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原君》一文,选自《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学者称为梨洲先生;又固曾筑续钞堂于南雷,人又称他南雷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父亲黄遵素是明末“东林党”的重要人物,因参与反对阉党魏忠贤的斗争,被害而死。黄宗羲也曾继续与阉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他曾在浙东一带组织义兵抗清。失败后,隐居著书讲学。清政府一再诱逼他出来做官,他都坚决予以拒绝。他的重要著作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十七世纪具有民主和民族思想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与王夫之、顾炎武并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他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黄尊素,官至御史,是明末著名的东林党人,因劾魏忠贤,惨遭杀害。黄宗羲受他父亲的思想影响很深,早年就随着他父亲参加政治活动。明思宗即位(公元1628年),宗羲时年十九岁,为了除国贼,报父仇,曾袖铁椎草疏入京讼冤,至则魏阉已诛,因手刺杀父的狱卒,上书请诛阉党,于是名噪一时,隐然成为继东林而起的复社的领导人物之一。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抗清斗争风暴的影响下,1645年,曾纠合同志抗清,设世忠营,  相似文献   

3.
黄宗羲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浙江余姚人,明宋清初的启蒙思想家和史学家。父亲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而被杀害。黄宗羲在年青时就参加了反对阉党的斗争,明崇祯即位后清除阉党,他十九岁,入京讼父冤,就袖出铁锥刺伤陷害他父亲的仇人阉党许显纯。崇祯十一年(1638年),他和东林子弟一百四十人出《南都防乱公揭》,反对阉党遗孽阮大铖,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明亡以后,清兵南下,他在家乡组织义军“世忠营”进行抗清,曾任浙东鲁王的兵部职方司主事、左副都御史等职。清顺治六年(1649年)他奉  相似文献   

4.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州,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所处的时代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父尊素为“东林”名士,被魏志贤陷害。十九岁时,他入都为父讼冤,用铁锤击伤仇人。后来,他领导“复社”成员与宦官权贵——魏忠贤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等作坚决的斗争,几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在浙东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抗清斗争。明亡  相似文献   

5.
(一) 明清之际,一代经史学大师余姚黄梨洲先生(黄宗羲)逝世于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七月初三日,于今已历二百九十年头了。考黄梨洲的一生,历八十六岁,始遭明季党锢,同客魏阉党属君亲公私不共戴天之仇,作唇枪舌剑,椎击锥刺的斗争;后为亡明遗逸,掣“东浙三黄”(与弟宗炎、宗会并称三黄,而以梨洲——宗羲为之魁)经史百家之大旗。而一生中间,陵谷崎岖,坎坷荆棘,起师抗清,结寨四明,乞师日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26):97-F0003
一、生平介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浦人。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少年时,“阉宦”之害甚为炽烈。其父黄尊素,天启间御史,东林党人,曾上书弹劾阉党魁首魏忠贤,死于诏狱。黄宗羲自幼随父在京,“尽知朝局清流浊流”,为国事家仇,积极参加反阉斗争。自幼好学,17岁时师从刘宗周。刘宗周作为当时王阳明学派的泰斗,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20多岁时,他有感于“时政”,发愤渎书,由于他勤奋苦读,在三、四十岁时,已成为当时的江南名儒。  相似文献   

7.
[作者简介]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其父尊素为东林党人,被魏忠贤陷害。他十九岁入都讼父冤,以铁椎击伤仇人。领导“复社”成员坚持了反宦官权贵的斗争,几遭杀害。清兵入关南下,他召募义军,成立“世忠营”,进行武装抵抗,被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  相似文献   

8.
黄宗羲是明遗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亲自参加抗清斗争,断然拒绝清廷征召,不断著书立说,探究明亡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政治观、史学观、诗学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可以说,遗民身份对黄宗羲思想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又字德冰,号水甫),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今明伟乡李家塔)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10—1695)。在这“天崩地解”的时代里,他“濒于十死”的生活经历,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早年继东林绪余,从事反对奄党的斗争,其间以签发《南都防乱公揭》,斥责阮大铖最具卓识。中年时期,参与武装抗清,设“世忠营”,结寨于四明杖锡山中;从亡海上,苦战于鲸背蛎滩之间。南明“潮息烟沉”之后,总结前朝覆灭教训,发愤撰述《明夷待访录》,阐发光辉的民主思想。晚期,眼见清政权确立,遂潜心于学术研究。拒绝清廷征召,保持民族气节,以坚  相似文献   

10.
黄宗羲(1610—1695),生于姚江之畔的黄竹浦,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为清兵攻陷之后,黄宗羲与晦木、宗会两弟召集黄竹浦子弟数百人声援孙嘉绩、熊汝霖部起兵抗清,时称“世忠营”。其后又从鲁王转战海上。“世忠营”溃败后,黄宗羲无所归,且遭清廷追捕,被迫于顺治三年(1646)夏,奉母姚太夫人首次徙居化安山丙舍避难。顺治四年(1647)秋,再  相似文献   

11.
诗史之风忠烈之情——张煌言诗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煌言,号苍水,是晚明诗坛大家。其诗歌大都以抗清复国为主题,被称为“诗史”,既是他抗清斗争中严酷而艰苦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忠烈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说:“余多叙事之文。”除《行朝录》等史籍之外,还有碑志、行状、传、记、序(包括书序和寿序)等约二百九十多篇。其中以记事传人为主的,姑称“记传文”。鲁迅先生读明末遗民作品而“心里受伤”,“断不能洗清积愤”,我们读梨洲记传文也有这种感受。梨洲是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处境,怎样的心情之中写他的记传文的呢?这些文字当然不是一时之作,但多在海氛澌灭,潮息烟沉,抗清失败,恢复无望之后。梨洲高寿,垂暮之  相似文献   

13.
黄宗羲在其父黄尊素遭奄难后,遵父遗嘱,遂发奋攻读史书。然黄宗羲何年始肆力于史书,一些权威资料的记载各有不同。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垕所编《黄梨洲先生年谱》中,将梨洲发奋史书的时间定在宗祯四年,即1631年,时梨洲22岁。但黄宗羲在他的《补历代史表序》中,将自己读史的时间定在20岁。  相似文献   

14.
梨洲的由来黄宗羲别号梨洲。梨洲,地名,在四明山,属余姚县境内。据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一·名胜》所载:“梨洲山,晋孙兴公(绰)与兄承公同游于此,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曰梨洲。”后人汪纶曾有《梨洲山》一诗赞曰: 莲花纷向日边开,云影长依斗柄回; 北引群峰朝禹穴,南分诸岭上天台。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 风景恍然人世外。但闻鸡犬石岩限。  相似文献   

15.
“龙虎山草堂”是黄宗羲的书室。他的许多巨著,都是在草堂里写的。龙虎山在余姚县十五岙,据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后土)所辑的《梨洲先生年谱》记载,先生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五十一岁时,居龙虎山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初大学问家的黄宗羲,首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黄宗羲五十岁以前读书、游学、抗清、避祸,这一时期的著作除部分诗文外,均已散失。及至闽、桂抗清斗争失败,南明最后一个小朝廷桂王政权复亡,所谓“天南讣至”,“潮息烟沉”,复明之望已绝,黄宗羲始悉心向学,以著  相似文献   

17.
学校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称梨洲先生。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治论著,里面提出了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改革要求,对君主专制提出了猛烈的抨击,其中《学校》一篇,集中阐述了他对学校的主张。这种力主学校议政、由学校决定是非的要求以及教学民主的思想,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这里刊载的是《学校》的摘要,注和释读参考了中国教师阅读网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8.
黄宗羲于万历三十八年八月八日戌时(1610年9月22日)生在余姚黄竹浦,为十一世祖小雷公的七代宗子。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说他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黄竹浦人也。  相似文献   

19.
夏完淳是明末的一位民族英雄,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很有才华的少年作家。他生而早慧,七、八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十五岁在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皆几社创立人)影响下,“揭竿报国,束发从军”,奋身投入抗清复明斗争,转战于江浙一带,英勇顽强。一六四五年清军攻下南京后,江南人民纷纷举兵抗清。夏完淳先和父亲一起参加吴淞总兵吴志葵的水军,进行收复苏州的战斗。兵败后,其父投水自  相似文献   

20.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史学家和坚贞的爱国者,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题材广泛,有记载诗人抗清斗争生活、述怀言志的,有怀念故友、感慨往事的,有描绘农村生活风貌的……山水纪游诗也是他诗作的重要组成部份。黄宗羲的山水纪游诗就意境而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明丽清新,充满生活情趣,另一类则无不带有伤感色彩,寄托着对故国的怀恋,暗寓着对清潮统治者的愤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