的标识,诗人以物化主题为介质叙写着个人化的生命形态,体验着浓郁的人生悲凉,其诗中涌动的"愁绪"及对意象系统的选择形成一种感伤化的诗境.徐祯卿诗歌中有着一系列特征鲜明、质性相对统一的意象系统,这对其诗歌之"情"的呈现,作品之"韵"与"境"的生成等都是至为关键的要素.其对意象的选择与组合既有着地域性因素,又与其对自身价值、处境和命运的体认有关.  相似文献   

4.
自佛教诞生之日始,文学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到了中国的唐朝,诗歌走俏禅门,成为禅家传达佛理、表现悟境、证悟生命的“法器”。一些喜欢参禅、追踪佛性的诗人,把禅道与诗道融合起来,写出了许多“直指人心”的诗篇。这些诗充满了哲理,也散发着禅味,耐人寻味,耐人思索。  相似文献   

5.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歌创作追求的审美境界.古典诗歌善于由实入虚以虚显实,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使虚实互济相辅相成,形成美好的诗歌意境.在虚与实的关系中,古典诗歌看重虚境的作用,主张诗要有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称虚境为"灵境""神境".认为虚境处于灵魂地位,制约着实境的创造运用;主张以虚为本,以实为用.从而形成各种虚拟空灵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尚颜是晚唐荆门有名的诗僧。随着晚唐佛教的世俗化,尚颜广泛游历各地,频繁与社会文人交往,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尚颜的诗歌虽流传不多,但有着浓郁的佛门色彩,具有味之清、趣之雅、境之逸、格之高的审美特质,形成了他独特的美学风格。尚颜的诗歌或明朗或畅达,或清新或含蓄,给当时暗淡的唐末诗坛涂抹了些许亮色,对五代和宋诗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瑞芳 《集宁师专学报》2007,29(2):33-34,52
"蒙太奇"技法虽然来源于电影艺术,但是在诗歌写作实践中早已普遍存在,它是实现诗歌意象跳跃性组合的重要写作技法。特别是空间蒙太奇思维使用,对于文本意境的生成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着重从诗歌造境方面出发,具体阐述并列式造境、层递式造境、交错式造境、对比式造境、声画分立式造境等空间蒙太奇的不同造境方式。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对中唐“以境论诗”说所言之“境”的涵义源变、诗论主张及表现的特点、诗论产生的历史机缘及与佛教理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认为这种诗论从佛教义学中变出,尤与佛教天台宗教义关系密切,并对后来的诗歌评论和创作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其境界形成的具体步骤包括"能观""出入"、"写境"与"造境"等."造境"与"写境"作为境界形成的最后一个步骤,并非独立地存在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文从"境界"、"造境"、"写境"等概念的理解着手,通过审美的角度分析"造境"与"写境"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