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华 《黑河教育》2004,(5):40-40
目前,许多幼儿园班级规模较大,教师在集体活动中很难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幼儿不可能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活动内容、时间、方式和合作伙伴."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可弥补这一不足,为幼儿提供一个较自由的发展空间.在"区域活动"中每个幼儿可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自己的需要、方式去选择活动,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幼儿聚集在一个小组进行活动,发展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习惯的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非正式"活动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可分"正式"和"非正式"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是指幼儿受内在需要的驱动,在一定环境及自然状态下学习数学活动,即是将数学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区角活动、游戏、操作及其他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学具、玩具,创设学习环境,让幼儿自愿、自由主动地进行的数学活动.  相似文献   

3.
沐文扬 《动漫界》2022,(12):11-1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研究教师到研究幼儿, 从研究教到研究学"逐渐成为许多幼儿园和教师的研究方向,教研活动也从原来的观摩集体教学活动发展为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从坐在后面观看教师组织集体活动到围着幼儿看游戏活动.在幼儿园开放活动和教师的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群参...  相似文献   

4.
幼儿科学教育探索是从幼儿身边事物开始的,主要有正规活动、非正规活动及偶发性活动等.开展怎样的科学活动有意义?教师什么时候介入是指导?什么时候介入是干扰?科学教育中"教"与"学"的矛盾如何解决?本人在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践案例,对此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儿童作为研究者"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分析,明确其角色定位:教师是幼儿开展研究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激发幼儿自主意识的倡导者、幼儿参与研究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家长支持幼儿做研究的引领者和助推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在我国"儿童作为研究者"本土化过程中幼儿教师角色形成的路径,以期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适应和发展,更有效地支持...  相似文献   

6.
主题探究活动是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基础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生成主题,利用以幼儿"主动学习"为特征的自由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的组织形式,以解决或探究一定的问题为任务定向,以材料的自由操作为主要活动形式的一种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的发现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7.
潘虹 《教育导刊》2003,(2):39-41
2002年初,我院被正式批准加入国家"十五"《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幼教课题组,在开展"桥"专题活动中,教师们落实《纲要》精神,注重培养幼儿关注周围的事物,激发幼儿良好的探究精神和热爱科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韵律活动中有些幼儿常会故意违犯纪律.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往往采取中止活动,批评犯错误幼儿的方法.尽管这样做会有一些效果,但快乐的活动及快乐情绪体验往往就此被阻断.为了寻找更好的方法,我们就不中断活动的"提示"策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一、"像不像"扼杀了幼儿艺术活动的灵魂--创造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包裹起来.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其头脑解放出来.那么,传统的美术活动中是否有束缚孩子个性和创造性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以绘画为例,在我们关注"像不像"的时候,绘画活动通常是以出示范例、示范、操作、评价四步曲为整个过程.活动后,我们会收到和教师的范例很像的幼儿作品,看起来大家画得都很好,作为教师的我们似乎很有成就感.但是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绘画过程,就会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活动背景 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搭建技巧.在一次游戏中,教师发现晨晨将雪花片拼成盔甲并尝试穿在身上,模仿电影中的超级英雄"钢铁侠".幼儿的这一自发的游戏行为引起了教师的关注,并进行了持续观察、指导与支持,重点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交流、合作和创新行为,以及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对材料的综合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保证区域活动的科学开展,提高对生活材料的循环使用率,研究者基于杜威的生活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构建了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1233"生活化模型.该模型以幼儿为中心,强调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来源于幼儿在大自然中会接触到的、在生活中真正会用到的材料,并将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渗透、低结构开放、层次性需求原则贯穿于生活、集体和游戏活动,为幼儿接近自然、了解生活提供学习的平台.此外,该模型还为教师开展幼儿园美工区域活动提供具体的实施建议:第一,健全幼儿成长档案,凸显美工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第二,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材料和天然材料;第三,坚持家园合作,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整理、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第四,坚持美工区域活动与幼儿园主题活动有机融合;第五,美工区域活动中逐步降低生活化材料的结构化成分,不断增强生活化材料的主题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教师当众点评幼儿是指教师在其他幼儿在场的情况下对当事幼儿的行为进行或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教师当众点评幼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班级的一般行为规范和具体活动规则.教师在当众点评幼儿时主要使用肯定性语言,使用的具体策略有被点评者与受影响者同一、被点评者与受影响者分化两种.教师当众点评幼儿可以有效规范幼儿的行为,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维持班级正常活动秩序,但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应慎重选择当众点评幼儿的方式,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天雯 《家长》2022,(4):180-182
游戏活动是幼儿乐于参与的交际交往形式,而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的创设更加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园的学习背景、幼儿的发展特征、学习需求,对游戏的方式进行创新与优化."童话游戏场"可以构建户外幼儿主动参与的游戏氛围,为幼儿提供多种能力训练的机会,而教师在环境...  相似文献   

14.
"教师要善于接住幼儿抛来的球"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含义,强调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支持者这一角色.本文拟就主题活动的开展谈谈我对教师支持的理解.   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由确定主题、自主活动、分享交流三个环节组成,而这三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但教师支持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善于接住幼儿抛来的球"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含义,强调在师生交往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支持者这一角色.本文拟就主题活动的开展谈谈我对教师支持的理解. 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由确定主题、自主活动、分享交流三个环节组成,而这三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但教师支持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陈丽丽 《动漫界》2022,(16):46-47
一、活动背景 大班幼儿已初步具有竞争意识,能从竞技游戏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民间传统游戏"抓羊拐"玩法丰富,对场地、环境要求不高,且材料安全卫生、方便携带、随处可玩,深受幼儿的喜爱. 玩教具材料:游戏开展前,教师鼓励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羊拐(羊后腿上的骨关节),然后自制小沙包,教师提供口哨、裁判胸牌、评分卡、小红旗、铃鼓、奖...  相似文献   

17.
陈蔚霞 《成才之路》2022,(8):107-109
指向"幸福"的师幼交往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及幼儿通过各种轻松的、愉悦的交流与沟通让彼此都找到幸福、温暖的感觉.其有助于营造愉悦、舒适的教育氛围,有助于推动幼儿的发展,有助于强化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文章通过探究指向"幸福"的师幼交往活动的内涵、价值与对策,引导幼儿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育行为,用科学...  相似文献   

18.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幼儿园应当加强幼儿的自然教育,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邯郸市第一幼儿园在课题引领下,以"农场"为活教材,创新实践"活教育"课程理念.幼儿园以农场作为幼儿的自然基地,以"农场活动"为依托,不断开拓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也增强了幼儿关注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情感和能力,让师生共同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19.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的知识宝库,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幼儿园应当加强幼儿的自然教育,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邯郸市第一幼儿园在课题引领下,以"农场"为活教材,创新实践"活教育"课程理念.幼儿园以农场作为幼儿的自然基地,以"农场活动"为依托,不断开拓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意,也增强了幼儿关注自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的情感和能力,让师生共同回归大自然、回归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手工活动是一种有着很强的趣味性、鲜明的直观性、生动的形象性和较强的操作性的活动。它符合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运用符号系统表达内心感觉"的年龄特点,能充分满足幼儿边学边玩的天性。因而,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是一种有利于幼儿想象思维发展的活动,也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活动。但是,在以往开展的手工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使手工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一,在手工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教会幼儿做出"作品"的愿望,会用较长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幼儿则坐着听教师讲,看教师做,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按部就班地进制作。其结果是:幼儿觉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