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全国热播的东方卫视《舞林大会》节目,在拿下巨高收视率的同时也收获了官司。2006年10月,因涉嫌“克隆”侵犯BBC名牌节目《与星共舞》版式,其在华版权购买者世熙传媒宣称要将之告上法庭。~①这次的版式“克隆”侵权之争,使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这个曾被热烈讨论过却无疾而终的话题——如何对待电视节目的版式“克隆”。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克隆”节目版式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国内许多青春偶像剧就是从日韩剧“克隆”而来。限于篇幅,笔者仅以“克隆”现象最为严重的电视综艺节目为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洗楼"     
“洗楼” ,望文生义 ,极易使人联想到清洗楼体玻璃幕墙之类的新兴服务行业 ,其实是指发行人员到居民楼中挨门逐户征订报纸。“地毯式轰炸” ,太玄 ;“敲门式征订” ,太实。而借“洗楼”喻之 ,生动形象 ,简洁明快。“洗楼”式征订源于成都 ,乃市场竞争产物 ,后被报业同行“克隆” ,广泛采用 ,屡试不爽。余一日午睡即成 ,忽有剥啄之声入耳 ,细询方知系办公楼内一家晚报 ,遣人打上门来。只因路径不熟 ,“大水冲了龙王庙”。“洗楼”式征订力度之大、波及范围之广 ,于此可见一斑。“洗楼”@陈长林  相似文献   

3.
英国爱丁堡卢斯林研究所培育出了世界上首只无性繁殖绵羊“多利”,被称为“克隆”。这一消息被新闻媒体竟相报道,并引起了各种争论和人们的好奇甚至恐惶,“克隆”也几乎成了“复制”的代名词。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本来对此无话可说,可是由“克隆”而引发的另一现象却让人不能议论一二。这种现象是什么呢?就是新闻流行语现象。“克隆”本是一个科技用语,可是因为它太时髦了,竟被某些“新闻异常敏感”的人借用了。手头有两份很有  相似文献   

4.
摹仿、跟风、“克隆”,这是近些年来图书出版中冒出来的新“现象”,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至今不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早年的言情热、武打热,到当下的“奶酪热”,认真分析之,几可读出其中“日渐成熟”的发展脉络。图书,真的走到了“跟风”时代了么?  相似文献   

5.
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的“发光体”每天都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所关注,近日有颗“神童星”和“影视星”就俨然成了记者“抢新闻”的追逐目标。所谓的“神童星”是只受过一个月的正规教育、14岁就考上北大研究生的王大可;“影视星”则是身患晚期肝癌刚刚做完了肝移植手术的著名演员傅彪。如果说新闻人物是拿来被“炒”的话,二位就分明是被“炒”得煳锅的“猎物”。据9月7日《城市快报》报道,当记者向刚刚结束体检的王大可表明身份、希望能跟他聊几句时,没有任何先兆,大可竟然撒腿就跑。记者穷追不舍经过多时守候,傍晚终于在大可的寝室见到了王大可和他的父亲。警惕性极高的大可一见有陌生人进来,就立刻躲进寝室内的卫生间。直到采访结束,大可始终不肯出来,并在洗手间里大声喊道:“我每天要学11个小时,很辛苦,你们不要再来找我了!”情绪很激动,其父也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而此前的另一家媒体报道,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当记者敲他的宿舍门时,他问:“谁呀?”然后打开一条门缝,经过交涉得到他的允许才能进入他的宿舍。王大可并非“呆子”还是个孩子,他有资本和能力“撒腿就跑”,但与其相比,病情暴发得异常突然的傅彪就“跑”不动了。据报道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  相似文献   

6.
进入7月,有关克隆的话题再次“热”起来,继7月5日日本科学家宣布克隆成小牛“能都和加贺”之后,克隆羊“多利”也被验明正身,一个国际科研小组7月23日又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宣布培育成功三代克隆鼠,也就是用克隆动物克隆出动物,实现了“克隆的克隆”。 克隆动物的相继问世,标志着克隆技术正不断取得突破,这给畜牧业和濒危动物带来了福音。不久前,中国科学家也宣布:即将利用异  相似文献   

7.
“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这些摄取日常生活经验的古典警语,不幸又在当今图书市场频频“出镜”。比如说,轰动一时的《谁动了我的奶酪》面市后,多家出版社竞相推出根据此书但名称翻新的准“克隆”版图书,结果差不多都“全军覆灭”、鲜有“凯旋”者。《老照片》的“扎堆”、“最佳选本系列”的“竞起”,也难逃“强弩之末”的厄运,更不用说等而下之的“跟  相似文献   

8.
2002年央视“3·15”晚会上 ,香武仕音响被曝光 ,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有报道称 ,被曝光前香武仕音响销售红火 ,属于中国十大音响品牌之一 ,每年销售额达亿元。香武仕之所以能“香”起来 ,固然有商家的胆大妄为、工商部门的失察等因素 ,但媒体推波助澜的作用也不可小觑。以“香武仕”为关键词 ,登陆著名搜索引擎 google进行检索 ,可以查到200多个页面。其中当然有“3·15”之后揭露香武仕真相的文章 ,也有部分重复页面 ,但更多的是当初吹捧香武仕音响的新闻报道及广告。考虑到有相当多的媒体内容没有上网以及搜索引擎漏…  相似文献   

9.
“克隆”是英语 KOLON的音译。学术界释其含义为“复制”,是对动物实施的一种无须雌雄交配或体外授精而进行繁殖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具体点说,是将某一动物的细胞,注入同种动物的卵子细胞,然后置入母体子宫培育,从而制造出同一种动物来。自从4年前英国克隆出“多利羊”,科学家们还克隆出奶牛、猪、老鼠等动物。能否克隆人?世界上尽管众多人反对,有些科学家仍在跃跃欲试。 这种新奇的科技,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克隆”一词在我国也就为一些人们津津乐道。这种情绪感染了我们传媒界,于是“克隆”随之被搬到新闻用语中来。比…  相似文献   

10.
龚劲  邱艳 《新闻前哨》2009,(8):76-77
在中国电视期盼大规模改良和创新的今天,关于电视“克隆”,目前大致有两种声音:一种坚决反对“克隆”.认为它阻碍了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唯有创新才是出路:另外一种则认为“克隆”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1.
沈栖 《新闻记者》2004,(6):32-32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除盛唐稍有大度,与周边国家有所来往外,历朝历代都是闭关锁国,与他国隔绝,尤其是到了清朝,坚信“吾中华乃世界之中心”,更是夜郎自大,结果与西方相距一大截,“落后就要挨打”,被西方列强瓜分得“国将不国”。短命的蒋家王朝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相似文献   

12.
媒介形象的"三重资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今传媒》2006,(12):18-19
媒介形象是指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能够吸引注意力的品相,是受众对媒介组织的印象集合,具有“有价性”、“被评价性”、“技术表征”及“唤起联想”等特点,是媒介符号化的社会体征。形象的价值在于形象对于个体与社会的有用性、有价性。媒介形象是媒介组织获取社会行动者注意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问题,而其中更多的表现为对人类伦理思想的冲击。三年前,一场“克隆风暴”震惊全球,人们在争论、在深思“从自己身上克隆出的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面对自然科学的挑战,全世界的人们都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与此同时,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伦理问题也开始显现,诸如性的问题、环境的保护问题等等,面对这一切,人们也在问着同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人们在思考之后,发现解决“我们应该怎么办?”问题的首要前提是…  相似文献   

14.
金加宝 《新闻记者》2005,(12):60-60
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年度总决选早已结束。但各路媒体模仿、克隆而形成的“媒超风”却甚嚣尘上。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11日,新华社发出一条醒目的消息:被称为温州“腐败楼”的中银大厦将以定向爆破的方式“了却残生”。届时,这座6年来被当地群众关注的烂尾楼,将随着隆隆的爆炸声“寿终正寝”。想不到两个月过去了,炸楼仍不见动静。可不,建楼容易炸楼难。这是一座“中国爆破第一高楼”,难度可想而知。一家似乎被认定胜券在握的企业因独享其成且承爆条件不达标而被淘汰出局。现在,炸楼工作真正开始浮出水面。记者从温州有关方面获悉,温州市政府决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爆炸这座“中国腐败第一楼”。2003年11月20日,全国有7家能承担爆破的特殊企业报名参…  相似文献   

16.
章成钧 《新闻实践》2009,(11):43-43
党报或大报被封为“主流媒体”,向来是没有争议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在笔者心底,总是存有些许疑问:那些全国发行量跌成十几、二十来万的,因为它端着党报或大报的架子,发行有“红头文件”撑着,“主流媒体”的封号就是受之无愧的?这符合唯物辩证法吗?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报纸是明天的历史”,那么就可以说“图书馆里藏有昨天的新闻”。二者既构成了这样的时空关系,就有谁为谁服务、谁被谁利用和怎么利用的问题。今天,共和国的大地上报刊林立,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加上视听媒体,于是,记者队伍迅速壮大。尽管不少报刊社和电台、电视台在招聘编采人员时,都在诸多必备条件中把“本科学历”列在第一条,以强调“知识”在新闻事业上的重要,但为数众多的编辑、记者,特别是三十郎当岁左右的青年“老记”,对“宏观知识”、对历史课本以外的“历史知识”、对警匪片以外的“法律知识”、对新闻长河里的“昨天知识”、…  相似文献   

18.
庄电一 《今传媒》2010,(8):145-145
201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我先后被评为“宁夏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有一家报社要我写几句“获奖感言”。写点什么呢?我没有过多思考,就想从“草根记者”的称呼写起。  相似文献   

19.
当记者的人总是希望自己的稿子发表后能被人记住,最好被人永远记住,即稿子能有最长的生命力。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但是,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新闻稿是读后即忘,它并没有长久的生命。这是新闻的信息本质所决定的。信息的特征是稍纵即逝,传递信息的新闻当然也就是“易碎品”了,这是基本规律。要想作品难忘,就要在“易碎品”中寻找“耐用品”,这就注定了当名记者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虽然新闻是易碎品,但也不是每一件作品都要被时间之锤敲碎。我们读新闻史,回忆自己几十年间的阅报经历,还是发现会有一些新闻作品留…  相似文献   

20.
喻国明 《传媒》2002,(2):22-23
所谓“帕帕垃圾”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这一称呼来自意大利影片《滴露牡丹开》中一个专门偷拍明星照片的摄影师的名字“Paparazzo”,意大利语中其复数形式“Paparazzi”后被作为这一类人的统称。“帕帕垃圾”是其音义结合的中文译法,在港台地区也被人们俗称为“狗仔队”。 一、“帕帕垃圾”报道是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