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氯化铵的热分解实验,有一部分学生联想到升华现象,对氯化铵的热分解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氯化铵也发生了升华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排除异议,证明氯化铵确实发生了分解反应呢?这个问题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说明:取一长25cm,直径2cm左右的玻璃管,于其中加入长4cm左右的一段氯化铵(用玻璃棒同时从玻璃管两头伸入挤压)加热。在玻璃管上口放一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下口放一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附图)。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上口的红色湿润石蕊试纸变蓝,证明有氨气放出;下口中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证明有氯化氢气体放出。通过此实验不仅…  相似文献   

2.
喷泉实验中氨气的简易制法江苏省沛县师范学校(221600)陈潜一、实验装置A.21200mm试管B.烧瓶C.氯化铵、氢氧化钠、浓氨水。二、实验药品氯化铵晶体、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三、实验操作与现象称取NH4Cl和NaOH各3克,混合后放入21×20...  相似文献   

3.
将一块普通的棉布浸在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片刻之后,取出晾干就成防火布了.将这块经过化学处理的布用火柴点,不但点不着,而且还冒出白色的烟雾.经过这种化学处理的棉布(防火布)的表面附满了氯化铵的晶体颗粒,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怕热,一遇热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分解放出两种不能燃烧的气体:氨气和氯化氢气体.  相似文献   

4.
在NH4Cl分解的演示实验中 ,能不能分别检验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 ?从理论上说 ,这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不同 ,而且密度差异较大 ,理应便于分离。但是由于加热使反应器内气体对流 ,NH3 与HCl又极易化合 ,实际上这两种气体的分离并检验很难进行。在演示过程中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 ,时常出现忽红忽蓝变幻莫测的现象。针对此问题我们采用了 :( 1 )恒温加热使NH4Cl分解并保持产物为气态 ;( 2 )用吸收剂对混合气中的一种气体吸收而保留另一种气体 ,从而分别检验 ;( 3)使分解产生的两种气体相接近 ,观察冒白烟现象 (必修本…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 氯化氢和氨的喷泉实验是现行中学教材中2个比较经典的喷泉实验,当氯化氢气体和氨气接触时,又可以产生喷烟现象。然而,教材中只是单独地演示它们其中的一种喷泉实验,同时演示这两种喷泉的改进实验未见有报道,而且很少演示氯化氢和氨喷烟的实验。除此之外,教材要求教师在演示氯化氢或氨的喷泉实验时,要事先收集好气体。  相似文献   

6.
〔原理〕 挤压塑料瓶,让少量水进入放氨气(或氯化氢气体)的园底烧瓶中,由于氨气(或氯化氢气体)的溶解度很大,这少量的水将促使氨气(或氯化氢气体)的溶解,使园底烧瓶中气体压力减小,在外面大气压力的作用下,就形成了喷泉。  相似文献   

7.
二、用酒精灯加热后,可以看到: 1.比空气轻的氨气由导气管口向上的一端排出,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比空气重的氯化氢气体由导气管口向下的一端排出,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3.在夹试管弯曲处,可以明显的看到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凝聚成的氯化铵。  相似文献   

8.
在NH4CI分解的演示实验中,能不能分别检验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从理论上说,这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不同,而且密度差异较大,理应便于分离。但是由于加热使反应器内气体对流,NH3与HCI又极易化合,实际上这两种气体的分离并检验很难进行。在演示过程中用湿润的pH试纸检验,时常出现忽红忽蓝变幻莫测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喷泉演示器     
操作方法: 先在锥形瓶中装入1/2—1/3瓶滴有酚酞的水,<做氯化氢实验时则装入石蕊溶液>,再用干燥的圆底烧瓶收集一瓶氨气<或氯化氢气体>,将带尖嘴玻管的胶塞塞紧后,倒立于锥形瓶上,按上图装置好,用嘴向弯曲玻管中吹气,将少量的液体从锥形瓶压入圆底烧瓶,使烧瓶里的气体很快溶于水中,由于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于是锥形瓶里的液体很快顺着尖嘴玻管喷入圆底烧瓶,形成喷泉。  相似文献   

10.
正1问题的提出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在旧人教版高二化学教材中,其操作步骤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中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教材中的方法操作简单、方便、现象明显,但忽视了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对人眼、鼻、喉的黏膜的刺激作用,以及氯化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咽痛、眼痛、咳嗽、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等病症)。而新人教版《化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了解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我频繁出示本班学生的名字及他们某时刻在干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在练习“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时,我继续呈现本班学生的名字及他们在某时刻相应地做什么,并要求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互相转换。如:×××同学今天凌晨4:00梦见七颗龙珠。(4:00)×××同学今天早上7:20到校。(7:20)×××同学今天上午10:30出现头晕现象。(10:30)×××同学昨天14:00在上学路上看见两个小朋友打架。(下午2:00)×××同学下午5:35放学回到家。(17:35)××…  相似文献   

12.
沈祖翼 《化学教学》1999,(11):12-12,13
一根蘸有浓氨水的玻棒与另一根蘸有浓盐酸的玻棒接近时,在玻棒周围有大量的白烟产生.这是我们进行氨和氯化氢反应的传统实验方法.这个实验方法存在的最大缺点是污染了教室里的空气,尤其是坐在前排的同学们都能闻到氨气的刺激性气味.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封闭式气体反应器,实验的环境由原来敞开式变为封闭式.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刺激性气体在教室里的扩散.封闭式气体反应器的结构与制作比较简单.如图所示:一个有机玻璃制成的全透明反应盒,前面一块是插入式透明面板,反应盒上的小孔通过气槽、连接小瓶橡皮塞的细塑料管与小瓶相通.操作…  相似文献   

13.
以氨气喷泉实验、氨和氯化氢反应、铜与浓硝酸反应三个实验改进为例,让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借助化学实验,培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改进,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14.
多种气体性质实验演示器浙江省德清县第一中学(313200)李熙平一、证明氯化氢易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此实验常因收集氯化氢的烧瓶不干燥或空气潮湿而失败。现改用氯化铵和浓硫酸为反应物。实验时在氯化铵瓶中加入少量水,利用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可使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5.
(一)仪器:500毫升细口瓶一个,50毫升试剂瓶1个并配有带有短玻管的胶塞,水槽(2000ml)一个,(20×2cm)玻管一支,酒精灯一个,烧杯(100ml),酚酞溶液,锌粒,1:5硫酸,还原铁粉,打火石(锌铁),导管 (二)“氢灯”的制作  相似文献   

16.
通过常见的仪器广口瓶,对氨气和氯化氢的反应进行改进,操作简单,实验现象明显,药品用量少,基本无污染,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17.
“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由林俊杰、伍承主编的《无机化学实验》教材第33页中,有一则关于“氮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的实验.该实验目的之一是掌握“氨的制备和性质”.我们按此做了“氨的制备和性质”实验,结果实验效果很不理想.其一,全班24个实验小组无一组收集到氨气(试管倒放水中无水柱现象),其二,大部分大试管冷却后,反应产物氯化钙周边玻璃出现裂纹或破裂,大试管无法再用.仪器损坏严重,其三.氯化钙难清洗.针对上述不正常现象,我们进行了对比实验,用碳酸铵、醋酸铵、硫酸铵、硝酸铵代替氯化铵,用干燥试管收集氨气.用浓盐酸润湿过的小烧杯直…  相似文献   

18.
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体现了氨的重要化学性质.在实验过程中,该反应存在以下问题:浓氨水、浓盐酸的挥发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反应产物是烟还是雾,无法进行验证;反应一次性进行,无法重复演示.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一套进行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的微型化装置,它不仅适合于教师多次重复演示,而且适合于学生实验.该装置设计简单,易于操作,无污染,实验效果良好,可以验证产物是烟还是雾.  相似文献   

19.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第三节硫与铁的反应实验装置为开放式 ,为使铁完全反应 ,铁粉和硫粉混合比例为 1∶1 ,使未能与铁反应的硫与空气中的氧反应 ,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 ,既污染环境 ,又降低课堂效率。笔者经过反复实验 ,改进了这一装置 ,并实践于课堂 ,反应良好。1 实验装置图 1A 双通管 (2 0× 2 0 0mm) B 小试管或玻管 (8× 10 0mm)C 带弯管的橡皮塞 D 短柄漏斗 E 烧杯 (5 0 0ml) a 铁粉和硫粉混合物 (7∶4 4~ 5 ) b NaOH溶液2 步骤和现象2 1 课前实验准备时 ,将铁粉和硫粉按 7∶4 4~ 5称取并混合均匀备用。上…  相似文献   

20.
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稀酰胺(AM)为原料,在 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的作用下,通过共聚合反应成了一种新的阳离子型聚合物。在n(DMDAA C):n(AM)=2:1、c(APS)=2.0×10-2mol/L、t=60°C、T=3h的条件下,所得共聚物的 阳离子度(CD)为45%,相对分子质量为9.4×106。应用实验结果证明该聚合物具有良好的 絮凝作用,同时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