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颍超同志为郭沫若创作二十五周年的祝词中说:“凡是一个适合于历史发展的革命文学家,凡是一种随着时代前进的文学作品,他自然的,同时也必然的同情于在那痛苦黑暗的一角,被压迫呻吟下的一群——受着重重压迫束缚的妇女大众”。  相似文献   

2.
由于家庭影响及个人经历,许地山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佛学意蕴。这既表现在佛教题材、语汇和意象的使用,又表现为佛学义理在作品中的体现。从佛学这个特异的角度来表现生活,使读耳目一新。这种“陌生化”手法,为其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许地山认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他作品中的人物全生活在一个痛苦的世界之中,被现实世界、精神世界、爱情生活中的痛苦包围着,他认为命运就是一张网,这张网什么时候破和怎样破法是没有定数的,人生就是一个"织网--补网--再织网"的过程."补网"哲学是他对命运本质的透视,具体表现为作品中的人物在世俗的黑暗中不顺命,为"挣脱"世俗的重压而"退让";人物都是在世俗的重压中从"苦"里悟出"乐"来,这是他对人生的终极体验.  相似文献   

4.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发现》)一九二五年闻一多先生留美归来,目睹五卅运动后中国的黑暗现状,他发出了这痛苦的呼喊.他曾是一个“极端的唯美主义者”,吟咏过“死”,赞叹过“爱”,歌颂过“色彩”.但是,正如他给友人信中说的“现实的生活时时刻刻把我从诗境拉到尘境来”,虚幻的诗境和黑暗的尘境是极端矛盾的.祖国在召唤他,他回来了,然而却失望了.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内黑暗现实激起了他的愤懑.“如花的祖国”被糟踏成“一沟绝望的死水”,满眼是寂无人烟的“荒村”和“满城都是鬼”的北京城.诗人在痛苦悲愤中寻找出路:是置身书斋不管窗外风雨呢,还是应当冲破牢笼有所作为?是贪图个人享乐,还是关心人民的疾苦?诗人开始关注人民遭受的灾难,关心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了三个自然与非自然意象:光明、黑暗与马车传说。光明象征着理想世界,黑暗象征着现实社会,马车传说与作者哈代的宿命观相联系。黑暗社会与作者的宿命观又是造成苔丝的个人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作者通过这两类三个意象表达了他反对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先进思想,以及对失身女性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6.
科场蹭蹬的凌濛初对封建科举制的不合理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两拍”中,他很同情那些怀才不遇之人,特别赞颂了那些有才之土和识才者。他主张“天下寸长尺技,俱有用处”,要求朝廷广开门路,选择各方面人才。这种人才观在明末黑暗社会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是一个有大慈悲心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受欺压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人性的黑暗有着深刻的洞悉.他认为文学不能改变人性,不能承载沉重的社会使命.他在小说《女女女》中表达了他的人生信仰和社会理想.其小说《女女女》中蕴含有佛教的缘起性空论、因果报应说、顿悟见性、即心即佛等思想.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和章太炎等社会改革家、政治家一样,韩少功企图将佛教思想作为解决中国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思想武器.他希望通过佛教“治心”,通过“治心”以达“治世”.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话剧《雷雨》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强烈的感情渗透,它对读者与观众的心灵,产生了冲击和感染作用.曹禺在评论巴金的作品时说:我们体会到了作者“把很深的感情渗透到文章里面,他心中充满了热情,他的激情不是冲击你,而是渗透你,一直渗透到你的心中.”我们在欣赏《雷雨》时也有这种体验,那强烈的戏剧气氛,尖锐的矛盾冲突,时时震颤着我们的心弦,使自己的感情脉膊与剧中人物的感情脉膊共同跳动.从作者的创作来看,是生活本身的美与丑撞击着他的感情,渗透了他的心灵.作者在社会种种罪恶的撞击下,“觉得宇宙似乎缩成昏黑的一团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从而形成了“情感的汹涌的流”,并“推动着我,我在反拽着被压抑的愤懑”,才去“抨击着中国社会家庭”.曹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由于了解家庭环境隐蔽的罪恶和与下层社会的接触,他自小就萌发出一种对社会黑暗势力的强烈不满和愤恨、深切同情受压迫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野草》主题的佛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野草》主题隐含着一个与佛学苦、空观相吻合的逻辑层次。在现世苦难的打击下,鲁迅常常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佛学无常无我价值观促使他走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空无状态。由空开拓出生命的抗争之路,承担起现世世界扫滞除执、反抗绝望的责任是《野草》哲学的关键。诗文吸收佛教勇猛精进的精神,同时消解了佛教因果轮回的唯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静夜》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作品艺术地揭露了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决不沉沦于个人小家庭的安乐,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激情.《静夜》写于1925年,那时间一多已颇有名望.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忘记祖国的飘遥,人民的血泪.他对个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会不能不关切.他看到疮疮满目的祖国的‘各种惨剧’:外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鸿遍野……诗人不可能在血腥、呻吟和挣扎中的祖国人民面前闭目塞听,面对这痛苦,黑暗的现实、诗人不能不激起心底的受国激情.一颗关心祖国危难和人民疾苦的赤子之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团喷发于黑暗的烈火在熊熊燃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出了这首炽热的爱国诗篇.  相似文献   

11.
杜甫写雨抒怀的诗有六十多首,借雨以抒怀,或“伤民困于重敛”,或嗔怪劝戒;其悲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 诗人困居长安十年,不仅看到封建统治者的专横、昏瞆、荒淫;而且亲眼看到了在最高统治者扩边政策下,农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所遭受的严重破坏,特别是他个人生活的下降,使他接近了下层人民,已从思想感情上对人民怀抱着深厚的同情。所以,这期间他写的咏雨诗除了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外,还充分表现了诗人“穷年忧黎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鲁迅作为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始终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的笔端时时触及社会现实,贯穿着始终如一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对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最易被伤害、被侮辱的中国妇女,鲁迅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同情.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本质上是个崇尚女性的人,中国传统女性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不幸命运使他感佩和同情。因此,他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踏实坚韧、慈爱清明的女性形象,这一阶段的小说创作可分三个时期:1.敏明时期—毁灭一切。2.惜官、尚洁时期—忍辱负重、默默抗争。3.麟趾、春桃时期—积极抗争、虽苦犹乐。她们对生活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反抗,恰恰反映了许地山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发展脉络以及他的创作风格从浪漫到写实的嬗变。  相似文献   

14.
未许落花生大地, 不教灵雨洒空山。——端木蕻良许地山,笔名落花生,原籍福建,生于台湾,是新文学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家.二十年代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并曾在印度研究梵文和佛学。1936年开始任香港大学文学院教授达五年之久,驰名海外。他毕生致力于宗教学的研究与著述,其作品,反映了他的思想进展与爱憎感情。许地山卒于1941年,终年仅48岁。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一直生活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之中,自小就熟读佛教经典,并对佛经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因此佛教情缘便必然成为他一生中挥之不去的创作情结,使得他的作品无不饱含着佛经的元素。佛经对许地山文学创作的影响,很鲜明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佛经话语的直接引用或间接化用;二是佛经意象在作品中的大量出现;三是“生本不乐”、“顺其自然”、“普渡众生”等一些佛教义理在作品中的反复宣扬;四是佛经的变文和譬喻等文体形式的巧妙借鉴。佛经对许地山创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特征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文学创作思想和理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瞿秋白十六、七岁时切磋佛学,研究过《成唯识论》、《大智度论》等佛学经典。这对他早年思想有深刻影响。瞿秋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这种影响还残存着,就义前他要“斩断尘缘尽六根,自家且了自家身”,就是这种反映。但他钻研佛学的结果,不是脱离实际,不是避世厌世,而是“回向”实际,为了“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净化社会人心,使人积极向上,服务社会,造福人群。”  相似文献   

17.
佛学对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作品中弥漫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及其给予读者的深邃的宗教感悟,使许地山在五四时期的文坛上卓然不群。  相似文献   

18.
伟大的诗人杜甫一生忧虑人民,同情人民,歌唱人民,用他所作的诗为那个时代的人民呼喊、抱不平,用他的诗写出了百姓的苦难,尤其是他在安史之乱之后的创作,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生动地描绘出了多灾多难的人民的痛苦的画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忍受的一切痛苦并表现了他们高度的爱国精神.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许地山《空山灵雨》中的佛教思想及其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地山是在为人和为文两方面都深受佛教影响的现代作家。他早期散文集《空山灵雨》表现出很强的佛教色彩和“爱”与“非爱”的内在矛盾冲突。许地山正是在这一思想的矛盾冲突中 ,形成了他坚韧、务实、慈爱、清明的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20.
茅盾是“五四”以来卓越的文学评论家.在他的大量的文学评论中,不论是作家论、作品论,还是综述、漫评或偶记等,在社会学的美学批评方面,具有典范性意义.其中关于许地山的一些评论——《落华生论》①,通过小说、散文小品论述作家及其创作特色;《论许地山的小说》②,侧重小说的创作方法论;《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③,在综述第一个“十年”小说发展的概况与文学的主要倾向的背景上,论及许地山的创作主体意识——独特,深邃,开阔,在现代文学评论史的某方面,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