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宋历史上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20多年的频繁战争,带来了近110多年的和平相处,在宋辽历史上的地位之重要自不待言。因此,宋史研究者们对“澶渊之盟”及其相关人物研究颇多,对“澶渊之盟”所涉人物寇准、毕士安、王继英,乃至张皓、周文质、王应昌等都有专文论述,给予适当评价。可是,笔者发现,这些研究仅注意到了文臣的作用,而几乎无人注意到武将,尤其是一个重要武将——高琼在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而时任禁军最高统帅之一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在促成宋辽澶渊结盟中起到了文臣无法替代的关键性作用:是他促使宋真宗下决心亲临前线;是他促使真宗过河到澶州北城,到达宋辽两军对阵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2.
北宋和辽朝是古代中国同时并存的南北两大政权,燕云十六州的归属一直是影响宋辽关系的核心问题,"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签订的互利和平友好之约,揭开了宋辽和平共处之幕,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友好之基。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颇多分歧 ,至今尚无定论。对于“澶渊之盟”的性质 ,过去一般都认为它是一个妥协性的屈辱的和约。本文通过考察有关史料 ,对“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过程及内容的深入分析 ,得出关于“澶渊之盟”性质的结论 :“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间缔结的一个平等条约。双方互有妥协 ,但最终的谈判结果却不失公允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澶渊之盟的性质、产生的背景或原因,澶渊之盟对宋辽双方的影响以及同澶渊之盟相关的人物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些研究具有内容丰富、论述深入、角度新颖、方法多样等特征,但也存在重复研究和研究不平衡现象,对辽方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澶渊之盟”是宋王朝在完全能够收复燕云失地情况下接受屈辱的不平等议和。“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的发展不能看作是议和的“积极的作用”。“澶渊之盟”暴露了宋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内实行镇压、对外推行投降政策的反动本质。它助长了侵略者的野心和掠夺欲望。赵匡义出兵北汉后揭开了宋辽战争的序幕、辽国是契丹族新兴封建王同汉族地主阶级的结合政权、和势必然几种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毕士安作为一名封建专制社会的士大夫,身至宰相后,忧国忧民、一心为国,参与了澶渊之役全程的筹划,并起到了决定性主导作用,促成了宋辽"澶渊之盟"的签订,其功劳甚至在寇准之上。由于古往今来的史家对澶渊之盟的评论褒贬不一,因而对于毕士安在此事件中的政治作为也就言人人殊。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将人物活动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做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澶渊之盟”是宋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几乎都把“澶渊之盟”签订的原因归咎于宋真宗对于辽朝的惧怕和宋朝本身的积贫积弱等原因。本文认为盟约的签订是宋真宗开明务实和宋辽双方军事力量相当,双方均无法取代对立面,而在军事对抗中辽朝又占有地理优势等原因而签订的。  相似文献   

8.
"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转折点,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澶渊之盟"是双方势力均衡的产物.盟约缔结后,出现了双方百年和好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由其引发的消极政治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9.
寇准为北宋时期一代名相,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在澶渊之役中表现出极为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他力挽狂澜,一举扭转战场颓势,为维护北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本文通过对澶渊之役前后相关史料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力图揭示寇准分析形势、知人善任、和谈力保宋朝利益的历史本相,深入认识寇准对北宋初期宋辽军事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澶渊之盟"是宋辽史上一重大事件.对它的评价,学界历来存在很大分歧.然而,从多民族国家共同创造历史的眼界看问题,尽管存其消极的一面,但其符合民心、顺应潮流的积极作用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不仅在思想上没有看轻看贱词,而且在创作中大大改变了从晚唐五代到北宋以来词的狭小格局和境界,在对士大夫情感的抒发和词境开拓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苏轼等北宋中后期词人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在词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文帝论     
宋帝作为南朝时期在位时间较长的君主,他在义方面的提倡对于南朝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代守成之主、治之君,宋帝无疑是成功的,但其过于宽恕乃至宽纵的性格特征也是他北伐失利以及身遭屠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北宋山水画家李成的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极大,几乎左右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他独创了卷云皴,其山水画的一大特色是以平远构图法表现清旷幽远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太原府既是河东路首府,又是西北地区军事重镇,在抵御辽、夏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原府吏治的好坏,对西北地区的稳定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宋廷对太原知府给予极大的关注,既赋予他对属官的行政监察,又委监司等对其监察,以促其向良性发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监察中,太原知府得到锻练,为太原府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期位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在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应天书院的前身为后晋戚同文讲学的睢阳学舍,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获应天书院赐额,书院日益官学化。北宋时期,应天书院位于州(府)治东,明代嘉靖年间,御史蔡叆改建社学为应天书院,在商丘县城西北隅。郑三俊于万历二十九年建宋范文正公讲院,可以看作是北宋应天书院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陈尧佐兄弟三人,二人登宰相高位,一人任节度使,家族贵盛荣显,其后人繁衍播迁,影响久远。首先考述陈尧佐家世,指出该家族为汉代颍川陈氏和南朝皇帝陈霸先之后家道几经起落,至北宋陈省华时得以复兴。陈尧佐的生平事迹被认为好古博学、才学出众、刚毅笃实、自奉俭约、勤政爱民、实绩卓著,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7.
寇准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三次拜相,为官清正,曾经在澶渊之役中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澶渊之盟的订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北宋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宋代史料与地理总志的记载中,关于弓门寨的记载有歧义,经过对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宋代史料记载中的弓门堡与小弓门寨以及弓门寨并不是一座堡寨;通过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与宋代史料的记载对比分析后,可以得知《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弓川寨与北宋时期的弓门寨实为一个堡寨。弓门寨为北宋初期于西北缘边区域所进筑的一座堡寨,弓门寨的进筑对于安抚大小陇山区域秦仪两州的蕃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弓门寨扼守了北宋前期重要的秦州通过仪州经陇山进入渭州的黄石河路与秦州通过小陇山分水岭过大震关至陇州的大震关路,由于北宋中后期西部疆界向西开始扩展,原有的蕃部问题不再突出与已有的交通格局发生变化导致了弓门寨地位的下降,到宋仁宗之后弓门寨几乎不见于史料记载。  相似文献   

19.
北宋词人苏轼真正把词从花前月下的“艳科”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同时又改变了词“俗媚”的境界,开创了抒写豪情壮志、具有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为宋词发展带来了第一次巨变。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轼豪放词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0.
把握苏轼的文学创作历程及其文学地位,不能不推究北宋党争对其的影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北宋朋党之争,对苏轼的政治生命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轼一方面具有党争双方喜同恶异、党同伐异的主体性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主体性格,即"危言危行、独立不倚、不为苟生、有益于世"的主体性格。正是北宋党争中苏轼的这一独特的主体性格造就了苏轼的文学业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