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事语文教学十数年,参加校内校外、本地外地的教学研讨活动也不在少数。有一个感觉十分深刻,这就是,眼下的中学语文课,语文味——特别是学生所感受到的语文味——似乎有越来越淡之势。何谓“语文味”?拙见以为,语文味应该不脱离“语言”和“言语”之核心,不脱离文字、文学、文  相似文献   

2.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教学科学化”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求知”层面的语教学特质的规律探求;二是“求实”层面的语教学最优化的实践追寻。语教学从属于“科学世界”语教育,而非“生活世界”语教育;语教育是“交往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宏观架构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科学世界”教育背景,确立起了语教学科学化的逻辑起点。言语技能训练是语教学的基本途径;言语形式是语教学的立足点;以交际言语为主向科学言语、艺术言语及言拓展是语教学的总体趋向——为语教学科学化从宏观的教育走向中观的教学,从“应然”的教育目的走向“实然”的教学结果指明了方面。而语课是具有学科课程特点的活动课程则为语教学科学化从教育的微观层面即课程形态上找到了最终的落点。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这一点似乎已成为不少人的共识。最近,读潘新和先生的新著《语文:表现与存在》,其中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时也赞同这一观点。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形成这一共识是不容易的。1997年语文教育大讨论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大多数人都把语文学科当做工具学科,只承认语文的工具性。工具论者最具典型的论断就是: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学科自然而然被看作是工具学科,语文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工具性。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纯工具论倾向给了我们极其惨痛的教训。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所发表的邹静之、王丽、薛毅的三篇文章对此有过淋漓尽致的揭露,并引发厂一场语文教学大讨论。这场讨论最重要的成果就是:语文课不能“课中无人”,语文课必须“以人为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有论者在学理层面上论证,与其说语文是“语言”,还不如说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客观的知识系统,它主要是一种物质存在。但“言语”则突现了“言语主体”即人的存在,“言语”强调的是“人与语言”的关系。应该说,“言语”概念是在“人文”概念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学属性更进一步的认识,更具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5.
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语文的“语”就是说话:说——言语,话——话语。课标讲具有适应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说话能力。语文的“文”,就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写出来,即文章,就是课标讲的“写作能力”。实然,培养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即会说、会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我的语文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语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与生命活动,特别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都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使得语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言字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语言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语是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相似文献   

7.
南开大学徐江先生在《中学语“无效教学”批判》一中指出:“语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徐语一出,中语界一片哗然,跺足痛斥有之.冷眼相观有之。我想,若真有拍手叫好,恐怕也少有是咱们这些被批对象(中学语教师)——谁愿意被指责为叼:能进行理性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背离了语言训练的中心.要么上成思想品德课。要么上成章法分析课.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大、空”。“假”:语文课不姓“语”了:“大”:表面看语文课上章法、技巧等什么都包容,实则大而无当;“空”:架空分析,不实在。这是语文课高耗低效的症结所在,难怪学生们初中毕业以后仍然口不能言。手不能写。窃以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帮助学生练一身语能文功。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真正有“语”味。  相似文献   

9.
“道统一”是语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这里的“”,是指章的语言字以及一切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道”,是指通过语言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作的感情、倾向。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也要重“道”。积极主动地把德育纳入语训练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费。“”语文味”课堂之风悄然而至,我们感受颇深。它是对那些拧干了原汁、原味的语文课的大胆叩问,也是对本色、本位的阅读课的不懈坚持。“点击语文味的课堂,刷新阅读教学视角”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此,笔者想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从“语味、情味、读味”三个方面作具体阐述,期望着大家的关注与思考。一、“语文味”的阅读课要有“语”味——固守“语言”这里的“语”特指语言学习。教师要固守“语言学习”的本位,引领孩子们步入语言的殿堂,亲近语言、学习语言,最终使孩子们因语言的瑰丽而愉悦,因语言的无穷魅力而感动。当前的阅读课,两种语言学习失落的现象令人担忧,一是非语文活动过多“,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语文的园”;二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上顾此失彼,误入了“人文过旺,工具不力”的盲区。为根除此现象,我们应努力做到:1.积极创设言语实践的“场”学习语言的规律决定着学生要大量地进行“识、写、听、说、读、背、作”等言语实践活动。言语实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一个抓手。教师要极力地创设一个真实的“言语体验场”,变课堂为“言语型”课堂,让学生反复接触文本,积淀语言,掌握语言技巧。下面的《母爱》教学案例,就...  相似文献   

11.
何为语文味?把“语”字拆开来看,“言”加“吾”,就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有口头的,有书面的。所以把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口头的、书面的表达出来,这样的课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课就有“语文味”。拥有这样的“语文味”并非易事,其中通过“读”是不错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教师如何教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年代就说过,语文课上,要学“语”习“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课文做例子,教孩子说话与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语文课,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像语文课”要是“语文课”。  相似文献   

13.
一、听力教学的重要意义 听是言语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人们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和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据有关专家统计,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流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仅占9%。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对此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写作比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有人认为万般皆不是,惟我“味”最苦——写作如同慢慢地“挤牙膏”;当然也有学生“知”写作、“好”写作、“乐”写作。其中区别之大,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开始教语,和大家一样讲授自己对选的认识,中间加点提问,同时管好纪律保证课的顺利进行,讲完一册课本改完八篇作。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培养语能力的教学目的只是一种综合而模糊的认识,教师教学的具体的行为、培养学生语能力的目的并不明确;不过我比较重视语学习的思想教育,以便促使学生认真学习。1963年大纲公布后,开始重视“双基”教学。但那时的所谓语基本技能训练,除课堂作外主要是布置课外作业。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言语技能训练。在紧接着的由毛泽东“教学不得法,考试以学生为敌”的批评激发起的教学方法改革高潮中。开始注意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考怎样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而且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也不过是教学生作阅读笔记(这已属阅读技能训练的范围)。这样也就开始让学生在课堂阅读,组织小组讨论。“讲讲、练练、读读、议议”的教法开始形成中;语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在减少。学生的活动在增加。一名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讲授的班级授课制。实际上已开始受到冲击。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开始提升。我的作教学受周学敏老师的影响,每次作已有训练重点。并开始对学生课堂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调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但那时总体上。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管纪律学生认真学习,教师不但是教学工作的主体。还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班集体尚未构成教学活动的有机的统一体;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实在的言语技能训练、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这些新的因素仅仅在萌芽之中。不过新因素、新型的语教学的因素真正在十分可喜地萌发着。可是一场“化大革命”整整中断、停顿——其实是倒退了十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评语     
这篇考场作文,至少有这样一些优点:1.题目鲜亮,吸引读者的眼光,冲击读者的视觉——一个“润”字巧连“雨”和“万物”,将二者间的生命关系动态地揭示出来;一个“香”字,妙接“馨”和“满天”,让人顿时嗅到了浓郁的芬芳;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由两个短语巧妙构成的文题,很有些“诗”之味,很有些“画”的美。由此可见小小年纪的作者“文学”的素养较高,审题、拟题的水平上乘。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评价语言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本文针对语文课堂中教师评价语言忽视学科性的弊端,基于文本语言、学生实际和言语发展特点,从“基于学科特点,有‘语文味’;基于学生实际,有儿童情趣;基于言语发展,有教学实效”三个方面构建语文课堂评价语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叶圣陶建议,1950年“国语”(小学)、“国文”(中学)始称“语文”。“语文”二字一般被人们误解为“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实际上,“语”指言语,即口头语;“言”指文章,即书面语,因此,“语文”的含义应是语言。基于以上认识,语文应属言语教育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郑晓春 《现代语文》2005,(10):50-50
语言之成为思想的直接现实,在于表达与接受双方在交际中能恰当地把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对立统一”变为“和谐统一”。表达者用语言符号表现现实生活,即变具体为抽象,隐含语言的背景,寄寓思想感情内涵;接受者把语言符号还原于现实生活,即变抽象为具体,再现语言的背景,体会思想感情信息。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进入人文言语网络的过程。“言语网络”冠以“人文”是因为使用语言的主体是人,人的语言、思想、思维、审美通过语言表情达意,构建了言语网络。  相似文献   

20.
曹恩尧 《河北教育》2003,(10):23-24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过程。阅读教学面对的是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它的重要目的之~便是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离不开学生自身的语言实践。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其实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沟通、心灵上的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