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清代学风的轮廓关于清代学风,王国维曾经做过说明: 我(清)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顺康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丧之后,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求之经史,得其本原,一扫明代苟且破碎之习,而实学以兴。雍乾之后,纪纲  相似文献   

2.
近代经世思潮和洋务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大重要社会思潮。比较两者,可以看出:近代经世思潮批判现实,倡言改革,振兴实学,而且关注夷情。洋务思潮继承和发展了近代经世思潮,提出了变局观、自强求富观和人才观,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眼光“开眼看世界”和“师夷长技”。近代经世思潮向洋务思潮的转换是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曲折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3.
阳明心学是传统实学中“心性实学”的典型形态。阳明心学中既有以成就理想人格为目标的道德实践工夫,也有追求“经世致用”的政治实践操作。黄绾、王畿、顾应祥、王宗沐等作为浙中王学的杰出代表,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与事功成就中,也有以“心学经世”为理论特质的实学内涵。“实学”也就成为阳明心学的一个学术品格。王阳明的“心性实学”还传播至朝鲜、日本,并在东亚实学版图中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实心实学”。  相似文献   

4.
《姑妄言》是清代的一部奇书,作者受到清初以来强烈的经世实学思潮的影响,以小说创作的形式,表达了自己治世的理念和愿景,传达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如立足现实,体现务实之风;直面社会,抉发时弊与彰善瘅恶;针对现实,探寻救世之方等等。与此同时,小说在题材内容、艺术旨趣、人物塑造,以及情节安排、细节处理等许多方面,都留下了清初经世实学的影响印迹,使古代长篇小说的内容、形式呈现出种种新的变异,这是形成其“奇书”风貌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明嘉靖、万历以来,文学上出现了大规模汇辑当代名臣奏疏和经世“论”、“议”的“经世文”汇编风气,这些作品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收录事关军国民生的奏疏和文章,反映了明代后期文学重当代,追求实用的特点,与晚明实学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清初实学学风背景下,挖掘孟子思想中的实学内容成为王夫之孟学研究之重点和特色。王夫之主张人性一元论,提出“日生日成”之性论观;重视为学工夫,注重从日常生活的角度阐释和实践传统道德观念。王夫之的学术思想与当时社会背景和学术思潮密切相关,其孟学研究传递了清初学风转轨的重要讯息。  相似文献   

7.
在道光朝经世实学复兴运动中,张穆继承顾炎武、阄若璩等先贤名儒学脉,发扬爱国主义和经世致用精神。致力于学术救世,以其特立独行的学者品格和成绩斐然的学术成果,展示了传统经世实学在社会历史的剧变中开拓创新,向近代新学转变的学术大趋向,在晚清学术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9.
唐鉴是清代后期有名的理学家。他学宗朱子,严斥心宗,门户之见极深。然于社会出现“千古未有之大变局”时,于义理之中发现经济之学,倡导“守道救时”,表现出一定的经世倾向。他的这种学术思想特点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学术背景,也深受湖湘学风和家学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学术思想界开始出现将儒家的道德哲学与经世意识相结合,“体用并重”、“内圣外王兼治”的思想趋向,并形成涌动一时的实学思潮。在明代学术思想的这个嬗变历程当中,唐顺之的学术思想及实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尤其是唐顺之“道器不二”、“技艺与德岂可分两事”的实学思想阐述,在赋予形下意义的“技艺”之形上理论说明的同时,也使得原本在儒家意识中处于紧张的“德”与“技艺”得到了缓解,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构成了他在思想史中的特有意义。然而此后唐顺之的思想叉发生了转向,转向于专注于儒家为己之学的内在探求,从而展现了儒家思想在走向近代之途中的困境和局限,而这也是唐顺之学术的另一层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源经学观继承明清之际的经世学风,既通过诠解圣人作经的经世关怀,凸显圣人与经典所体现的忧患意识,又通过对六经治政内涵的发掘,来贯彻“通经致用”的思想传统。同时,魏源又非全然以经学来诠释其治政思想,而是以经学系统中核心的求实、致用、博通等观念为学,由此他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借此达成其经世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有学者认为:方苞是“汉学”的对立面,是桐城派与“汉学”交恶的肇始者。针对这一论断,提出:汉宋学之争的框架不适合于方苞,方苞没有也不可能反对“汉学”。方苞的学术思想是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深受“实学”思潮的影响,这一影响不仅表现于方苞前期的学术取向,也表现于他对程朱理学的选择,即重在程朱理学的经世方面,而不是本体论方面;从方苞最为致力的礼学研究中也不难看出“实学”思潮的影响,他的礼学思想从渊源上可以说是与“汉学”同源的,他的“理寓于礼”观点,在一定意义上还为“汉学”家“以礼代理”思想的形成开拓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陈其泰教授解读《文史通义》一书系统阐发了章学诚重构经史关系和发展史书编纂体例的贡献,阐释了章学诚对“道”的探索、重经世贯通的学风和独特的教育思想,对于建设史学理论领域自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重要意义,为章学诚思想研究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道光朝经世实学的复兴,是在清王朝面临严重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日深的形势下发生的。它不是传统的单纯再现,而是经儒学会通、中西会通的阶段与过程,体现了经柜实学爱国、改革、师夷、御侮的主旨与追求。其中黄河流域的一批经世学者官员代表了时代的要求,并促进了黄河文化由传统走入近代的流变与转型,在历史转折时期,为促进经世运动及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清初启蒙学者戴震力纠宋学的空疏,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造就了清代朴学的黄金时代。他大胆地破除对程朱理学的迷信,通过训诂的途径,对汉代儒学进行了重新研究,倡导实学,借求真以矫伪;富于批评精神,把“求理”、“闻道”作为学术的目的,为改良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借复古以创新;力抨宋儒僵死空疏的学风,在治学方法上,提出很多精辟的科学见解,对其时学风的嬗变起到重要作用,在学术史上开一代新风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湖湘学派传统学风的两大特点:奉程朱理学为正宗,重经世致用的实学。并详细剖析了湖湘传统学风对湘军产生、形成、兴盛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朝学人沈钦韩以一代通儒,长于考证、辞章之学,寄意经世,而非埋首故纸、漠视世情者能比。其论学虽主汉学,但对考证学风的弊端察之甚切,对宋学也非一味排斥。针砭排击今文经学,不遗余力,而经世所凭借的思想资源,则在史学。学思深睿,议论明骏,晚清史学经世思潮的掀起,钦韩与有功焉。  相似文献   

18.
徽州朴学的学风是:通人情,致实用,断制谨严,条理密察,求真求是,学风质朴。其治学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具有经世致用的治学目的,“实学”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治学实践中;二是具有求真求是的治学精神,不株守前人之说,重客观,重证据,强调破“人蔽”,除“己蔽”,以求得“十分之见”。三是具有严谨科学的治学方法,从文字、训诂入手,讲究治学的伦理,用归纳、推理的科学方法,作出精邃的识断。  相似文献   

19.
陶澍和严如熤都是"湘系经世派"的重要成员,对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兴起,都有过重要的贡献。陶、严两家是世交,陶澍、严如熤不仅十分友好,联系密切,而且都能勤政恤民,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特别是他们提倡经世致用之学,主张舆地经世,他们的《蜀輶日记》、《苗防备览》、《三省边防备览》等著作,不仅是当时经世实学的楷模,对政治、经济、军事都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湖湘学派传统学风的两大特点:奉程朱理学为正宗;重经世致用的实学。并详细剖析了湖湘传统学风对湘军产生、形成、兴盛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