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古诗十九首》的孤独感,认为它有三种表现形式:追求事业而功名难立,渴望爱情而知已难寻,肉体欢娱而精神焦灼。这种孤独感反映了汉末文人的社会地位、生存境况以及他们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3.
处于社会转型时的汉末文人,在生命感发下融情于路,路的时空中渗透着士人的政治伦理亲情关怀和主体生存意义关怀,积淀着士人强烈的生命情怀.<古诗十九首>路的意象所蕴含的主体强烈的生命意识和路的意象中的时空压抑之间矛盾,铸就了<古诗十九首>哀婉凄美的抒情风韵的内质,路的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古诗十九首>的中心意象,是一代士人的社会精神文化和历史情感的语言个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古诗十九首》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论述这一组诗所表现的内容和思想价值,是汉末士大夫阶层在现实的人生中自我的觉醒和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同时从几个方面揭示了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启了中国文学注重个体意义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东汉末年出现的由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文人士子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生存状态,而将儒家精神的失落表现得尤为突出。汉末文人儒家精神失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刚健有为精神的失落、以义制利精神的失落和仁爱精神的失落。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下层文人所作的一组完整的五言诗,其中流露出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在觉醒之后所采取的行动,使得生命意识这一内涵表现得非常深刻,正由于此,《古诗十九首》便拥有了千古常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汉末魏晋文人生命意识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末魏晋是人生命情绪勃发与生命意识高扬的时期,这时期的学呵称为是一种生命的学。《古诗十九首》对人生有绝望的悲吟,而缓解的方法不免消极;建安人忧生叹死,而引发出的是建功立业,拯世救物的积极人生态度;正始人对生死有深度的焦虚,而缓解的方法是更关注自我,消极避世,西晋士人在人生态度上虽然入世,但心灵鄙谷,行为逸出常轨,只有陶渊明勘破生死,自觉把握人生,矿达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8.
道家学说与儒学都是先秦士人心态的话语显现。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语境,先秦士人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由恐惧、忧虑、危机感等情绪构成的“基本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与老庄之学都是这种基本焦虑的派生物,因而它们也是这种心理症候截然相反的两种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产生于汉末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其作者都是生活在动荡岁月中的下层知识分子。在汉末严酷的政治斗争中,他们被当权者用而复弃,饱尝压抑之苦。在痛苦的压抑之下,他们被迫抛开了“集体”而选择了“自我”,唱出了崭新的、震惊一代的人生调子,那就是珍视自我生命的存在和自我生命的价值。这种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情绪,同时又直接影响了“慷慨以任气”的建安文学高潮的到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古诗十九首》开始萌生的那种生命意识,又可以说是魏晋文学张扬个性、走向自觉的前奏。本文拟就此略陈浅陋,以期收到引玉之功。  相似文献   

10.
“两难”是人们社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十九首》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游子和思妇,他们的情感状态处处表现出“两难”。一方面游子欲归不能,“思还故里间,欲归道无因”(《去者日已疏》);另一方面游子不归,思妇相思日笃,欲罢不能,“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本文拟从乡愁、闺怨、思念、忧生四个方面,对《十九首》的两难心态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叶政治极端黑暗、社会环境极度压抑的社会背景之下,因而组诗的内容浸透着当时士人富于时代性的感情体验: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黑暗环境和自己的不幸际遇而感到悲伤与绝望;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前途充满了悲观与迷茫.  相似文献   

12.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流名士”,然后对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士人新风尚变化的原因,其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关系的考论,展示刘义庆眼中的理想士人人格.  相似文献   

13.
魏晋士人个体生命的飞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呈现着由情向理的发展过程,个性觉醒的最初冲动表现为聚焦生命意识,张扬个体价值,这是生命意识的核心。由此魏晋士人就以生命的本真状态去体验赤裸裸的生命:以汉末无名氏的集体喟叹——《古诗十九首》为先声,到魏晋之际则表现得更个体化,至两晋就慢慢地走向哲理化,希企通过理性思考来消融对死亡的恐惧。这样魏晋士人就以种种自觉的方式寻求着对有限生命的超越:儒学的精神超越、玄学淡释、及时行乐等。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东汉末叶政治极端黑暗、社会环境极度压抑的社会背景之下,因而组诗的内容浸透着当时士人富于时代性的感情体验:一方面,他们对当时的黑暗环境和自己的不幸际遇而感到悲伤与绝望;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前途充满了悲观与迷茫。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这十九首诗歌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从反映的内容看,可以断定大多作于汉末桓灵之际。从题材看,可分为游子思妇、感慨人生两个方面。不论是哪种题材的诗歌,其间的悲剧意识都是很强烈的。世态炎凉、怀才不遇的痛苦;相思离别、亲人难聚的忧伤;人生短促、岁月易逝的悲叹成了贯串整组诗歌的一条情感纽带。本文试图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对这组古诗作一番考察和分析,以揭示其中的悲剧精神。一、《古诗十九首》悲剧精神的装现形态歌德认为“悲剧的关键在于冲突而得不到解决”’‘’。《古诗十九首》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杰出代表选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古诗十九首》以抒情性见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抒情艺术特色。本文立足《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对其情感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揭示了汉末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信仰缺失的孤独,人生无常的焦虑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他们试图在声色美酒服药求仙以至理想爱情中寻求一种解脱之道,尽管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但这寻求本身却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在内容上多借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落寞情绪以及思妇缠绵悱恻的寂寥闺愁。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其抒情艺术,更是被历代的诗论家们所称道,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可以用“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这八个字来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期无名氏的作品。虽然是不同作者所作,但由于它们是在相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体现了该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内蕴。本文通过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时空描写,来探讨其所表现的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时空承载着生命,在时空描写的背后展现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汉末魏晋是文学价值观的第一次转折时期,虽未明确提出系统理论主张,但在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中已开“以审美为中心“的文学价值观之先声。究其价值观形成之主要因素,实与汉末文人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