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白20世纪80年代开始,校园欺负行为开始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被进行系统的研究。心理学者迫切的希望找到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解决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心理问题。本文对于欺负行为的概念,原因及干预进行讨论,望能指出校园欺负干预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
整体选取聋校三到八年级学生共101人,采用问卷法,通过聋生回顾式的自我报告,对聋生的校园欺负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同年级欺负现象比较突出;四年级欺负者最多,受欺者也最多;四年级以前,欺负者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上升,而后欺负者人数逐渐下降.校园欺负行为最容易发生在教室、寝室.欺负方式主要是无故打人、强要钱物.建议重视从班级层面进行欺负干预;重视日常的欺负报告和教育.  相似文献   

3.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在校园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象,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应结合实践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正视校园受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负问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丈的伤、害性,会导致儿童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痔此对受欺负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正视校园欺负现象,与受欺负者共情;开展自信心训练,增强个人力量;进行社会技能训练,提高人际适应能力等途径,以减轻对受欺负者的心理伤害,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6.
周朝正 《文教资料》2011,(16):119-120
美国校园欺负行为干预以州为单位,政府积极参与干预行动,同时干预欺负者、被欺负者和旁观者,理论研究紧密联系实践。我国应该重视校园欺负行为,建立一个由个人、家长、学校、国家共同参与的干预体系,理论研究结合实践,制定长期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7.
据对寄宿制初中校园学生欺负干预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受欺负后告诉同学或朋友的比例最高,告诉老师的比例最低;儿童受欺负时老师进行阻止的比例最高,但主动找受欺负学生谈心的比例最低。这说明学校的反欺负工作还处于自发状态。为此,学校在欺负干预工作中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全校性的反欺负政策}加大反欺负政策和干预策略的宣传力度;对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进行欺负干预策略专门培训;建立受欺负者的同伴支持交流并对同伴进行应对欺负策略训练;建立定期的检查、监控、总结、表彰制度。  相似文献   

8.
高相凯 《文教资料》2008,(11):105-106
欺负行为在中小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行为,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均产生不良影响.通过对学生欺负行为的特点、危害和原因的分析,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对欺负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校园欺负是目前中小学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攻击行为,它对儿童尤其是受欺负者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欺负行为与受欺负者这一群体的人格、认知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的研究从依恋、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心理控制感、归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受欺负者的心理特点,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受欺负者人格、心理特点的教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欺负是中小学生经常发生且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危害性。从自我认知、情感认知和同伴交往等方面分析欺负者、受欺者、旁观者的人格特点,联系个人、家庭、学校、环境等因素与欺负行为的关系,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建议措施对校园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儿童的四级模式,以期减少欺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国外校园欺负行为的学校整体干预方案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整体干预方案是西方国家广受欢迎的学校欺负行为干预方案,该方案包括三个水平,即学校水平,班级水平与个体水平.影响该方案干预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方案的系统性、执行方案所拥有的资源、方案执行的持续时间、学生的年龄与性别.该方案主要的不足在于花费巨大,难以解决校园以外的欺负行为问题.进一步研究将侧重于关注教师在欺负行为中的作用、针对学生差异与学校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整体干预方案、拓展欺负行为干预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网络欺负的现状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对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关系探索深入到对研究网络欺负的分类及危害,甚至针对网络欺负的干预研究也进入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阶段。国内外对网络欺负的干预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构想及实践操作模式,国外提出了两条路径的干预方案以及认知、行为相结合的家校干预模式;国内则从个体和社会不同的层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干预计划。研究者们对干预问题整体性的思考,为以后更好地进行网络欺负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杨希洁 《中国德育》2007,2(8):26-28
欺负是中小学中常见的不良行为,可分为直接身体欺负和言语欺负。欺负的发生有特定的情境,年龄和性别因素都会导致欺负的发生。目前,学生与教师对欺负的应对方式,受欺负者与欺负者的个性特征和同伴关系值得关注。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校园欺负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一直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多发,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且给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校园欺凌中,被欺凌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受到欺凌后,被欺凌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问题,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着重从被欺凌者的角度分析了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并从个体、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被欺凌者易遭欺凌的影响因素。从被欺凌者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儿童欺负行为主要发生在校园或者以校园为媒介的社交群体内,是一种常见的校园不良行为,并有可能发展为校园暴力。对欺负行为及其动机进行分析,培养儿童健康人格,采取科学教养方式,加强正面教育是对欺负行为进行有效干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志宏、郭双在《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上撰文说,从校园压力的角度分析学生厌学、欺负、网络迷恋等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探讨有效预防和教育干预的途径和方法是20世纪60年代后,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压力的研究是心理压力领域相对薄弱的一个分支,以青少年学生的校园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专项课题相对较少,取得共识的研究成果不多。  相似文献   

17.
欺负行为作为一种攻击行为一直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关注的大多是欺负行为给欺负者与受欺负者带来的身心伤害,对欺负事件中的旁观者群体研究还不足.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旁观者的分类、旁观者的行为理论、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来对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海南省海口市三所中学的31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欺负行为已进入初中校园,女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男生,初二学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的比例最高;网络聊天、手机短信与电话是初中生网络欺负与受欺负最常见的三种方式;网站与网络聊天欺负行为对初中生的伤害性最大,且相较于传统欺负行为的伤害性更大;禁止初中生校内使用手机与网络并不能有效减少网络欺负行为的发生。基于研究发现,文章提出了减少初中生网络欺负行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欺负逐渐成为校园暴力的一种新形式。网络欺负的类型主要有即时信息、手机、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和博客等。青少年由于利用计算机的机会多而成为网络欺负的主要群体。网络欺负在表现形式、欺负的时空、欺负的后果以及欺负者的心态方面,与面对面欺负有很大差异。对网络欺负要从家庭、学校和媒体等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0.
初中校园欺凌具有高发性、隐蔽性、反复性、群体性、易被忽视性等特点,校园欺凌危害大,应以预防为主,可通过家长反馈、教师观察、学生举报等渠道发现校园欺凌行为,并以学校为主导,对被欺凌者、欺凌者、围观者进行心理干预,构建初中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